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莎·里克:二十年磨一劍,韋伯為什么花了這么久?
【導讀】 亞利桑那大學天文學教授瑪莎·里克(Marcia Rieke)是韋伯望遠鏡近紅外相機(NIRCam)的負責人(“主要研究者”,principal investigator),在韋伯望遠鏡的首批成果公布后,她與觀察者網科普作者岑少宇談了一些自己的見解。
觀察者網:對于大多數受眾來說,韋伯望遠鏡和哈勃望遠鏡拍攝的深空圖像看起來很相似。作為天文學家,您可以從圖像中了解到什么?
瑪莎·里克:這些圖像看起來很相似,但實際上它們攜帶的信息非常不同。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圖像,顯示的是物體在可見光波段的樣子,韋伯望遠鏡拍攝的圖像展現的是紅外光。通過比較在這些不同波長范圍內的物體的亮度,我們可以了解到很多事情。對于遙遠的星系,我們可以估計它們到底有多遠,而從韋伯所拍圖像的亮度,我們可以估計星系的質量。
近紅外相機的探測器之一,圖片來源:亞利桑那大學/NASA
近紅外相機的四個探測器組裝在一起,外部的黑色擋板可以阻止光線射到任何能反光的表面,例如探測器的邊緣。圖片來源:亞利桑那大學/NASA
近紅外相機的光學路徑與對應實物
觀察者網:探測遙遠星系與研究宇宙早期的情況密切相關,為什么了解宇宙或恒星的起源對人類很重要?
瑪莎·里克:任何仰望天空,并思索為什么宇宙看起來是這樣的人,都會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人類對我們自己如何產生,對太陽系和銀河系如何產生、并給我們提供這樣的環境,都充滿好奇。
觀察者網:韋伯望遠鏡集成了許多新技術,有沒有哪個讓你印象最為深刻?
瑪莎·里克:我對任何單一的新技術都沒有多么深刻的印象,但韋伯團隊能將所有這些技術結合在一起并使它們運行良好,這樣的表現更讓我印象深刻。望遠鏡和儀器工作得比預期要好,這表明各項新事物正在出色地協同工作。
觀察者網:要能夠協同工作,首先可能需要解決溫度問題,近紅外相機是如何降溫的?如果不降溫,它在軌道上會達到多少溫度?
瑪莎·里克:近紅外相機通過散熱器把熱量散到宇宙空間里,可以維持在約-233攝氏度。如果沒有散熱系統,近紅外相機的溫度會與室溫相當。
固定ISIM散熱器(FIR,Fixed ISIM Radiator,ISIM即“科學儀器整合模塊”,Integrated Science Instrument Module)安裝在主鏡背后,近紅外相機散熱器是FIR的一部分。圖為FIR的安裝過程,圖片下方即為倒扣的主鏡,圖片來源:Ball Aerospace
中紅外探測器(Mid-Infrared Instrument,MIRI)需要更低的工作溫度,因此由圖中的制冷設備支持,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
觀察者網:在開始工作前,校準至關重要,近紅外相機使用恒星HD84800作為參考點,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嗎?
瑪莎·里克:我們使用恒星HD84800是因為它所在的這片區域方便韋伯望遠鏡觀測,而且它足夠明亮,靠觀察它就可以展現望遠鏡校準的細節。
校準階段拍攝的圖像之一,刊載于7月18日的《自然·天文學》上。盡管形狀奇怪,但工程師知道此類情況下如何調整,因此并不擔心。圖片來源:NASA
校準階段,18面鏡子對同一恒星的成像,圖片來源:NASA
觀察者網:其他探測器也有獨特之處,比如近紅外光譜儀(NIRSpec),據報道它可以同時觀測100個物體,這是如何實現的?
瑪莎·里克:近紅外光譜儀確實很神奇。它的微快門狹縫對應約0.2角秒寬的天空,實際的尺寸大約相當于人的頭發的直徑,通過電磁控制。
每個微快門(microshutter)長200微米,寬100微米,圖片來源:NASA
每個陣列上排列365乘以171個微快門,尺寸與郵票相當,共有四個陣列,近25萬個微快門,圖片來源:NASA
通過磁力臂的移動控制微快門開合,圖片來源:jwst-docs.stsci.edu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陳軒甫 
-
“問海1號”6000米級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正式交付
2022-07-20 10:25 -
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銀河系外休眠黑洞
2022-07-19 20:39 -
巡天空間望遠鏡預計2024年投入科學運行
2022-07-18 10:52 航空航天 -
我國成功發射四維03/04衛星
2022-07-16 07:26 航空航天 -
武漢產奧株新冠滅活疫苗臨床試驗啟動
2022-07-15 17:35 -
中國首次發現2.55億年前真錢伯獸化石
2022-07-14 22:01 -
我國自研海上地震勘探震源控制系統完成調試
2022-07-13 19:16 -
“問天”計劃本月發射,“夢天”正樣熱試驗完成
2022-07-12 17:34 航空航天 -
“星艦”助推器在測試時發動機爆炸
2022-07-12 16:16 -
人類目前能看到宇宙最深處的彩色照片公布
2022-07-12 07:47 觀察者頭條 -
我國首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將于10月發射
2022-07-11 14:42 航空航天 -
以錢學森之名,這支青年突擊隊突破多項寬域飛行技術
2022-07-11 14:24 -
“中國復眼”開建,可實現千萬公里外小行星探測成像
2022-07-09 20:39 -
我國科學家發現多個深海新物種及新記錄種
2022-07-06 16:12 -
試飛院舉行某重點型號動員會
2022-07-06 14:55 航空航天 -
神十四乘組在軌滿月,問天實驗艙將于本月發射
2022-07-05 16:42 航空航天 -
國內最大離軌帆成功在軌展開,旨在減緩空間碎片增長
2022-07-04 22:31 航空航天 -
我國首個桌面操作系統開發者平臺發布
2022-06-30 08:56
相關推薦 -
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