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維·多德韋爾:單憑人口減少就看衰中國,未免太夸大了
最后更新: 2023-03-03 07:59:58【文/戴維·多德韋爾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中國人口在2022年減少了約85萬人,毫不意外,這一消息引來了危言聳聽的評論。《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標題是“中國人口減少,預示著一場人口危機的到來”。路透社稱,要對中國人口危機保持“警惕”。《華盛頓郵報》詳細闡述說,這是“一個明顯的跡象,表明中國正面臨一場迫在眉睫的人口危機,而施行幾十年的強制性政策加劇了這場危機。”
甚至在《南華早報》上,一篇文章的作者也危言聳聽地說,“總人口的下降只是冰山一角”。他說,中國的人口危機是“中國歷史的分水嶺”。還有人說,印度的人口規模注定會超過中國,印度顯然成了贏家。
這不禁使我想起了馬克?吐溫。眾所周知,他曾抱怨眾多有關他的死訊是夸大其詞。此類擔憂往往都過于簡單且錯誤百出,甚至外界都搞不清這些擔憂從何而來。
或許,在聽到人口下降的消息后,人的第一直覺應該是感到慶幸。正如密歇根大學國際研究所的瑪麗?加拉格爾在推特上所寫:“從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的角度看,人口減少是一利而非一弊。”
我還記得,世界各國科學家在2017年發表了一條聲明,警告人類沒有認識到"人口持續快速增長是引發眾多生態和社會災難的主要原因",這會危及人類的未來。
其次,對于一個擁有14億以上人口的國家來說,人口數量減少85萬人也不值得大驚小怪。這可不是在狡辯。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眾多知名學者,多年來一直認為,中國的實際人口更接近12.8億,而非14億。
無論是14億還是12.8億,相較于這相差的1.2億人,2022年的所報下降人數就顯得無關緊要了。
在新冠疫情結束之后,情況更是如此。在疫情奪走了全世界500萬到1500萬人的生命之后,殘酷的事實是,現在并不適宜預測人口長期發展趨勢。
說實在的,二十多年來,中國的人口出生率一直在下降,而中國人卻越來越健康長壽。于是人口危機的固定模式出現了,不斷下降的工作人口被迫供養越來越多的養老人口。
正如香港大學葉兆輝此前所寫,中國現在有大約2.8億60歲以上老年人,所有這些老年人都必須由正在減少而非增多的勞動人口供養。對于那些剛剛才接觸中國“人口危機”問題的人來說,如果他們認為中國領導層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那他們可太天真了。
1992年,宏碁公司創始人施振榮首次提出了“微笑曲線”理論,展示了在價值鏈兩端工作的小規模團隊——一端是概念和設計,另一端是營銷和品牌——創造的價值遠遠高于從事簡單組裝制造工作的大規模中間團隊。
“微笑曲線”理論
此后不久,中國領導人就意識到,中國面臨的人口挑戰是要讓勞動力從事能提高生產率并能帶來更高附加值的工作,使他們成為高薪高技能人才。為此,中國政府投入巨資發展教育。在2000年,只有8%的高中畢業生能升入大學。而到2021年,這一比例已上升到64%。
年復一年,中國政府不斷推高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迫使那些窮困潦倒的小型組裝企業撤離中國,遷往本地區較貧窮的經濟體。北京還促使企業去占據制造業價值鏈的更高端位置。
出于同樣的動機,中國還推動企業大規模應用自動化生產線。旨在解決“人口危機”的其它措施還包括推進城鎮化建設,以吸引更多人進入高技能勞動力隊伍。
外界可能很快還會看到中國會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目前男性退休年齡為60歲,女干部為55歲,女工人為50歲。
中國正加大投資醫療保健事業,旨在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以幫助他們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繼續工作。
不太可能響應官方生育號召的女性,也可能在勞動力市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正如袁洋(音譯)最近在英國《金融時報》上寫的那樣:“在后農業時代的中國,人們生孩子已不再是為了有更多的勞動力。國家養老金制度提供的集體養老保障減小了養兒防老的必要性。或許,我們可以把孩子看做孩子,把女性看做人,而非生育機器。”
以簡單的人口規模或GDP增長數字去預測某個經濟體的未來,這是幼稚和錯誤的。保證高質量的經濟增長,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大對教育的投資以確保勞動力掌握高附加值的技能并掙得高薪,這些才是關鍵。
所以說,單憑人口變動就預測中國將亡,這一警告不過是夸大其詞。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南華早報》)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標簽 中國人口-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由冠群 
-
ChatGPT相關?漢王科技一個月內再收關注函:不得過度宣傳誤導
2023-03-03 07:33 -
縮衣節食成效初顯,B站四季度減虧21%
2023-03-02 22:39 -
如何看待中美經貿關系未來發展趨勢?商務部回應
2023-03-02 18:26 觀網財經-海外 -
倪光南:不受壟斷制約,RISC-V架構在中國CPU領域最受歡迎
2023-03-02 17:24 觀網財經-科創 -
“消費提振年”怎么辦?商務部長:形成波浪式消費熱潮
2023-03-02 17:15 觀網財經-消費 -
陳文玲:疫情后活下來的企業,政府不能就不管了
2023-03-02 16:02 經濟學家建言2023中國經濟 -
陳文玲:不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談何刺激消費?
