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克里米亞半島戰(zhàn)爭記憶
關鍵字: 克里米亞克里米亞游記克里米亞入俄刻赤塞瓦斯托波爾克里米亞戰(zhàn)爭采石場俄羅斯之聲克里米亞入俄如果要理解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執(zhí)著,那么這座半島與俄羅斯生死與共的戰(zhàn)爭記憶一定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19世紀,26歲的托爾斯泰參加了克里米亞戰(zhàn)爭,寫下了驚心動魄的《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20世紀,二戰(zhàn)的腥風血雨橫掃了這座半島,二戰(zhàn)后有十二座蘇聯(lián)城市陸續(xù)被授予“英雄城”的稱號,以表彰這些城市的英勇戰(zhàn)績,在這十二座城市中,克里米亞就占了兩座——刻赤與塞瓦斯托波爾。在如今的克里米亞,有不少以戰(zhàn)爭為主題的景點和博物館,算是本次旅行的一大亮點。軍事雖不是我熟稔的領域,但筆者還是試著盡量真實地記錄此行的所見所聞所感吧。本篇就來講講我所看到的刻赤和塞瓦斯托波爾。
刻赤:第一個飄起俄羅斯國旗的城市
刻赤與俄羅斯隔海相望,是我們克里米亞之行的第一站。在經歷了上篇文章所述的種種波折之后,我們暈暈乎乎地從刻赤汽車站下車,首先看見的是一輛輛由廂式貨車改裝成的小巴車。這種交通工具被稱為“定線出租車”,也有“蘇式小巴”的名稱,活躍于俄羅斯和前蘇聯(lián)國家,大多由私營公司運作,其特色是不報站,招手即停,不吭聲不停。詳細來說,就是在小巴運營線路中任何一點都可以招手上車,也可以在任何一點讓司機開門停車,但如果你沒有告知司機停車,那么司機就會一路開下去。這樣的小巴車隨上隨下,對當?shù)厝藖碚f非常方便,但對旅游者,尤其是不會俄語的旅游者來說卻是一大挑戰(zhàn)。好在在莫斯科生活了三年的筆者已經摸透了這種交通工具,輕松找到了去往市中心的小巴車。
刻赤汽車站排滿了由廂式貨車改裝成的小巴車
刻赤街邊最常見的五層筒子樓
在今年克里米亞脫烏入俄事件中,刻赤是第一個升起俄羅斯國旗的城市,如今的刻赤城里更是隨處飄揚著俄羅斯旗。從小巴車上一路望出去,路邊的燈桿和樓房上插滿了俄羅斯國旗與克里米亞共和國旗。不過除去這一點,城市的時間像是停在了十幾年前的某一刻,此后人去人來,建筑卻沒有變化過。主干道兩邊多是蘇聯(lián)時期的赫魯曉夫式五層筒子樓,城內的道路與建筑也透著四個大字:年久失修。
從筆者到過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來看,不少前蘇聯(lián)國家都充斥著這幅景象,陳舊的樓房填滿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區(qū),東倒西歪,墻皮剝落,顯得異常荒涼,而偶爾點綴其中的新式建筑在一片老城中則分外突兀(比如薩卡什維利在第比利斯所建的水晶宮一般的總統(tǒng)宅邸)。
入俄激情已過,大愿得償,如今的刻赤城里一片祥和。刻赤市中心由列寧像、米特里達梯山和山頂?shù)?ldquo;光榮方尖碑”組成,這座方尖碑建于1944年8月,被認為是蘇聯(lián)的第一座二戰(zhàn)紀念碑。這三樣東西原本應組合成一幅肅穆的畫面,不過我們看到的是一幅亂糟糟的景象:列寧像前樹了一面巨大的俄羅斯國旗,雕像兩邊搭滿了各式兒童游樂設施,輔以響徹廣場的動感音樂。適逢周末,當?shù)厝嗽趶V場上悠閑地散著步。為了避雨,我們到廣場邊的一家小餐館吃飯,翻開菜單,發(fā)現(xiàn)價格差不多只有莫斯科同類餐館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頓時感激涕零。克里米亞半島上的交通、餐飲、門票、住宿等費用都大大低于莫斯科物價,難怪克里米亞剛入俄之時,聽聞有俄羅斯人大量購買島上商品回俄羅斯高價出售,從中賺取差價。
