-
劉小楓:現代國際秩序的政治史學含義
最后更新: 2021-03-24 08:53:45二、世界史上的國際無政府狀態
要考察這一資源,必須先澄清一個頗為含混的概念:什么是“國際秩序”,如今的國際秩序是怎么來的。
不妨從世界歷史的常識說起:人類世界何時開始出現所謂國際秩序?顯而易見,在世界歷史的上古時期和中世紀,或者說在始于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之前,整個世界僅有區域性的國際秩序,談不上有全球性的國際秩序。原因很簡單,在16世紀之前,世界上的政治單位還沒有形成全球性關聯。
1559年以前,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船艦已經劃破了地球溫帶和熱帶的全部海面,造訪了每一塊有人居住的土地,而且在后來的半個世紀里,法國人、英國人和荷蘭人也尾隨其后。但是,雖然他們努力與更強大的東方君主建立外交渠道,卻一無所獲。⑩
按國際關系理論家的歸納,16世紀之前(或“全球化”進程之前)的區域性國際狀態有兩種類型:要么是區域性帝國秩序,即區域性帝國主導著與周邊的大多數政治單位的關系,要么是區域性無政府狀態,即區域內的各政治單位處于相互沖突的均勢狀態,此消彼長和合縱連橫,戰爭是這種狀態中的常態。在這種國際狀態中,沒有什么“國際正義”可言,一切都憑靠“武力”(force),有如霍布斯所說的“自然狀態”。?
蘇美爾帝國、波斯帝國、中華帝國和羅馬帝國都曾建立起有限地理范圍內的區域性帝國和平,從而成為區域性帝國秩序的世界政治史典范。至于區域性無政府狀態,則不勝枚舉,史學家們通常會提到的典型例子是古希臘泛城邦世界和15至17世紀的基督教歐洲。如果把觀察世界史的視角放大些來看,那么人們就得說,自蘇美爾帝國到羅馬帝國的帝國更替以及隨后阿拉伯帝國崛起與東西兩個羅馬帝國的地緣沖突,不過是更大地表范圍和更長歷史時段的持續無政府狀態。“冷戰”并非是現代之后的政治語匯,早在14世紀的基督教歐洲就出現了。
公元117年的羅馬帝國疆域
蒙古部族在13世紀憑靠馬背上的“武力”曇花一現式地掃蕩歐亞大陸,就是典型例證。對于蒙古人部落(Aimagh)政體的入侵,即便歐洲人也沒法說自己遭受了“侵略”,只有要么血拼、要么媾和。
截至1241年,蒙古人已經兵分三路,分別抵達西里西亞、匈牙利西部以及亞得里亞海。在李格尼茲戰役(the Battle of Liegnitz)中,最后一支有組織的西方軍隊也被擊敗了,但是當窩闊臺大汗去世的消息傳來之后,得勝的蒙古軍隊及其將領們匆匆撤退,趕回本部參加繼任大汗的遴選。西方各國深懼蒙古軍威,在隨后的若干年中,由于它們不清楚蒙古人是否還會繼續擴張,于是派遣使團前往喀喇昆侖以求媾和。?
蒙古人憑靠“奉長生天的氣力”一度奪取中華帝國的領導權,并建立起一個“世界史上陸地連續面積最大的帝國”,其帝國權力統轄的地表范圍“從太平洋沿岸一直延伸到東歐,從西伯利亞的莽莽森林到中原以南的亞熱帶地區”。?