2023-03-02 16:02 經濟學家建言2023中國經濟 -
丁一凡:中國企業得打造出自己的產業鏈,才不怕被“卡脖子”
2023-03-02 16:02 經濟學家建言2023中國經濟 -
丁一凡:中國經濟體量足夠大,有余地實行獨立的貨幣政策
2023-03-02 16:02 經濟學家建言2023中國經濟 -
大基金二期入股長江存儲,認繳額超120億
2023-03-02 11:51 觀網財經-科創 -
馬斯克的野望:從稀土到鋰鹽都要擺脫中國?
2023-03-02 11:31 觀網財經-汽車 -
馬斯克展示“擎天柱”新視頻,稱機器人或比汽車更有價值
2023-03-02 09:49 -
田軒代表:非市場化力量干預色彩濃厚,應提高交易所自主權
2023-03-02 07:55 股市 -
廣告增收不利,微博去年營收同比下降15%
2023-03-01 20:29 觀網財經-互聯網 -
愛奇藝申請新專利:在彈幕中加廣告
2023-03-01 19:18 觀網財經-互聯網 -
美激進加息暴露體系缺陷,人民幣國際化有新機遇
2023-03-01 18:34 經濟學家建言2023中國經濟 -
華為指控四項侵權,小米回應
2023-03-01 17:40 觀網財經-科創 -
冷酸靈,不再是“原廠”?
2023-03-01 16:59 觀網財經-金融 -
150家中企集體亮相巴展,“這次他們不再低調”
2023-03-01 10:20 觀網財經-科創 -
下調今年銷量目標,PICO:會更加關注用戶體驗及服務能力的提升
2023-02-28 21:57 觀網財經-科創
相關推薦 -
“歐洲人付錢,中國人建造,當然全歸功于中國” 評論 40直接安排10萬億元! 評論 215看完這部紀錄片,網友吵起來了 評論 157美國農民@特朗普:又我挨中國揍? 評論 124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鮑威爾:若特朗普... 評論 144最新聞 Hot
-
看完這部紀錄片,網友吵起來了
-
“特朗普回歸,這個領域又讓中國贏一局”
-
“特朗普贏了,他們要回家了”
-
“從中國懷里拉走”?
-
美國農民@特朗普:又我挨中國揍?
-
法國外長到訪前,以色列在“法國領地”扣押兩名法國憲兵
-
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鮑威爾:若特朗普...
-
德高官焦慮:若特朗普從烏克蘭抽身,中國就贏了
-
“特朗普真男人”“快速停火就是自殺”,他倆同時發聲
-
普京:有些人嘴上承認“一中”,身體卻不老實
-
民主黨拋棄了工人階級?白宮回應桑德斯
-
印度政府智庫:這個中國“圈子”,咱還是得加入
-
“特朗普2.0”將至,日本很揪心
-
他押注特朗普勝,將贏下近5000萬美元,竟有訣竅?
-
“助我勝選”,特朗普任命她為首位女性白宮幕僚長
-
遭外資創紀錄拋售近110億美元,印度股市大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