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方翻譯:最近看了本關于“七七事變”的英語書…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觀方翻譯】
7·7事變紀念日這幾天,看了本近年出版的英語小書——魚鷹社的《中國士兵對陣日本士兵:中國1937-1938》(Chinese Soldier vs Japanese Soldier: China 1937–38 (Combat Book 37) ),有些比較有意思的點,略作記錄,與大家分享下。
本文配圖均引自《中國士兵對陣日本士兵:中國1937-1938》
首先,英語世界對中國抗戰的關注度其實是很低的,專門寫這些內容的作者很少,能夠精通中文的就更少。魚鷹社這本關于中國的軍事歷史書(也包括近年其他幾本),能邀請熟練掌握中英雙語的華人來寫,可以視作小小的進步。
據魚鷹社介紹,作者Benjamin Lai出身于香港,在英國受教育,上世紀80到90年代在英國地方自衛隊當過軍官(serve as an officer in the British Territorial Army),目前在中國從事商業咨詢工作。
當然,小小的進步背后還是有些不小的遺憾。書名為“中國士兵對陣日本士兵”,但共產黨軍隊只是偶爾提及。從目錄就能看出來,重點是盧溝橋、臺兒莊、萬家嶺,1937年的平型關大捷壓根就沒提。
是不是魚鷹社和這位作者完全就不愿意講共產黨抗戰呢?倒也未必。
比如在本書中《萬家嶺》一章,作者提到:“武漢也是蘇聯志愿航空隊的基地。這支部隊規模不大,但至關重要。在中國飛行員得到訓練之前,它在1937年到1941年間,構成了中國僅有的具備實際效能與生存力的空中力量。這是蔣唯一能用的空軍。”如果要抹殺蘇聯航空隊的作用,進一步減少“共產影響”,作者完全可以不提這事。
更直接的例子是,近年這位作者在魚鷹社還出了本《長征》。我也簡單翻閱過,內容上并沒有什么明顯的“黑點”。
在《長征》的結尾部分,他寫道:“從1937年到1945年,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對日軍發起了紀律嚴明、組織良好(disciplined and well-organized)的游擊戰。”這比某些人所謂“游而不擊”的胡扯要強多了。
他還批評了蔣介石的“微操”,以及國民黨軍隊沒有中共軍隊的軍事民主。當然不能指望魚鷹社和作者在政治上把蔣介石政權連根批判,可至少也沒有吹捧。
然而,回到《中國士兵對陣日本士兵》這本書,無論是出于篇幅考慮,還是國共軍事體系的獨立性考慮,把中共軍隊從“中國士兵”里縮減掉,還是非常遺憾的。
下面就談談一些有趣的點。
在介紹中國國民黨軍隊時,作者說:
傳統上從農民征兵(80%來自農業背景),新兵通常加入軍隊作為擺脫貧困的一種手段。一些新兵的年齡只有14歲,但大部分都處于最佳戰斗年齡(十幾歲到35歲左右)。他們是健康、堅韌和堅強的人,服從性好,并且很少要求回報。
然而,大多數——大約85%至90%——是文盲;盡管這妨礙了訓練,尤其是在信號、工程和大炮等技術武器方面,但中國士兵可以比同級別的西方士兵更快地掌握技能和技術。
美國軍事觀察員評論說,一個典型的中國士兵可以在兩天內熟練使用火焰噴射器,即使是學習最慢的人也可以在不到四天的時間內掌握這項技能,而普通美國士兵至少需要四天甚至五天才能學會如何使用相同的武器。
這個小例子對中國士兵的褒揚還是挺高的,四舍五入就是狠夸中國人聰明啊。不過由于此系列書籍體例的問題,并沒有給出直接的出處。我懷疑能夠在美國觀察員面前學習火焰噴射器的中國士兵,可能并非“85%到90%是文盲”的“典型”。
在介紹國民黨軍隊指揮體系時,有這么一則圖說,比正文還有趣:
絕大多數中國高級軍官都打過仗,但針對的是中國的土匪或共產黨的武裝起義,而不是像日軍那樣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專業部隊。1930年代,國民黨與共產黨持續作戰,但對手沒有多少自動武器,當然也沒有任何空中力量。這意味著國民黨軍隊缺乏基本的步兵技能,例如靠偽裝來躲避空中觀察,以及控制燈光和煙霧的紀律,這導致他們在1937年和1938年的大部分時間表現不佳。
共產黨軍隊在書里出現不多,往往像這樣成了“背景板”。雖然作者講的也是實情,但我還是忍不住想到了“奈何共軍有高達”的梗。而且也忍不住想問,如果紅軍武器強了,國民黨軍隊是不是真能越戰越強?真能理解現代戰爭?會不會還有一種可能性是,提前20年就逃到海島上去了?
另一個圖說背景板的例子是:
共產黨和國民黨都在戰爭期間招募了一些女兵。雖然許多人在后方擔任醫務人員和信號員的角色,但也有一些人作為步兵在前線作戰,或進行偵察工作——以及作為間諜,其中許多人表現出色。根據記錄,到1944-45年,大約10%的中國軍隊(不包括共產黨軍隊)是女性。
這個“根據記錄”用得有意思,感覺作者自己都不大信的樣子。1944到45年的數據,和1937也沒啥關系。面對如此“先進”的女性占比,最容易讓人想到的詞大概是“吃空餉”?
標簽 盧溝橋事變-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陳軒甫 
-
跨越3000年,三星堆這件青銅文明“巔峰之作”終于合體
2022-06-16 14:42 考古 -
直播:持續上新!直擊三星堆考古發掘進程
2022-06-14 13:23 -
98歲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巫吉英去世,在冊在世幸存者僅剩56位
2022-05-25 18:54 -
在烏克蘭,反法西斯女英雄卓婭再一次被“絞殺”
2022-04-24 10:15 烏克蘭之殤 -
“定遠”沉艦殘骸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工作今年將繼續
2022-02-13 22:33 考古 -
蘇聯亡于科技?
2022-01-25 08:00 -
“大帥幣”與張作霖:作為旅游資源的歷史名人
2022-01-21 14:34 -
觀網直播間:蘇聯為什么由盛轉衰
2022-01-07 17:57 -
“連無助的老兵都要欺負!?”日本的歷史虛無主義很“優雅”
2022-01-04 07:51 -
海昏侯去世時間首次被揭示:公元前59年九月初八
2021-12-30 15:33 考古 -
考古新發現!江西樟樹國字山大墓或為越國王室貴族墓
2021-12-25 13:36 考古 -
分久何以必合?中國為何總是走向統一
2021-11-01 07:43 -
《走向共和》不靠譜?為何歷史老師常常推薦?
2021-10-29 08:12 -
“美國應學學印度,因為印度支配了中國兩千年”?!
2021-10-05 08:54 -
水墨動畫《奇跡有密碼》之“不平凡的扁擔”
2021-09-28 16:31 -
做學問?抱大腿?胡適為何能成一代名流?
2021-09-13 07:38 -
胡適立場不正,但學問很大?
2021-09-08 07:40 -
俄解密檔案:蘇聯要求引渡731部隊負責人,美多次回避
2021-09-02 16:27 日本戰犯筆供 -
河南發現世界最古老造幣廠
2021-08-09 15:53 考古
相關推薦 -
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42“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76“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27“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4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