然而,蒙古統治者雖然“勤政不懈、謹慎守成”,“但在現實政治上,治理中國的行政能力與人才卻非其所有。”? 由于將封建制引入中原,以至于“基本上大汗和貴族之間的沖突是常態”,而且沒有像遼、金兩朝那樣,沿用“漢法”行科舉取才,或者說“從來沒有想過要依賴漢化的統治方式,也從來沒有專一支持漢人官員和宗教人士及其文化活動”,蒙古帝國好景不長(魯大維,頁16-17)。
公元1300年左右的蒙古帝國與帖木兒帝國疆域
總之,始于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全球化”進程之前,除了東亞地帶的中華帝國秩序,整個世界實際上一直處于國際無政府狀態。中華秩序能夠得以賡繼,不過是因為自然地緣的阻隔避免了同其他帝國發生沖突。一旦這種阻隔不復存在,中華秩序及其德性品質就面臨生死存亡的挑戰。
古代世界、亞洲和現代歐洲,都沒有經歷過一個介于均勢和帝國之間的持久階段。地中海的希臘-拉丁文明在經歷長期的動蕩不安之后,走向了帝國和平。在亞洲,三種偉大的文明在均勢和平與帝國和平之間輪回交替。……
中國在2000多年前實現了帝國的統一,是一國戰勝其他對手取得最后勝利的結果;它只是在走向分離與恢復統一之間、在內戰與和平(既是國內戰爭又是帝國戰爭)的交替時期獲得成功。至于說中華帝國的對外關系,她在躲在長城后面守成與擴張沖動的傾向之間裹足不前。她先是被蒙古人而后被滿洲人征服,從來(19世紀前)就沒有進入到一個持久的、平等國家的國際關系體系。(阿隆,頁148-149)
阿隆所謂的“帝國和平”即“帝國秩序”,也許他想說:如果亞歷山大(公元前356-前323)或奧古斯都(公元前63-公元14)成功征服全球地表,那么,整個世界也許就會出現一種亞歷山大帝國或羅馬帝國式的國際秩序。但這個假設沒法用在中華帝國身上,因為,無限擴張并不是古中華帝國的基本特征。
西方帝國具有兩大主要特征,雖然這兩大特征并非西方帝國所專有,但它們在其他帝國體制上表現得不如西方明顯。第一個特征是“沒有界限”,不斷擴張邊界直至(甚至超出)技術和軍事力量所能承受的范圍。第二個特征是不僅要對蠻荒之地及其人們進行征稅、剝削,還要盡力將之西化,直至與其中一部分人達成合作。?
按照這種觀察,如果在東亞換作是亞歷山大或奧古斯都,那么,不僅朝鮮、日本和東南亞,馬來半島也會被納入其帝國和平。
15世紀(明朝)中國疆域(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并未被納入帝國)
如今我們的某些史學人在考察“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事件時,一開始就祭出馬漢上校的“海權論”,然后惋惜中華帝國歷代君王都缺乏“海權”意識:
鄭成功之后,中國海軍屢戰屢敗,究其原因就是中國人嚴重缺乏海權意識。19世紀美國海軍專家馬漢的海權論傳入中國以前,中國人對海洋的認識是:海洋可以興漁鹽之利,可以通舟楫之便。至于海洋可以作為通往世界的要道,可以作為國家對外貿易的重要途徑,以及海洋可以作為軍事上重要的戰略基地,控制敵國海岸以保障本國海上貿易順利進行等觀念,中國人從來沒有。?
這類史觀好壞不分、善惡莫辨,對“馬漢主義”欽慕大英帝國霸權的帝國主義心性毫無意識。? 但這也反過來證明,中華帝國秩序在倫理品質上的確與西方帝國完全不同。
- 原標題:劉小楓:現代國際秩序的政治史學含義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吳立群 
-
這件國寶級器物,證明三星堆人是“龍的傳人”!
2021-03-24 08:49 -
僅剩70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蔡麗華逝世
2021-03-01 11:24 -
大明之恥,為何后世史官要抹白?
2021-01-28 08:49 觀學院 -
登上《國家寶藏》的王貞儀,是當時“才女”無奈的縮影
2021-01-07 08:27 -
航天603基地入選國家工業遺產:中國第一個探空火箭發射場
2020-12-31 08:08 航空航天 -
中組部部長:歷史的苦難不能忘記,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息
2020-12-13 11:41 -
南京大屠殺史實展62天,收到20550條留言
2020-12-13 10:24 -
志哀!國家公祭日,南京下半旗
2020-12-13 09:35 觀察者頭條 -
河南發現2600多年前戎人王級大墓
2020-11-29 22:09 考古 -
央視首次公開毛岸英一段珍貴影像
2020-10-23 09:48 紀念志愿軍抗美援朝70周年 -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2020-08-29 11:07 -
專訪謝晉元將軍之子謝繼民,聽他講述《八佰》背后的故事
2020-08-15 10:03 -
《北史》中鮮有美人故事,鮮卑人真的顏值不在線嗎?
2020-07-20 07:36 -
從全民族抗戰汲取復興力量,習近平這樣論述
2020-07-08 12:59 -
不忘“七七事變”,聽習近平這樣論述“戰爭與和平”
2020-07-08 08:56 -
83年前的今天,危急!危急!危急!
2020-07-07 08:31 -
臺灣學者否認原住民來自大陸,然而我們有一個直接證據…
2020-06-27 08:16 -
重建中國歷史的“大一統”敘事,是關乎國本的大事
2020-05-05 08:56 -
遙望兩千多年前的秦人如何防疫和治病
2020-04-21 08:28 -
宗教新右翼與當前美國的對華政策
2020-03-07 09:01 中美關系
相關推薦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20“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81“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46“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10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評論 125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