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這波治污操作,美國網民很服氣
關鍵字: 中國防污戰污染治理美國PM2.5【文/觀察者網 唐莎莎】中國打贏治污首戰了嗎?答案是肯定的。
近日,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發布了一份針對中國環境治理的報告,經過《紐約時報》報道后,在美國引發廣泛討論,部分美國網民對中國4年間取得的治污成果驚嘆不已,表示非常服氣。
“從2013年到2017年,中國僅用了4年時間,就讓城市細顆粒物濃度(PM2.5)的濃度平均下降了32%”,《紐約時報》稱中國以創紀錄的速度打贏了這場污染治理戰。
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報告截圖
中國到底如何做到的?
《紐約時報》報道稱,在李克強講話的前幾個月,中國發布了一項空氣質量計劃,要求所有城市的PM2.5濃度至少減少10%,對北京的要求則是降低25%。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中國禁止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建新的燃煤發電廠;并要求現有工廠減排。另外,在像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則嚴格限制路上的汽車數量;同時降低了鋼鐵產能,關閉部分煤礦。
經觀察者網查詢,芝加哥大學的報告對中國國家環境監測中心的數據進行了多方面分析,甚至從PM2.5濃度下降數據計算出了中國人均壽命因此延長的年數。
報告稱,根據遍布中國的200多個環境監測站的數據,中國的一系列大力度舉措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中國的環境確實有了極大的改善。
數據來自中國國家環境監測中心,白色區域未設置監測站
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17年,中國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在空氣質量上取得顯著改善。其PM2.5指數降幅從21%到42%不同,大部分都達到甚至超過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目標。
數據來自中國國家環境監測中心,圖中的城市為所有取樣中污染最嚴重的的TOP10
其中,北京的PM2.5濃度下降了35%,石家莊下降了39%,在2015年被稱為中國污染最嚴重城市的保定,這一數據也降低了38%。
值得一提的是,治污成果對公共福利產生了極大影響。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的計算方式,如果治污力度保持下去,中國的人均壽命將比2013年增加2.4年,其中,北京的約2千萬居民將平均延長約3.3年壽命。
數據來自中國國家環境監測中心,圖中的城市為所有取樣中污染最嚴重的的TOP10
報告指出,治污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從下圖可以看出,在2017年夏天——距離治污計劃截止僅剩幾個月之際,京津冀的PM2.5指數并未由如期下降,反而出現一些上升趨勢。為此,環境保護部出臺了長達143頁的“作戰計劃”,要求降低該地區的工業和民用煤炭量,最終才實現了PM2.5的急劇下降。
數據來自中國國家環境監測中心
隨后,報告將中國此番取得勝利的污染治理與幾十年前的美國進行了對比,尤其是鐵銹地帶。(觀察者網注:“鐵銹地帶”最初指的是美國東北部-五大湖附近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
1970年的《清潔空氣法》頒布之后,美國花了4年時間讓空氣污染指數下降了20%。隨后,又用了12年甚至經濟大蕭條作為代價,才完成了中國僅用4年就降低32%的成果。
以上就是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報告的大致內容了。不過《紐約時報》在報道的同時可沒忘記趁機“安利”一波“美國經驗”。
文章稱,中國目前的污染指數依然遠超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達到WHO標準之后,中國人均壽命將增加4.1年。
而中國能否保持如今的環境改善趨勢,取決于經濟增長和環境質量之間是否平衡。“畢竟,早期的污染治理取得如此顯著的成效,靠的是特殊的行政命令,而不是通過市場尋找到降低污染的廉價方法。”
在實行《清潔空氣法》之后,美國過嘗試大量減污措施,最后證明基于市場的監管最為合算,而中國目前尚未嘗試類似的方法。
文章最后稱,在美國只能“間歇性”地利用市場機制治理污染時,如果中國能夠采用這種方式打贏環境保衛戰,那將具有非凡意義。
如今,當這一“驚人的勝利”傳到美國網民面前,他們又會有什么反應?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唐莎莎
-
歐盟表決通過對華關稅,但“大量棄權凸顯不安” 評論 132“英國終于還了”,中國又躺槍 評論 127“拜登罕見透露”,國際油價狂飆5% 評論 81事涉中國,“德國將投反對票,西班牙呼吁妥協” 評論 137面臨“至暗時刻”,烏方討論“用土地換入約”? 評論 323最新聞 Hot
-
“半世紀未見大罷工”暫停,“民主黨的這顆‘定時炸彈’被拆除”
-
歐盟表決通過對華關稅,但“大量棄權凸顯不安”
-
石破茂發表就職演說,談及中國
-
“英國終于還了”,中國又躺槍
-
“中國和美國正競相制定月球時間標準”
-
“內塔尼亞胡用了我的衛生間,然后就檢測出了竊聽器”
-
“面對中國電動汽車軟件,美國太弱沒啥籌碼”
-
“拜登罕見透露”,國際油價狂飆5%
-
事涉中國,“德國將投反對票,西班牙呼吁妥協”
-
“歐盟落后中美,再不改變就會消亡”
-
轉折點來臨,德國外長將訪華?
-
涉臺海,俄外長最新發聲
-
“在這個世界中,美國不是穩定的錨,而是需要防范的風險”
-
面臨“至暗時刻”,烏方討論“用土地換入約”?
-
伊朗、真主黨:徹查外國滲透
-
“‘生兒育女’后,馬斯克政治立場快速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