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力訪談:要解決中國的問題,先要關心中國有什么問題
于明:現在回頭看,這本書的方法論意義會不會更大?比如書里說的抗辯制問題、秋菊的問題,農村發生巨大的變化,對90后以及00后來說,去閱讀的時候,可能會有時空錯位,有些問題已經變得不那么重要了,但這種方法對他們還是具有啟示意義。
蘇力:其實我在新作《是非與曲直:個案中的法理》一書中使用的是這種方法,始終保持在微觀層面,對細節高度敏感,去分析這些具體問題。在處理細節時,始終注意看到里面的理論問題,或案件本身提出的具有一般意義的理論問題。像我寫關于藥家鑫的文章,藥家鑫是獨生子,所有人都不會認為獨生子是一個問題,但我講這背后涉及一個刑法原則,罪責自負的問題。這一原則在我們國家的其他法律當中也有,比如說懷孕的婦女通常不收監,哺乳的婦女不死刑等。但沒人關心這背后的原則是什么?讓人覺得好像這是個仁慈或慈善的問題。其實這其中關注的是,不讓無辜者去承受刑法的傷害。我把這些看起來不相關的問題提煉出來,即便人們不同意我的具體觀點,但起碼了解許多問題的復雜性。我希望中國法律人能夠關心具體問題。大小由之,這是法理學研究應當有的追求。
于明:您如何看待當下中國的法理學研究的狀況?
蘇力:有重大進步,但還可以再進一步,甚或大步前進。一大批中青年學者成長起來了,不再是局限于法治宣傳,正不斷開拓新的領域,關心中國問題,也多了些理論自信。但是我覺得也有缺點,如很多人沒有辦法從法理學去關心部門法的具體問題,要么按民法的方式來關心,要么按刑事案件來關心,或者是大數據的問題,好像沒辦法把法理的知識帶進來,提出法理的關注,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況,在法學中,法理學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競爭力。由于訓練和閱讀更廣泛,法理學其實有可能比部門法學者更容易看到一些問題,并因此有所貢獻。
比如說,前年有一個養母打孩子最后被判入獄的問題。但就是沒人討論,因為不打孩子已經是一種政治正確了,而且以訛傳訛,說西方國家從來不打孩子。其實西方是允許打的,只不過用詞是有區分的,discipline在中國通常被翻譯成規訓,其實就是管教,有別于abuse。但學者不知道,或是不敢講,不會講,或是講不出道理,法官自然也不敢講,不會講。
我從案件事實出發,然后概括了中國社會家長打孩子的各種不成文但公認的規矩,其實中國人基本都知道的規矩,包括為什么事打,打男孩女孩,誰來打,誰不能打,以及打什么部位等等。我寫了篇文章把這些規矩都列出來,講了背后的道理。我希望,今后遇到類似案件或爭議,我們可以看看用這個規矩,就大致明白了,到底是虐待還是傷害,或是一般的教育。這就是法理學最可能做的事,把“百姓日用而不知”變成知識,變成規范,這是部門法學者反而做不到的。我認為,中國的法理學者應當研究部門法,部門法學者也應當有更多法理的思辨。
于明:您的研究始終是關注中國問題,包括中國的現實與歷史。但其實熟悉您的讀者會發現,您的理論背景、學術訓練、研究方式甚至表達都深受西方的影響,甚至您也是法學界翻譯著作最多的學者之一。您是如何看待這種反差的,以及如何看待法學翻譯?
蘇力:我是有中國關注,但也就是因為我是中國人,我對中國最了解,相關的經驗最豐富,便于我去研究。這就是揚長避短。如果沒有我的這種經驗,就寫不出基于我的經驗才能寫出的文章。我寫過復轉軍人進法院的問題,就是因為我當過軍人,我知道部隊對人的訓練,不光是紀律的訓練,而且你對人際關系的看法會改變。因為部隊上的官兵,都來自多個省,因此這會改變中國社會濃重的同鄉觀念。士兵間的競爭都是實打實的,射擊,投彈、越野長跑,這其實就是精英選拔制,而不看重同鄉同學關系。理解了這些,才能夠理解中國古代為什么異地為官;理解了,現在只能主要官員異地任職,但大量副職只能在當地任職,就容易腐敗。像這些問題,不是看外國書可以了解的,你生活在這里,你更了解,剩下的就是要把背后的道理講清楚。
我翻譯的著作大致跟我的偏好、知識類型有關。此外我還關注作者的寫作風格、論述風格。因此我比較喜歡福柯、波斯納等等。翻譯的一個好處就是便于學會國外學者的分析方法,來研究國內問題,也可以把其他學科的知識帶到法學來。或者把法學的視野擴展到其他相關的學科。波斯納的寫作風格特別靈動,讓我特別有收獲。他的閱讀量非常廣泛,而且他能非常凝練地把一些觀點提煉出來。他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分析問題時會把一個問題中各層面的問題都一一梳理出來。翻譯這種書,也是學術的訓練。
于明:上世紀90年代,您是最早將社會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方法引入法學研究的學者之一,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法學研究的格局,形成了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社科法學,您如何看待當下中國的社科法學的發展?
