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琦、侯旭東:漢景帝不吃老鼠嗎?
我們如何看待過去
清代人的記載中還出現囊括各地食鼠風俗的記錄,《清稗類鈔》中不僅有粵人食鼠的記載,另外還有北方以及西北方地區不同鼠類作為食材的相關描述:
粵肴有所謂蜜唧燒烤者,鼠也。豢鼠生子,自毛長分許,浸蜜中。食時,主人斟酒,侍者分送,入口之際,尚唧唧作聲。然非上賓,無此盛設也,其大者如貓,則十之以為脯。
青海有鼩鼠,窟處土中,黃灰色,較家鼠身肥短,尾不及寸。上人有捕而炰啖者,加辣椒,味甚美。有游青海者嘗食之,謂實勝于粵人所食之鼠也。
黃鼠,產云中,穴處,各有配匹。人掘其穴,見其中作小土窖,若床榻之狀,則牡牝所居之處也。至秋,則蓄黍、菽、草木之實以御冬。天氣晴和,出坐穴口,見人,則拱前腋如揖狀,即竄入穴。惟畏地猴,縱地猴入其穴,則喙曳而出之。味極肥美,元時曾為玉食之獻,置官守其處,人不得擅取也??滴鯐r,山右人甚珍之。
這里記錄的“蜜唧”有了更多豐富的內涵,除了唐代傳下來的飼蜜食法外,燒烤與風干也列入其中,不過就“大者如貓”的描述來看,所指很可能為竹鼠,故此條應是對鼠類食材的泛指。與之相關,清初人谷應泰記載了五嶺地區僚人食蜜唧的風俗,而這些僚人的生活狀態則是“好依深山積木居,射生為活,雜食蟲豸”。
概言之,當時類似狩獵采集經濟狀態的部分人群保有食鼠的習慣,文獻中他們往往被當作“四夷”而與“華夏”相隔離,而“食鼠”便成了“夷夏大防”觀念下顯示非農耕生計的特殊符號之一。再聯系前文史前時代捕鼠而食的例子,似乎可以推知在以農耕為業前,東亞大陸居民的食譜范圍要比今人想象的廣泛很多。反過來,隨著農耕的擴張,食鼠作為普遍的習俗已然消失,但仍然保留在部分地區,尤其是游牧區與山區的原住民生活中。而上所提到的北方和西北游牧地帶人們所食用的(宣化)黃鼠,其實是當地人們一種由來已久的飲食風俗——據元天歷三年(1330年)成書的《飲膳正要》所示,元代有兩種老鼠用作食材,一為黃鼠,一為土撥鼠:
塔剌不花,一名土撥鼠。味甘,無毒。主野雞痿瘡。煮食之宜人。生山后草澤中。北人掘取以食,雖肥,煮則無油,湯無味。多食難克化,微動氣。
黃鼠,味甘,平,無毒。多食發瘡。
此類老鼠為中國北部與西北部游牧人群的食材,塔剌不花(土撥鼠)生存的“山澤”環境與藥用法與《本草綱目》記載吻合,此處還詳細記錄了其味旨與副作用,故推測其為元明時期西北地區,尤其是草原上的人們捕獲而食。黃鼠,據《清稗類鈔》是今山西河北一帶的土產,《飲膳正要》的譯注者在注釋中也指出在金、元時期,黃鼠被用羊奶飼養而專供皇帝食用。
不僅在北方與西北,南方海島上一些采集兼農耕的民族也有捕捉老鼠的習慣,如海南島的本地黎幾乎家家都捕鼠,種類達數種。如今在西藏林芝的察隅地區,當地人還有著烤食鼠類(似為竹鼠)的飲食習慣。
放眼世界,太平洋上新幾內亞地區的僧巴珈人以當地捕獲的多種鼠類為食。這些民族志材料似乎都可以間接說明上古時期人們食鼠的風俗,只不過由于后來農耕經濟的發展,食鼠的習慣只殘存在個別地區和群體上,隨之因為老鼠偷食糧食的習性,其本身也被逐漸污名化。到了當代,現代飲食文化與生物學知識的普及,老鼠作為傳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熱等傳染病的宿主,更為人所厭惡,在中國則成為“四害”之一。食鼠這一行為,絕大多數人本能地會加以排斥,更不會想到它曾是先人的食材之一。
四、余論:我們該如何看待過去?
