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柏峰:“私了”“打招呼”就是不知法不懂法嗎?
關鍵字: 私了法理事理法律多元中國法治二、從事理走向社科法學
從事理講法理,訴諸的是常情常理常識,講述的是生活經驗,看起來比較簡單,沒有任何看起來深奧的、玄乎的理論。與之相反,那些抽象講法理的論述和寫作,看起來卻是復雜的、深奧的,其中有不少晦澀難懂的詞匯和術語,不但一般人聽不懂,就是行業內專家理解起來也頗為費勁。這種現象自有其原因,抽象的法理,其實本來也是具體的,之所以讓人感覺到抽象,是因為它并非從中國法治實踐中提煉出來,而來源于西方法治實踐。
從事理去講法理,之所以簡單易懂,是因為人們在見到詞時,能將詞與物迅速關聯起來。而抽象的法理之所以晦澀難懂,就是因為這些法理并非從中國社會自然成長起來,而是源自對西方法治實踐的抽象,講述這些法理的詞匯和概念所指代的物,與我們的生活有一定距離,從而很難快速還原成生活經驗。造成這種狀況,講述抽象法理的人,應負有一定的責任,因為他們無法將抽象的法理還原為與受眾生活經驗更接近的詞匯,從而讓受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從上述意義上說,從事理講法理,比講抽象的法理難得多,盡管后者看起來更晦澀且“有深度”。講抽象的法理,某種程度做的是“搬運”工作,盡管這種工作也有一些技術含量,“搬運”之前需要轉譯,搬運之后還要思考如何擺布比較合適。但這種工作更多類似于宣傳。
而從事理講法理,看起來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的解析、日常道理的陳述,背后需要經驗,但更需要理論視角。顯然并不是生活經驗越豐富,就越能講述事理和法理。沒有理論視角,根本就無法從事理講到法理。所以,從事理講法理,看起來是訴諸日常生活經驗,訴諸常情、常理、常識,其實背后需要理論視角。日常生活經驗只有經過理論反思之后,才能以事理的方式呈現出來,進而才可能提出相應的法理問題。
如果沒有足夠的理論儲備,蘇力不可能從通奸“私了”的案件提煉出法律規避這一現實的理論性問題,也不可能引申出更多的法律多元、制度創新等理論問題,同時代的學者還停留在批評“私了”不知法懂法、不符合法治的層次。甚至,沒有足夠的理論儲備,根本就不太可能從學術上去分析“私了”事件中各方行動者的態度、行動及其理由。
在討論法律活動的專門化中,如果沒有“社會分工”的理論視角,分析可能也沒有那么細致、生動(蘇力,1996:132-137,148-153)。而分析事理背后的理論,大多是社會科學理論,既有的法學理論并不能提供多少力量資源。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講事理需要走向社會科學,社科法學也因此成為中國法理學發展的必經階段。
在社會科學理論視角下講事理,蘇力的另一本著作《送法下鄉》中表現得更清晰和連續。大概是因為《送法下鄉》的主題更為集中,寫作規劃性更強。在《送法下鄉》中,對格爾茨、福柯、吉登斯等人的社會理論的運用、變用隨處可見。在社會理論視角下,“送法下鄉”這個日常司法現象與中國現代民族國家的建構聯系起來(蘇力,2000:35),《送法下鄉》也因此占據了根源于中國的法學理論高地。
與此同時,經典的“炕上開庭”案例,在不同學者、不同理論的視角下,呈現出不同的側面(強世功,1997;趙曉力,1997;鄭戈,1997;楊柳,1999),沒有社會科學理論的基礎,這種多面的呈現是不可能的。同樣是訴諸常識、常情、常理,不同理論視角下講出來的事理是不同的。從事理中追求法理,一定會走向社會科學理論。
“炕上開庭”
不僅僅是社會科學理論,社會科學知識和方法在從事理通向法理的路途中也極為重要。不過,在《法治》一書中,這一點表現得并不突出。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蘇力在《法治》一書中處理的問題還不那么復雜,可以訴諸日常經驗和前人記敘(如《鄉土中國》)來展開討論。《法治》一書中最吸引人的主題,可能是法律在熟人社會的實踐問題,某種意義上《送法下鄉》一書也處理這一問題。
而熟人社會的理論模型和機制,在《鄉土中國》有較為成熟的闡釋,蘇力以及那時整個社會也有相應的生活經驗。用理論去分析既有的生活經驗就可以做出不俗的學術成果。即使在復雜社會中,從生活和工作經驗切入的研究,往往限于研究者的工作范圍。蘇力的另外兩本著作《道路通向城市——轉型中國的法治》(蘇力,2004a)、《也許正在發生——轉型中國的法學》(蘇力,2004b)就是如此。
這兩本書處理的問題,要么是蘇力擁有足夠生活和工作經驗的,如《也許正在發生》討論的法學學術問題,蘇力作為“局中人”自然經驗豐富,也有足夠的條件去觀察“局中事”;要么處理的是法治實踐中的熱點問題,可以通過媒體和日常新聞資訊獲取足夠的信息,如《道路通向城市》中討論的法治實踐問題。
相對簡單的社會可以通過日常生活獲取經驗,在一個復雜社會越來越難以如此,社會科學知識和方法就變得舉足輕重。現代社會是個復雜社會。現代社會分工發達而細微,因此絕大多數人局限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范圍內,對工作范圍之外的知識大多來自媒體,而媒體信息往往是極簡化的。媒體人可能基于多種原因處理專業領域的信息,包括媒體人自身的知識水平和偏見,對受眾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的考慮,基于政治和經濟利益等。
因此,研究生活和工作領域之外的問題,就需要依賴社會科學的知識和方法。蘇力不太可能以《法治》一書的研究方式去研究一個證券律師業務運轉的問題,如果要研究這一問題,就需要去律師事務所做人類學式的調查。討論網約車的規制問題,依據直覺的判斷很有可能出錯,可能需要依賴網絡大數據的科學分析。這些都需要社會科學知識和方法,越是復雜的社會越是如此。要提煉有意義的法理問題,就必須弄清楚事理;要弄清楚事理,就需要走向社會科學。
三、通過社科法學重建法理學
社科法學就是要用社會科學方法研究事理,從事理去展開法理問題的分析。在轉型中國背景下,這種研究尤其必要,不可或缺。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往往由中央先行立法,然后通過政權體系貫徹法律。中央政權先行所立之法,雖然會考慮中國社會現實,還會開展一些調研,但總體上主要是學習西方國家的法律制度。
立法過程雖然也有公眾參與,但總體上主要由法律精英設計并操作,法學家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因此,法律制度與社會現實之間必然存在巨大的張力。因此,法律在實踐過程中就會遇到各種問題,理解這些問題的事理,提煉背后的真正法理問題,就十分必要。
- 原標題:事理、法理與社科法學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馬密坤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70“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13“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3“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20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