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平:作為前工程師,我認為深圳滑坡事故是這么回事
關鍵字: 深圳滑坡深圳滑坡原因深圳深圳滑坡事故土工工程地質災害受納場那么,具體到深圳這個滑坡事件,是誰造了“碗”,誰向“碗”里加“米”,誰又在碗底倒“油”呢?已經有人用十年來的衛星圖片說明了事實:
衛星圖片說明,這里曾經是堅實的巖石山體,被采石場挖出了一個“碗”。然后采石場撤退,這里成為拋棄渣土的填埋場。隨著渣土的增加,這個“碗”逐步從輕薄的塑料碗變成了瓷碗,再變成鐵碗。等到山谷被填平,拋棄渣土的生意并沒有停止。重載汽車不斷地通過盤山公路把更多的“米”——渣土——運到山頂,丟在已經裝滿的“碗”里。為下方的工業區制造了隱患。
但如果只有干燥的渣土,“碗”不會輕易滑動。必須在碗下面倒油,減小摩擦力才能最終讓隱患變成災難。我們在衛星圖里可以看到,在沒有填土的時候,廢棄的采石場已經因為雨水形成了池塘。這意味著巖石山體非常致密,不存在讓水下滲的通道。等到渣土被連續拋入碗口,雨水也不會消失。渣土表面沒有植被,松散的渣土讓雨水下滲,積蓄在渣土的下方,巖石層的頂部。原采石場的底部因此出現了是一層流動性非常好的泥水混合物,類似于抹在“碗”底的“油”。
圖片中央的滑坡面貌似干燥,實際上底部的含水率非常高。
讓我們回顧一下前面的結論——土壤承受剪切力的能力決定了土壤的穩定性。不用專業的知識,我們也知道液體不能承受任何剪切力。這意味著“碗”的底部是明顯的危險滑動面。隨著渣土和雨水的增加,坡頂的泥土重量提供了足夠的剪切力,讓整個“碗”沿著采石場的工作面滑動起來,把幾千萬噸泥土拋向城區。這就是災難的發生過程。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一般來說,規劃和建設部門會分別對建設區附近的地質條件進行勘探,分析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對于可能出現滑坡的地段,應該進行治理。比如說像前面的鉚釘那樣,在滑動面上打入錨栓,增加土體的抗滑能力;或是積極排水,增加“碗底”的摩擦力,從而避免滑坡。如果滑坡面大到無法治理,地質和建設部門有義務在坡頂設立監視點,隨時測算地面變形。一般來說,在出現較大滑坡之前,危險滑動面附近會出現明顯的“蠕變”,地面海拔會有明顯變動。這個時候就該發出地質警報,通知人員物資撤離,也不會導致嚴重的后果。
土工錨栓穿越危險滑動面,和上圖機械零件中間的鉚釘同樣承受剪力,避免滑動。
三峽庫區的監測點
但對于下面的城區來說,坡上的山體本來是堅實的巖石,就算有了采石場,也不過是多了幾個小水塘,本來不存在什么地質隱患。這個渣土場是十年內出現的人造地質條件,完全超出了地質勘探的范圍。所以,通常的治理-監測程序未能發揮作用。
這樣看來,核心責任方是渣土場的審批-建設部門。他們在一個有開口的谷地建立渣土場,低估了地質災害的隱患,為了經濟利益無限地接受渣土,最終導致了災害的發生。慘痛的損失足以為所有城市提供教訓。
客觀地說,如果按照“常理”來判斷這個渣土場的危險性,普通人多半也會低估滑坡的災難性后果。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的土堆最多是一兩米高,土量不超過幾噸。在這個尺寸上,一方面泥土的粘性會明顯起作用,另一方面整個土堆的含水率是差不多的,不存在上面干燥底層積水的嚴重區別。所以,一般人會覺得看起來干燥的土堆很安全,可以無限制地沿著一個斜坡堆積。只在土堆快要變成泥石流的時候才會意識到危險。
然而,科學并不在乎什么“常理”。在幾十米、幾百米的尺寸上,土壤的粘性并不能保證安全,一個危險滑動面的含水率提高,就能造成驚人的地質變動。幾十厘米的土層滑動最多是讓人摔跤,幾米深的“土浪”就能造成每平方米上百噸的巨大壓力,擊垮一切人類建筑。這就是土木工程師的存在意義了——我們不能保證100%的安全,但一定可以根據經驗降低事故的發生率,最不濟也能提供預警時間。
在科學和“常理”面前,工程的實施者選擇相信哪一邊呢?
