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會師:企業和個人購匯很難?你可能被網絡輿論誤導了
關鍵字: 企業購匯個人購匯跨境資本流動趨于穩定宏觀審慎政策已全部恢復中性【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韓會師】
外匯局局長潘功勝先生近日撰文指出“隨著我國跨境資本流動趨于平衡,前期采取的宏觀審慎政策已全部恢復中性”。這在朋友圈里引起一些爭議,有朋友認為:雖然從數據上看,我國跨境資本流動的確已經比較平衡,但這是由于對購匯的管理十分嚴格,想出去的錢出不去。問筆者作何判斷。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不同職業背景的人,對跨境資本流動管理的感覺區別甚大。一線從事結售匯業務的人,包括銀行的總行交易員和分支行的客戶經理,普遍感覺2017年以來,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購匯,基本回到了2015年8.11匯改之前的狀態,只要能夠提供真實的貿易單據等證明材料,購匯是可以得到滿足的。為了確認這一點,筆者在寫此文之前特地向我所在銀行全國各省市的一線骨干們詢問了一下具體情況,所有反饋都表示企業購匯沒有明顯的障礙。
很明顯,認為現在購匯很難的朋友,可能絕大多數是不在一線從事外匯業務的,這可能是受到了網絡輿論的影響,還有一個可能是大家判斷外匯管理松緊的標準不同。
對于業內人士,其判斷資本流動管理是否嚴格,首先會站在我國基本的外匯管理制度基礎之上。在我國最基本的就是“實需”管理原則,即無論是資本流入還是流出,無論你是結匯還是售匯,都要有實際的需求背景,企業在向銀行辦理業務時都要有合法合規的進出口合同、海關單據等。只要單據審核通過,企業的結售匯需求就能得到滿足,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就是中性的資本流動管理。
但一般公眾的立足點與外匯市場從業人員區別很大,在給筆者留言的朋友中,很多人認為外匯管制很嚴格的理由是:為什么我不能任意進行結售匯,既然是我的錢,國家不讓我出去就是不合理。
筆者相信,持上述觀點的朋友不在少數,但客觀地講,這種對絕對自由的追求有些超現實了。國家法律法規的制定,其著眼點在于宏觀經濟的穩定,甚至很多時候,為了穩定需要犧牲一定的效率,這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絕對做不到滿足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的全部個性化需求。所以,超出現有的法律框架來討論外匯管理究竟是更松了還是更緊了,就會變成抬杠,完全是浪費時間。
2015年3季度開始,我國的確收緊了外匯管理,特別是對流出的控制加強,最廣為人知的標志性事件就是對遠期售匯征收20%的風險保證金。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限制性措施,筆者就不一一羅列了。兩年后,2017年9月,央行發文將風險準備金從20%下調至0,這也宣告了央行正在逐漸取消臨時性的管制措施。對于央行而言,將2015年之后推出的各項臨行性的管理措施取消,使我國的外匯市場管理恢復到2015年8月之前的狀態,就是將政策恢復中性了。
討論監管政策是否回歸中性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清楚購匯并未繼續受到嚴格約束之后,投資者必須意識到當前結售匯基本平衡的格局其背后一定有大規模的結匯支持。而事實也是如此,2017年,銀行代客結匯的總規模(當月新增即期+遠期)是15704億美元,比2016年高出約2840億美元。
銀行代客結售匯市場是銀行直接面對個人和企業客戶的市場,結匯的增長說明市場對人民幣中長期穩定的預期在不斷增強,而結匯潛力的釋放實際上也就意味著即使購匯需求未來有所增加,監管部門也沒有必要對購匯進行更為嚴格的監管。因為對于監管當局來說,基本平衡的市場是最佳的,基本平衡的市場也是最有利于匯率雙向波動的。而在基本平衡的結售匯格局下,匯率雙向波動的幅度可能會比較大,這是投資者必須留意的風險。
祝各位老朋友好運!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會師話市”,觀察者網經作者授權特別發布)
- 原標題:韓會師:如何理性看待結售匯管理回歸中性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吳婭坤
-
最新聞 Hot
-
看完這部紀錄片,網友吵起來了
-
“特朗普回歸,這個領域又讓中國贏一局”
-
“特朗普贏了,他們要回家了”
-
“從中國懷里拉走”?
-
美國農民@特朗普:又我挨中國揍?
-
法國外長到訪前,以色列在“法國領地”扣押兩名法國憲兵
-
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鮑威爾:若特朗普...
-
德高官焦慮:若特朗普從烏克蘭抽身,中國就贏了
-
“特朗普真男人”“快速停火就是自殺”,他倆同時發聲
-
普京:有些人嘴上承認“一中”,身體卻不老實
-
民主黨拋棄了工人階級?白宮回應桑德斯
-
印度政府智庫:這個中國“圈子”,咱還是得加入
-
“特朗普2.0”將至,日本很揪心
-
他押注特朗普勝,將贏下近5000萬美元,竟有訣竅?
-
“助我勝選”,特朗普任命她為首位女性白宮幕僚長
-
遭外資創紀錄拋售近110億美元,印度股市大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