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可恩:李嘉誠跑了 香港記者這樣看
關鍵字: 李嘉誠別讓李嘉誠跑了羅天昊和黃長實香港樓市【《別讓李嘉誠跑了》一文近期引發巨大風波,其中李嘉誠加大了在歐洲的投資,放慢了在中國的投資,已成事實。但整個風波,香港本土人士究竟如何看,一直鮮有聲音傳出。香港資深財經記者陳可恩應約為觀察者網撰稿,談了她的看法,她對編輯稱,這也是香港主流人士的看法。還是那句老話,兼聽則明,供讀者朋友們思考和探討,謝絕非理性評論。】
由一篇在《瞭望智庫》上發表的文章《別讓李嘉誠跑了》所引發風波,可謂沒完沒了,最引人入勝的是坐擁340億港元的香港首富、亦是文中的主角李嘉誠,竟然亦參與在這場口舌之爭中。
香港媒體《蘋果日報》上周報導,一位電盈忠實小股東,見到李超人不停被批評,于是投稿去一份報章,題為《我最尊敬的人是李嘉誠》,文章登后,竟得到李嘉誠的回信,信中提到“最近出現的風雨”令他詫異之余,又指:“錯誤觀念和盲信的蔓延,容易讓懷有動機的人,乘勢把別人釘在‘恥辱柱’上”。如此大感慨,是真的因為不白之冤,還是另有玄機?
在羅天昊指責李嘉誠在中國經濟緊張時刻,不停拋售中國資產,嚴重影響大陸信心后。長和已罕有地發出了一篇聲明自辯,解釋了選擇離岸設立公司,是為了讓企業取得更現代化架構和更高效運作模式,更把部分國企拖下水,指它們亦在海外設置離岸公司。然后再力陳,長和系在中國的發展規模,包括發展中,及將發展之總樓面面積遠高于2,000 萬平方米;在內地的零售店鋪由兩年前的1300間增加至今天2300間,增幅為77%。
聽起來振振有詞,不過這也許只是事實的部分。翻查重組前長和系的旗艦上市公司和黃(和黃比重組前的長實有更多地產以外的業務)過去十年的收入結構變化,在2004年,和黃在歐洲的收益總額為603.16億港元,占了集團總收益的33%,而整個中國包括香港加上內地的收益在當時為641.75億元,占了整體的35.77%。再看和黃重組前最后一份年度業績,即2014年的情況,其歐洲的收益總額已經升至43%,而香港和內地的收益總額卻跌至27%。
再加上長和系近年的確積極收購海外資產,包括電訊、火車及飛機租賃、機場停車場、水電及供氣業務等。當中近期最大型的一筆收購,屬斥資逾千億元,收購英國電訊商O2。
反而長和于內地及香港兩地已鮮見如此大型的投資,近3年在香港僅成功奪得一幅地皮,投地成績與2010年至2012年期間投得11幅地皮大有差距。在內地,長和更大手出售資產,例如2013年先后出售內地河南省的107國道駐馬店公路路段,以及上海陸家嘴的商廈。
李嘉誠中國內地、香港以及歐洲業績貢獻情況表 圖來自網絡
當眾多的數據和事件出現,難免被市場解讀為撤資,或者溫和點說,是“把業務重心從亞洲逐漸轉而至歐洲”。業務轉移的真正原因,只有李嘉誠肚里的蟲才有機會知道。所以引發不少陰謀論,包括與中央政府、與自治區政府關系有變,唯長實則認為加重歐洲投資,是為了避免中國經營風險,而這個解釋,其實亦有幾分道理。
致股東函談經濟寒流
中國經濟數據放緩,近期出口負增長,采購指數下跌,港商們的確擔憂中國經濟。經濟冷風已經在襲擊香港的轉口業,過去自由行在港豪掃奢侈品的景象亦不復現,不少國際大品牌如Coach、Marc Jacob,都關閉了它們在中環或尖沙咀的旗艦店。
中國經濟放緩,也影響到港商在內地的生意,例如在內地擁有不少商場的恒隆地產主席陳啟宗,日前在公司中期報告中的致股東函中,就點出了中國的經濟風險,他用了恒隆在香港和內地一線和二線城市中的發展項目收入情況作例子,道出了經營的艱難。而他得出的結論是:"也許經濟的更大隱憂在于樓市疲弱。"
因為中國房地產活動與整體經濟約有百分之二十關聯。過去人人爭建樓房,經濟遂水漲船高;如今情況逆轉,帶來的影響亦然。樓價停滯的負面影響亦已出現,企業投資也比以前謹慎,而在出口方面,陳則指“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成本價格差距已收窄”。再者,全球經濟低迷,加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歐美發達國家也減少了對大部分中國貨品的需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陳啟宗對于政府所采取的刺激政策短期提振經濟的效果,并沒有冀予太大期望。如政府的救市政策,他認為“當政府去年底開始把大量流動資金注入經濟體并導向上海和深圳股市時,我們知道遲早會帶來麻煩。”
內地資本財大氣粗 力壓港商
而且香港企業不止擔心中國經濟,還要面對內地企業來港的競爭。過去十多年,香港商人北上尋寶的同時,其實一批內地企業亦南下來港插旗。分析認為內地企業投資香港市場,除了可以分散市場風險,更因為香港的法治、營商制度比較成熟和完善,可以讓內地企業機構賺取經驗,而且香港市場開放,亦是中資走入國際市場的平臺。