刻赤市中心的列寧像、米特里達梯山和山頂?shù)?ldquo;光榮方尖碑”
刻赤的“光榮方尖碑”被認為是蘇聯(lián)第一座二戰(zhàn)紀念碑
刻赤市中心的米特里達梯山由意大利設計師設計,建于1840年,石頭上的裂縫、樓梯上掉落的磚塊構成一幅凋敝的景象
1942年,德軍占領刻赤,蘇軍被迫撤離,掩護蘇軍主力撤離克里米亞半島的部隊被德軍包圍,隨同部分民眾共一萬三千人撤入暗無天日的阿哲木什凱地下采石場,在缺水缺糧的條件下堅持抵抗了五個月。采石場位于刻赤郊區(qū),在戰(zhàn)后幾經考察、挖掘,如今開辟成了戰(zhàn)爭紀念博物館,是克里米亞最震撼的戰(zhàn)爭博物館之一。第二天,我們起了個大早,乘著小巴來到了郊區(qū),遠遠就看到了采石場門口的巨大雕像。在售票處我們被告知進入博物館須組團跟隨講解員,而我們兩人單獨進入將不得不花費一個團的價格。售票員建議我們等待其他游客,我們就去一公里外的刻赤王陵晃了一圈,在回來的時候淋了場突如其來的大雨。
等來了一家五口和我們一起參觀,穿著羽絨服的講解員帶我們走到采石場進口,反復提醒:博物館里非常寒冷,溫度常年保持在10度以下,最低將達到6度,請確保您的身體狀況可以承受這樣的環(huán)境,如感覺不適,請一定要提出,我將把你們送回出口。這一番話讓渾身濕透的筆者心里一寒,一咬牙一跺腳,還是和講解員一起進到了漆黑的采石場里。寒冷使得這次參觀愈發(fā)難忘。
阿哲木什凱地下采石場進口
為了盡可能地還原當時的情景,采石場里幾乎不設燈光照明,也不允許拍照。講解員發(fā)給我們幾個手電筒,我們借著手電筒的燈光一路摸向前。
采石場里所陳列的一切都是當時的蘇軍士兵所使用過的真品。銹跡斑斑的武器、鐵鍋、防毒面具等用具在一片漆黑中顯得極其森然。據(jù)講解員說,堅守在采石場里的人們所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是水,每一次外出取水都伴隨著激烈交戰(zhàn),以至于有“一桶水、一桶血”的說法。他們也嘗試著用鋼盔盛接潮濕的石壁流下來的水滴,但這些水遠遠不能滿足所有人的用水量,于是他們鑿了一口水井。為了不被德軍發(fā)現(xiàn),鑿井時避免發(fā)出巨大的聲響,因此進度非常緩慢。這口深達14米的水井有五層樓房那么高,可以想見當時的人們所面臨的重重困難。
在采石場里,人們用鋼盔盛接石壁流下來的水滴(網(wǎng)絡圖片)
采石場如同迷宮般錯綜復雜,墻上釘有一些電線、輪胎等物品,是為了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情況下供人們辨明方向。由于德軍使用毒氣攻擊采石場,在一些較窄的回廊里拉了一些布來阻擋毒氣的進一步擴散。隨著我們越走越深,氣溫也逐漸下降,到了溫度最低的手術室,我已經凍得瑟瑟發(fā)抖。在幾乎伸手不見五指的情況下,采石場里仍需要處理傷員,這間手術室已經簡陋得不能再簡陋了:一張手術床,幾把手術刀,幾個面盆,手術床上方懸掛著防止石灰和水滴落下的白布。
在參觀的最后,講解員將我們帶至了士兵的墓地。戰(zhàn)后,這里修建了赤紅色的墓碑,用以紀念所有在這場戰(zhàn)斗中死去的士兵與民眾。講解員提議我們關掉手電筒為逝去的士兵默哀,一剎那,令人窒息的黑暗撲面而來。在那一分鐘里,無論眼睛如何適應,都看不到一點東西。在這樣的寒冷與黑暗之中,蘇軍與民眾堅持抵抗了5個月,采石場被最終攻破時,除48人被俘外,其余軍民全部戰(zhàn)死或餓死。
出了博物館,我們在留言本上寫下留言。旁邊還有一封簽名信,要求荷蘭將在阿姆斯特丹巡展的克里米亞金器歸還給克里米亞。由于克里米亞入俄一事,荷蘭博物館有意將這些金器交給烏克蘭政府,對原本就門可羅雀的克里米亞博物館來說,此舉無異于雪上加霜,因此,我們也在簽名信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回廊用布來阻擋毒氣的擴散(網(wǎng)絡圖片)
采石場里士兵休息的地方(網(wǎng)絡圖片)
手術室,采石場里溫度最低的地方(網(wǎng)絡圖片)
塞瓦斯托波爾:既得此城,夫復何求?
