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茍利軍:科學知識的獲取90%依賴設備,中國進入加速追趕期
最后更新: 2022-11-11 20:54:53【采訪/觀察者網 李澤西】
天文是個既古老又現代的學科;在中國古代,觀看天象與文字的出現密不可分。隨著人類對宇宙形成更為科學的認知,人們的好奇心也增強了,疑問反而更多。隨著我國近年快速經濟發展,科技水平不斷追趕西方,對于宇宙的知識也在迅速積累。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國家天文雜志》執行主編茍利軍近日接受觀察者網專訪。他長期研究恒星級黑洞,參與翻譯今年出版的《人類知道的太多了》宇宙科普書;他在此分享了自己對此書的想法,強調了科普的重要意義,以及討論了中國在科學知識領域追趕西方的過程。
《人類知道的太多了》
以下為采訪實錄:
觀察者網:您長期任職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你們具體從事哪些工作?
茍利軍:天文臺本身是做科研的,是中科院的一個院所。我們科研的內容主要是研究太空現象背后的一些物理知識。這其實包括幾個方面,一方面是我們看到什么,另一方面就是研究什么原因產生了這些天體。
觀察者網:您為何選擇研究黑洞?
茍利軍:這是我在哈佛做博士后階段的研究主題,受我的導師影響,我就轉為直接研究黑洞了。這的確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方向,我也一直在堅持下來了。除此之外,我還做一些引力波和伽馬射線暴的工作。伽瑪射線暴是我最早研究的方向,也通常是黑洞所產生的。除了做科研之外,我現在還在兼職做一本叫《中國國家天文》的科普雜志,它是國家天文臺出版的,每月出一刊。
觀察者網:那您近期翻譯《人類知道的太多了》,是源于對天文的興趣嗎?
茍利軍:對,其實在翻譯《人類知道的太多了》之前,我已經翻譯過其他類似的書。我對科普一直有些興趣,一直挺喜歡的。科普一方面可以讓公眾了解國外一些比較有趣的天文方面內容;另外一方面,對我自己而言,我也是通過翻譯書籍,了解到一些自己專業領域之外的內容。
到目前為止,我翻譯了不少書,比如2014年電影“星際穿越”同名的書,英文叫《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中文還是叫做《星際穿越》;那本書也是我和同事一起翻譯的。我還翻譯了《人類知道的太多了》的上一本書,叫做《一想到還有 95% 的問題留給人類,我就放心了》。這是兩本書的翻譯都獲得了我國的文津獎。
“星際穿越”劇照
除此之外,我還翻譯了一些其他的書,比如關于星系演化、暗物質等方面的科普書。翻譯書對我自己來說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觀察者網:《人類知道的太多了》,為什么選這個中文標題?
茍利軍:其實,這個標題不是我選定的,是出版社選的。大家看一本書的時候,除了期待書里面的內容有趣以外,其實我們希望它的標題也更加有趣。《人類知道的太多了》相當程度上是《一想到還有 95% 的問題留給人類,我就放心了》的延續,兩本的英文標題與中文標題之間都有相當的出入。
《人類知道的太多了》的英文標題其實非常簡單,可以直譯為“經常問的一些問題”,但如果直接以此為標題,那大家看到書名的時候,就可能會產生“這本書應該是非常無聊吧”的感覺。通過選擇一個有趣的標題,鼓勵大家更多地了解其中的知識,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
觀察者網:在翻譯的過程中,您是如何處理中國和西方文化、語境等差別可能造成的理解偏差問題?