如在地產市場,近兩年香港拍賣的土地,多由內地資本以高價投得,如世茂房地產于九月底力壓其他入標的港內發展商,斥70.2億港元購入石硤尾大窩坪豪宅地皮。
又如保利置業于以17.3億港元,購得屯門咖啡灣臨海地皮,競投的每呎(約等于0.0929平方米)樓面地價高達15,095港元(合13.3萬/平方米,觀察者網注),以呎價計,貴絕新界西北區,更屬歷來新界區第三貴的地王。由于內地房地產財雄勢大,來港發展亦志在打造形象,進而開發國際市場。所以投標很多時候都是“不問價取”,港地產商明顯失勢。
內地企業不僅搶地,近日還來勢洶洶搶攻地產代理市場,之前,香港地產代理業一直由中原、美聯兩大陣營所壟斷。但早前Q房網殺入香港,近日又傳中國地產代理龍頭行鏈家計劃來港發展。由于內地地產代理財雄勢大,令中原地產不得不加快上市計劃,其創辦人施永青亦直言此次上市的原因,是集團面對競爭對手步步緊逼,需要集資應戰。
其他行業更不在話下,在內資機構不斷染指下,銀行、劵商、百貨等行業競爭激烈,不少老牌港資斗不過,唯有賣盤給內地資本或海外財團。過去十年,香港每隔數年便有一家中小型銀行被收購或私有化,如2008年永隆銀行被招商銀行以近200億元收購;2010年工銀亞洲被母公司工商銀行收購,2013年越秀集團以116億港元收購創興銀行,現時港資銀行已所剩無幾,主要僅存東亞銀行和大新兩間。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港商在內地外商投資中的比例是68%,到了2004年就下降了一半,到現在可謂連自己的地盤都守不住。
香港營商環境惡化
然而,香港商人一向很靈活,從回歸前在外資中比例最高,到回歸前后在內地建立人脈網絡、跟政府打好關系,所以不能低估香港商人逆境中奮斗的能力,加上恒隆主席陳啟宗給股東的信,亦指在逆境之時,強者會越強,而弱者則遲早會失敗。所以經濟和競爭如何,未必是港商放棄投資某地的原因。
除了經濟風險,亦不能夠忽視港商所面對的政策風險,而李嘉誠的回應《別讓李嘉誠跑了》以及給股東的回信一文中,提到對近期“一切是是非非感到痛心",亦流露了港商對社會情況的不安。
以香港市場為例,本港的政治化和仇富情緒近年愈見加劇,社會分歧愈來愈大,不論是營商狀況及營商預期也每況愈下。這些社會問題更直接影響到長和的營運。
如在2013年3月尾,約400至500名工人參與歷時40日的罷工,外判(指外包)工人不滿自1997年以來未有加薪,一度在貨柜碼頭外扎營,最后更移師至長和系總部抗議,并擺滿丑化李嘉誠的示威標語及工具。
在工潮期間,一些支持工運的市民更到百佳分店外派傳單,呼吁抵制同系的百佳超市及豐澤電器,彌漫著仇富情緒。雖然經過談判,工人最終獲外判商(香港說法,指勞務派遣或外包單位)加薪9.8%平息工潮,但這段期間對長和已帶來一定的影響。
有分析指出,在此次事件中,和黃損失的營業額要以億元計算,這些現象更引起商界憂慮,就連會德豐主席吳光正亦坦言,曾聽到一些商界朋友稱,香港的營商環境愈來愈差。這也難怪,畢竟長和系旗下的業務,與本港大眾息息相關,因此往往成為仇富的眾矢之的。
而至去年,人大在8月31日決定,公布2017年香港特首普選的候選人須先經過1,200人提名委員會半數的支持,才可出閘參選,這個篩選方法引起部分香港人不滿,更有人發起占領街頭的“占中”行動。
雖然最終行動歷時數月算是和平落幕,但香港人絕不是皆大歡喜,社會分裂的情況更加明顯,無論是支持政府還是反對的人士,每次街頭行動都趨于激烈。
而社會紛亂的內耗,已經使香港政令難行;營商環境遭遇前所未有的惡化。事實上,人總是追求安穩和諧的生活,一旦安定的生活受到破壞,便會有遷移的考慮,如歐洲難民潮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小市民尚且有如此想法,更可況在商言商的商家?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更多財經新聞精彩解讀,請掃碼關注觀察者網財經公眾號:羽扇觀經(ID:guanchacaijing)非主流財經解讀, 修復三觀,關注有驚喜!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蘇堤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66“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45“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07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評論 125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