輾轉了幾座海濱城市之后,我們來到了塞瓦斯托波爾,“傳說之城,偉大的命運之城,堡壘之城,俄羅斯黑海艦隊的故鄉(xiāng)”。與刻赤的破敗有所不同的是,塞瓦斯托波爾要光鮮得多。坐擁多個海灣的塞瓦斯托波爾本身就是一個天然港口,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與二戰(zhàn)中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作為俄羅斯黑海艦隊的主基地,城里的大部分居民都多多少少與海軍有那么點關系,其對俄羅斯的忠誠也是顯而易見的。在筆者的俄羅斯友人看來,塞瓦斯托波爾從來都是俄羅斯的,從未屬于過烏克蘭。
《孤獨星球》里這樣描寫塞瓦斯托波爾:“你很容易明白,為何比起失去龐大帝國的其他部分,俄羅斯會對塞瓦斯托波爾的失守如此痛心疾首……這個城市有大多數(shù)俄羅斯城市所匱乏的一切。”這段描寫神乎其神,不過筆者還是在抵達塞瓦斯托波爾的幾個小時之內就體會到了這一點:小巴車上,身邊的乘客耐心地告訴我們應該在哪一站下車;在我們拖著箱子尋找旅館的時候,身著軍服的大叔過來問我們需不需要幫忙,在我們道謝時洪亮地喊出一聲“祝身體好!”(一種傳統(tǒng)的回應感謝的方式,現(xiàn)在已不多見)。與莫斯科人的冷漠與煩躁相比,這種友好讓我們覺得異常愉快。
坐擁多個海灣的塞瓦斯托波爾是得天獨厚的天然港灣
二戰(zhàn)期間,塞瓦斯托波爾的房屋幾乎全部被毀,在戰(zhàn)后重建時,蘇聯(lián)政府用因克爾曼出產的因克爾曼石灰?guī)r建造了大量房屋,街邊齊刷刷的兩排白色新古典主義建筑使得城市看起來極其干凈、有序,這又與大部分俄羅斯城市破敗或欠規(guī)劃的城景形成了鮮明對比。市內的各大廣場均以帝俄時代的幾大軍事將領命名,象征勝利的喬治絲帶也是隨處可見。
市內遍布各類戰(zhàn)爭紀念碑,還有讓我們覺得頗有一絲懷舊氣息的光榮榜。光榮榜上掛著先進個人和先進企業(yè)的照片,不僅有市級光榮榜,各區(qū)、各街道的光榮榜也矗立在大街上。所有這些再加上俄羅斯人魂牽夢繞的大海,可以說,塞瓦斯托波爾具備了一個理想俄羅斯城市的所有條件。
塞外斯托波爾城市光榮榜
塞瓦斯托波爾隨處可見的街頭廣告:《瞧瞧我們的戰(zhàn)士》,紀念參加二戰(zhàn)的俄羅斯士兵。
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期間,為保衛(wèi)塞瓦斯托波爾,在海灣入口鑿沉了多艘俄羅斯船只以封鎖海灣。此為克里米亞戰(zhàn)爭沉船紀念碑。
在塞瓦斯托波爾外的南部有一個小海灣,普京克里米亞演講中所提及的巴拉克拉瓦就在此處。如今這里風景宜人,是俄羅斯人趨之若鶩的度假勝地,但在冷戰(zhàn)時期,這個小海灣里曾藏有蘇軍的極密核潛艇維修基地“K-825工程”。現(xiàn)在這個基地已經開辟成“冷戰(zhàn)博物館”,吸引了不少好奇心旺盛的游客前去參觀。盡管刻赤的阿哲木什凱采石場在布展內容上并不輸給冷戰(zhàn)博物館,但這里顯然要人丁興旺得多。同樣須跟隨導覽,參觀的人流絡繹不絕。為時一個多小時的參觀,大家都聽得很認真。話不多說,看圖。
巴拉克拉瓦的海灣,極密核潛艇基地就在尖頭所指的方位