食鼠的習俗已遠離絕大多數國人,學者亦然。當遇到考古發現的褐家鼠遺骨時,便不假思索地提出“后期侵入說”作解,而沒有停下來稍加思考。“以今度古”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思考方式。
不過,對于以研究“過去”為對象的史學與考古學而言,則必須要將這些慣常的思維方式“懸置”起來,才能進入過去。否則,會犯下無數與此相類的錯誤——如在另一篇陜西地區動物遺存的研究中,作者就又得出相近的結論:“鼠類是穴居動物,有可能是遺址廢棄后后期侵入的,即便是當時的,也不大可能用來作為肉食,因此不予考慮?!笨此浦皇钦麄€研究中的細枝末節,但背后的思維方式卻不能不警惕。
八十多年前,英國史學家巴特菲爾德(Herbert Butterfield)將這種“以‘當下’作為準繩和參照來研究過去”的思維方式概括為“輝格式史學”,這種史學的特點之一就是“站在20世紀的頂峰,并且從他所處時代的觀點來組織歷史圖式”,這樣以“當下”作為參照系便使研究者“必然會認為他的工作要求他關注過去與現在的相似之處,而不是關注相異之處”。結果是產生認識上的謬誤,其“來源于歷史學家將史實從歷史情境中抽離出來而做判斷的實踐,亦即,來源于歷史學家以今為鑒來衡量和編纂歷史故事的實踐”,其背后的思維方式“不僅僅是輝格派的專利”,而是“所有歷史學家都有可能陷于其中的未經反省的思維習慣”。更早以前,恩格斯便討論過在“按歷史順序和現今結果”來研究歷史問題時,要認識到相似的情況也因社會歷史等條件不同而有差異,“情況的重復是例外而不是通例”,“由于歷史材料不足,甚至永遠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善的,而誰要以真正的、不變的、最后的終極的真理的標準來衡量認識,那么,他只是證明他自己的無知和荒謬”。同樣,“輝格式史學”的特點也被當代學者形象地概括為“倒放電影”“結果驅動(result-driven)”的視角等,所有類似的理論反思,皆強調了站在今天或結果的立場上回望過去所存在的陷阱與局限。
反思“漢景帝不吃老鼠”這一后見之明,不僅僅是去糾正對考古發現的誤解,更是提醒學者“以今度古”的慣性思維可能導致的認識偏差。這既是對今天行為與思考邏輯的相對化,也是對古人行為與思考方式的尊重,亦是對當今不同群體行為、生活乃至思想的一種尊重。
(原文載《史學月刊》2019年第10期,注釋從略。)
- 原標題:漢景帝不吃老鼠嗎? ——我們如何看待過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吳立群 
-
中國粉絲送禮物的韓國軍隊,曾被志愿軍按地摩擦
2020-01-14 11:04 -
“超歷史的”眼光與古典教育
2020-01-14 07:16 -
沒有戰爭,西方怎能“脫胎換骨”?
2020-01-10 07:53 -
為什么我們總迷戀盛唐風華?
2020-01-01 08:44 -
古裝劇里“劉海兒”泛濫,歷史上到底什么樣
2019-12-20 07:46 -
薛紹墓找到了,你還記得昆侖奴的梗嗎?
2019-12-19 08:03 -
歷朝歷代都禁酒,想要暢快喝酒得等到…
2019-12-16 08:04 -
200余件七三一部隊罪行新史料首次公開
2019-12-13 20:55 國家公祭日 -
在今天的臺灣,“統左派”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2019-12-11 07:16 臺灣 -
日本二戰航母“赤城”“加賀”號殘骸被確認
2019-10-22 10:27 -
4K修復版《開國大典》10月18日全國上映
2019-10-12 22:41 中國電影 -
反擊“中國人種西來說”,他找到了良渚
2019-10-06 15:13 文化 -
關于這支軍隊的史料甚少,但英雄與犧牲的故事動人心魄
2019-09-24 10:50 -
沈陽首次公布“日軍制造平頂山慘案”歷史檔案
2019-09-19 07:42 國家公祭日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開放預約參觀,想知道的都在這里
2019-07-19 21:12 文化 -
這位“老地下黨”,94歲才恢復黨員身份
2019-07-01 22:01 -
扒一扒炎黃傳說背后的上古史實
2019-06-12 10:50 考古 -
余則成已經犧牲!
2019-06-11 22:49 -
升溫10度曾滅絕95%的物種,我們在十字路口上
2019-06-11 08:00 -
前方高甜!七旬奶奶抽血 老伴這個動作羨煞網友
2019-06-03 13:46 暖心聞
相關推薦 -
“中國對美國貿易依賴,創新低” 評論 59“俄方承諾追究刑責” 評論 84“印度曾與馬爾代夫反對派接觸,密謀罷免親華總統” 評論 126中國最重要的事是,不能總看美國的眼色行事 評論 104“后果太嚴重了,鳥擊不能成為事故的直接原因” 評論 202最新聞 Hot
-
“中國對美國貿易依賴,創新低”
-
美國批了,馬斯克:不愧是搶錢冠軍
-
“俄方承諾追究刑責”
-
德國開懟:畢竟胡說八道也算自由
-
美法院裁定:特朗普性侵成立,賠她500萬美元
-
兩周內三項協議“對抗”中國,“更像給美國的短期信號”
-
美財政部竟又賴上中國,還列為“重大事件”
-
阿薩德政權為何垮臺?拉夫羅夫點名美國
-
俄前國腳前線陣亡:因販毒入獄,參軍減刑
-
他后悔了
-
“連續三年低于更替水平”,2024年越南生育率創新低
-
“印度曾與馬爾代夫反對派接觸,密謀罷免親華總統”
-
“沙姆解放組織”領導人:敘利亞可能4年后舉行選舉
-
“后果太嚴重了,鳥擊不能成為事故的直接原因”
-
他也跳出來:對抗中俄前線,哪能光靠狗拉雪橇…
-
“澤連斯基在12月提出了一個荒謬的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