茍利軍:這種差異肯定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能夠處理的時候,就會盡可能的去處理,用中文語境表達類似的概念;但是有些我們想不到中文所對應的概念時,還是按照原著的表述方式直接翻譯。
相對而言,中國在科學知識這方面,當前處于學習的狀態。我們當然有原創的東西,但是科學知識整體而言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這意指我們并不是處于一種領先的狀態,我們還是處于一種向西方學習的狀態。
對于中國人而言,科學真正全方位發展也是得益于80年代之后,以及最近的一、二十年。中國建設了地面上一些非常強大的望遠鏡,比如郭守敬光學望遠鏡,也被稱為lamost望遠鏡,已運行11年,共發布了約2000萬條光譜數據,約為國際上所有其他光學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據總和的兩倍。不過,相比較西方科學幾百年的歷史,我們科學發展的時間非常短暫。我們對于科學的態度,還很大程度處于學習和追趕的狀態。
觀察者網:那依您所見,在科研方面,中國較西方哪方面最有待提高?大概可以如何提高?
茍利軍:我記得有科學家說過,90%科學知識的獲取都是利用非常先進的設備,而10%依靠人的因素,比如人的智商。
現在非常先進的一些科學知識,絕大多數都是國外的設備產生的。當然,中國也不是沒有這種非常先進的設備。比如說,中國天眼就是現在單口徑最大的一個射電望遠鏡。之前美國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直徑達305米,這個已經非常大了。但是后來,“中國天眼”(觀察者網注:即“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在貴州建成了。
因為其口徑很大,所以很靈敏。在過去的幾年,盡管目前大家對于快速射電暴的產生機制還不是很清楚,中國天眼射電望遠鏡憑借著其特別的靈敏度在捕獲快速射電暴方面異常突出,比如它已經探測到上千個來自于同一天體源的重復射電暴,還探測到來自于磁星的快速射電暴,所以這些探測都有可能解開快速射電暴這個謎團。
“中國天眼”
除了中國天眼,中國在很多方面建成了“大國重器”的超大型設備。近年,中國發射一些空間望遠鏡,比如暗物質探測衛星,慧眼hxmt X射線衛星等等,這些都是試圖通過不同的能量波段解開宇宙當中的一些謎團。中國的中子探測器在世界上也是非常領先的。中國現在正在建造一些非常重要或者說非常先進的設備,未來必將產出更多成果。但是相比較國外非常長的傳統,我們還是處于追趕的狀態。
標簽 天文-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李澤西 
-
手機拍照,“卷”進芯片
2022-11-11 18:13 手機 -
華為折疊屏銷量同比增長95%, 豎折產品連續三季度第一
2022-11-11 14:14 手機 -
天舟五號完成發射前全區合練
2022-11-10 18:04 航空航天 -
游戲死亡=現實死亡!大佬真做了一個能殺死用戶的VR頭盔
2022-11-10 17:19 觀網財經-科創 -
地球首位已知星際訪客獲確認
2022-11-10 07:57 天文 -
不只有鴻蒙,國產安卓廠商錨定操作系統
2022-11-09 18:51 手機 -
我國科學家成功創制多年生稻,種一次免耕收獲3至4年
2022-11-09 15:18 聚焦三農 -
我國科學家實現多模量子態的長時間存儲
2022-11-08 11:26 科技前沿 -
神舟十四號乘組在軌超150天,三名航天員已圓滿完成多項既定任務
2022-11-07 19:40 航空航天 -
夢天實驗艙8個科學柜陸續開機,即將開始在軌測試
2022-11-07 16:45 航空航天 -
美施壓日荷圍堵中國芯片,中方回應
2022-11-07 16:32 -
華為胡厚崑:釋放數字生產力,激發行業新增長
2022-11-07 16:24 -
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頒獎典禮在滬舉行
2022-11-06 19:44 -
我國成功發射中星19號衛星
2022-11-05 20:52 航空航天 -
我國最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首次整機試車圓滿成功
2022-11-05 19:02 航空航天 -
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末級殘骸已再入大氣層
2022-11-04 19:46 航空航天 -
中外四方合作,我國首個開放式千萬噸級CO?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啟動
2022-11-04 17:19 -
從無人機跨界智能駕駛,大疆憑什么攪動市場?
2022-11-04 14:47 人工智能 -
楊利偉: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標準有調整
2022-11-04 06:48 航空航天 -
長三角首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完成穹頂吊裝,全面轉入設備安裝階段
2022-11-03 18:53 核電
相關推薦 -
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