箭頭所指的核潛艇基地進口就在這里,外頭掛了一塊牌子:禁止在水道內游泳、抓魚!寫給大膽的俄羅斯人看的。
核潛艇基地內景,比我們想象中的小,原來該基地主要負責維修中小型潛艇,兩邊水道大約能放下六艘中型核潛艇。
進基地須經過一扇扇大門,據(jù)講解員說,這些特制的大門可以經受10萬噸當量核彈的直接打擊。
裝載核彈頭的軌道車,現(xiàn)場演示證明,一名小女孩輕輕一推即可沿軌道前進。后面的墻上寫著一行字:“不要把知道的都說出來,但始終要知道你說的是什么。”
巴拉克拉瓦附近還有一片菲奧連特岬,旅館店主向我們極力推薦。據(jù)她說,以前她曾接待過四位BBC記者,這四位姑娘在塞瓦斯托波爾待了五天,在第一天去了菲奧連特岬之后就再也不想離開了,之后每天都去,說這是“烏克蘭最美的地方”。我們將信將疑。俄羅斯人的度假觀始終讓我們十分費解,比如與我們同住的一對俄羅斯年輕夫婦,從頓河畔羅斯托夫來到克里米亞度假,在塞瓦斯托波爾大約住了有一個星期多,每天去海里游泳。有一天清晨下雨,我們出門轉了一天回來,發(fā)現(xiàn)他們在旅館里待了一天沒出門。無論我們去到哪一個城市,旅館店主或出租車司機首先指給我們的都是海灘的方向,這讓行程中抽不出一點空來的我們只能報以尷尬的微笑。
費奧連特岬,“(曾經的)烏克蘭最美的地方”?勇敢的俄羅斯游客劃了艘皮艇到礁石邊上,正在礁石上爬上爬下,尋找只屬于自己的曬太陽寶地。
對島上的大部分人來說,今年年初的入俄公投也是一場大勝仗。紀念品攤上早已做起了勝利的買賣,俄羅斯國旗、印有俄羅斯國旗的T恤、普京像等紀念品數(shù)不勝數(shù)。讓我最感興趣的是印有政治漫畫的磁貼,紀念品攤上滿滿的一墻,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一墻磁貼,強烈建議感興趣的讀者放大欣賞。
當然,此行我們也聽到不少反對入俄的聲音,有關糾結的克里米亞韃靼人,且聽我下回來講。
相關閱讀: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張苗鳳
-
最新聞 Hot
-
美高官:伊朗“即將”空襲以色列
-
近50年來首次大罷工,“全美一半遠洋運輸陷入停頓”
-
今天,華春瑩連發(fā)18組對比圖
-
歐盟想“邊打邊談”?
-
“超40家外航正在使用”,美官方發(fā)警告
-
“誰殺死特朗普我就給誰15萬美元”,他拒不認罪
-
斥資80億元打造上海薈聚,宜家母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毋庸置疑
-
以色列空襲大馬士革,敘利亞國家電視臺女主播喪生
-
“聯(lián)大應建議對于以色列動武”
-
“面對中國,歐洲不能學美國”
-
他離任前一天仍在挑事:土耳其不應參與中巴倡議
-
以軍發(fā)動“有限”地面入侵,黎軍撤離邊境
-
以軍開會照曝光:他的頭像被打“ ?”
-
石破茂實現(xiàn)“亞洲版北約”第一步?中方回應
-
特朗普的“黑暗演講”:他們將強奸、搶劫、盜竊、掠奪和殺害美國人
-
“只因對華合作,我遭網(wǎng)暴四年被列‘死亡名單’,一下回到中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