按照邏輯來說應該相信科學,但實際上,大多數人的決定都是“選擇讓我發財的那一邊”。我過去有個做邊坡工程設計的同學說過一個段子:
世界上最關心天氣預報的人不是賣傘的,而是沿海地區做邊坡的小包工頭。因為他們做的是埋在土里的工程,偷工減料是常事,是發財的重要方式。一般來說,巖土工程的設計強度留有很大的安全余量,所以在90%的情況下,違規操作的小包工頭都能安全地熬到邊坡工程結束。等到基坑回填,工程進入地上部分就裝著鈔票回家。但沿海地區難免會有臺風和隨之而來的暴雨,明顯增加基坑的含水率,也就是減少危險滑動面上的抗剪能力。所以,一聽到臺風襲來的消息,許多小包工頭就帶著細軟跑到外地,如果出事就再不回來……
經濟利益能讓人藐視一切風險,在利潤面前,工程師的“烏鴉嘴”總是會討人嫌。這次深圳滑坡事件,初步的新聞調查已經開始把一些東西挖出了水面:
據深圳特區報報道,光明新區安監部門相關負責人稱,事發原因初步斷定是臨時余泥渣土受納場違規作業,受納泥漿漫溢,沖出山體,沖進靠近山體的恒泰裕工業園。
事實上,在政府部門規劃建設的受納場之外,原特區外地區時不時地會冒出一些小規模的“地下”受納場。在公明,規劃建設中的公明水庫庫區曾經是泥頭車傾倒渣土的好去處,不僅有來自深圳市內的渣土在這里傾倒,連東莞一些泥頭車也“慕名而來”。
類似情況在龍華、龍崗、坪山等地并不鮮見,這些原特區外地區仍有有大片未建成區,一些社區私設受納場,收費接納淤泥渣土。為掩人耳目,這些受納場往往在夜里進行傾倒,一夜之間能傾倒一兩百車次,一車根據所載土方數量收費300元左右。這些受納場盡管很多都是夜里才收納渣土,但往往動作迅速,有的甚至幾個月內就填滿封場。
光明新區相對地廣人稀,成為泥頭車亂倒余泥渣土的重災區。2012年、2013年泥頭車亂倒現象猖獗時期,光明新區不少偏僻道路的路邊甚至路面,時不時就可看到亂倒的土堆或建筑垃圾。
為了保護國土資源,2013年6月,光明新區成立了國有土地監管中心,劃片包干,由專人進行日常巡查,蹲點駐守。但在利益面前,仍有人在打著擦邊球“消化”余泥渣土。在公明某社區,一處基本農田改造項目每天泥頭車奔忙不停,入口處憑票入場,據泥頭車司機介紹,票據都是老板事先向場地方購買的。場地承包方則聲稱他們承包的是基本農田的泥土改良項目,需要接納這些“優質土壤”。但是近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泥土改良”仍在進行,基本農田改造過程中建設的部分排水溝等設施,已經又被填埋在泥土里。
受納場的選擇有較高的環保要求,并不是隨便選擇一處低洼地就能受納余泥渣土。余泥渣土的填埋會降低填埋地域的土壤質量,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從直觀的角度看,它會侵占綠地,惡化城市衛生環境,處理不當甚至存在滑坡、泥石流等安全隱患。有些私設的受納場甚至侵占了國有土地,這些地塊被堆倒渣土后,再次開發建設時,無疑將增加大量的成本。
作為一個純粹的旁觀者和半吊子工程師,我對事情的分析只能說這么多了。要想知道進一步的真相,只能等更多的證據和勘察報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小婷
-
他倆赴北卡最后沖刺,僅“幾步之遙” 評論 50伊朗最高領袖警告,美國:我們約束不了以色列 評論 116“非洲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國提供重要投資” 評論 50上萬個政治團體砸錢,2024美國大選已花費147億美元 評論 161觀學院直播廳:美國大選前夜透視 評論 50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