蘇力:我只是讀書比較雜,學術興趣比較廣泛而已,我愿意接受那些我覺得有道理的解說,不愿受所謂的學科限制。當我研究時,我也沒想過什么引進,我只是覺得就該這樣研究,只有這樣解說才能說得通;這樣研究才能發現問題,才能給出有說服力的回答,才能接地氣。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我甚至不管那是社會學還是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或其他學科的。我覺得真正的研究者,尤其是法學,就應當是問題和知識導向的,而不是所謂的學科導向。需要什么就補什么,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而且不僅是社會科學,其實其他人文學科,只要有解說力,也很重要。例如后期維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學,伽達默爾的哲學闡釋學,對理解法律解釋就很有用,說實話比哈特或拉茲的分析法學犀利多了,也有用多了。我用了,甚至沒必要一處處都標出來,標注某某某。那不是做學問,那是假裝做學問。
社科法學在發展,拓展了法學研究范圍,關注了更多中國問題,更接地氣了。但我覺得還需要更多關心具體的法律問題,包括傳統的部門法問題,以及許多新興的法律問題。那會對法學貢獻更多更大。就此而言,社科法學不應當只是理論法學研究者的關注,或作為理論法學的替代,那樣社科法學仍然可能局促于理論,與法律實踐、法律實務關系不大。如果無法與法律實踐建立更切實緊密的關系,社科法學就會飄在空中。因此,我個人認為,對一位理論法學研究者來說,最好將自己的理論興趣同某個部門法或同法律史聯系起來,收獲會更大。另一方面,部門法學者若能更多關注相關的社會科學研究,借助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不僅會有助于部門法的研究,也會對社科法學的發展有更大貢獻,因為部門法研究往往有非常具體實在的法律問題。
目前,由于社會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全新的法律領域,社科法學者應當進入這些新領地,如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這個時代的隱私和誠信等問題。這些法律領域既不屬于傳統部門法,也沒法從傳統部門法中推演出來,而只能在當代社會、制度和科技條件下創造出來。社會發展創造了新的社會生產生活領域,有好多全新的問題、麻煩和沖突,法律人在應對處理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創造了這些法律新領域,他們必須考慮那些促成和影響這些新領域的種種變量,不大可能依靠傳統部門法教義來回應。
- 原標題:基于中國經驗的學術創造——蘇力教授訪談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吳立群 
-
鄂貨不帶病毒,請搭把手來一單
2020-03-31 21:18 聚焦安全返程復工 -
趙立堅微博新頭像:真·魔法部之聲!
2020-03-26 22:54 -
國際奧委會委員:東京奧運會推遲至明年
2020-03-24 06:35 東京奧運會 -
60天,已是冬去春歸——上海醫療隊支援武漢影像紀實
2020-03-24 00:25 上海觀察 -
中國赴塞爾維亞專家組從廣州出發
2020-03-21 19:10 新冠肺炎抗疫戰 -
“大鬧火車站”的女演員劉露,新劇上線遭AI換臉嚇壞觀眾…
2020-03-20 09:40 中國電視劇 -
五部門聯合發文:依法懲治妨害國境衛生檢疫違法犯罪
2020-03-16 20:39 -
明明有分餐制傳統,中國人為何最終選擇了圍桌會食?
2020-03-16 07:26 -
【戰“疫”說理】完善社區治理,彰顯制度優勢
2020-03-14 12:15 新冠肺炎抗疫戰 -
歐洲疫情“雪崩”之前,每一片雪花都在勇闖天涯
2020-03-13 17:49 歐洲亂局 -
追個星怎么就追成了“互黑互撕”的“宮斗”?
2020-03-11 07:14 -
我為什么想寫下日本主婦的“思秋”?
2020-03-08 09:20 節日談 -
擔心輿情雜音擾亂“軍心”?怕是擔心錯了地方
2020-03-06 07:13 新冠肺炎抗疫戰 -
我們發掘了兩處史前瘟疫遺址,得出了一些啟示
2020-03-04 07:23 考古 -
洛陽湯館復工,喝出了高考的感覺
2020-03-01 09:18 新冠肺炎抗疫戰 -
北京東城出現近日武漢來京病例
2020-02-26 16:02 新冠肺炎抗疫戰 -
新冠中藥方過多過雜,會讓百姓和基層中醫師迷茫
2020-02-25 07:44 新冠肺炎抗疫戰 -
什么是社會進步的標準?
2020-02-24 07:31 -
非常時期,讓我們談談“低級黑”和“高級紅”
2020-02-21 11:07 -
北大人民醫院現確診病例 已對142名腎透析患者進行觀察
2020-02-20 18:51 新冠肺炎抗疫戰
相關推薦 -
“英國終于還了”,中國又躺槍 評論 76“拜登罕見透露”,國際油價狂飆5% 評論 71事涉中國,“德國將投反對票,西班牙呼吁妥協” 評論 127面臨“至暗時刻”,烏方討論“用土地換入約”? 評論 311伊朗、真主黨:徹查外國滲透 評論 221最新聞 Hot
-
“英國終于還了”,中國又躺槍
-
“中國和美國正競相制定月球時間標準”
-
“內塔尼亞胡用了我的衛生間,然后就檢測出了竊聽器”
-
“面對中國電動汽車軟件,美國太弱沒啥籌碼”
-
“拜登罕見透露”,國際油價狂飆5%
-
事涉中國,“德國將投反對票,西班牙呼吁妥協”
-
“歐盟落后中美,再不改變就會消亡”
-
轉折點來臨,德國外長將訪華?
-
涉臺海,俄外長最新發聲
-
“在這個世界中,美國不是穩定的錨,而是需要防范的風險”
-
面臨“至暗時刻”,烏方討論“用土地換入約”?
-
伊朗、真主黨:徹查外國滲透
-
“‘生兒育女’后,馬斯克政治立場快速轉變”
-
以色列或打擊伊朗核設施?拜登:不支持,但…
-
“你可以嘗試從表面上踢走中國,但最終會發現…”
-
以軍首次報告陣亡,真主黨:造成以軍大量傷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