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練:下一個十年,互聯網產業的泡沫會碎嗎?
關鍵字: 互聯網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思維互聯網+互聯網創業中國互聯網【在上一篇訪談中,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員、中國科技大學科技與戰略風云學會研究員簡練解釋了對美國資本市場中的“大慢牛”概念,本篇繼續針對近兩年大熱的互聯網概念進行分析,今天的經濟新常態之下,中國互聯網產業將如何前行?觀察者網專訪《資本的真相》一書作者簡練,本文為訪談第二篇。】
觀察者網:近年來,“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等一系列概念紅遍全國,隨之引發的投資熱潮也非常迅猛,但似乎在您的新作《資本的真相》中,對這一現象并非持樂觀態度,為什么?
簡練:主要因為如下原因:
如果沒有更長遠的技術投資和創新,“小貨車互聯網”創新難以支撐一國長期的技術發展。
我們肯定要承認,2008年以來互聯網極大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主要可以概括為兩個部分:一個是2C的電子商務,主要從2008年發展,從當當到淘寶到京東到天貓,根本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一個是智能手機為載體的移動互聯網,融合了之前的社交互聯網,從2011年開始爆發。中國這個國家有一個好處,人口很多,是發展互聯網最得天獨厚的國家。
不過我們需要看到,中國互聯網這種爆炸式發展主要吃的是(同質語言)超大人群的紅利,可以在短短的幾年內成長的非常快。但這種東西,如果沒有后繼的技術不斷收升級,這是有天花板的。這種天花板主要表現在一些高速擴張期把話說的太滿的公司開始露怯,還有互聯網擴張后形成的均衡格局帶有更強的壟斷性,而其分配(包括機遇的分配,通過市值創造的財富分配)也是很不均勻的。
觀察者網:所以您認為互聯網發展基于人口紅利的優勢?
簡練:對,互聯網本身就很容易在人口眾多的國家爆炸式發展。
互聯網本身技術門檻不一定高,更多是一種信息技術的應用,加上媒體的一些運作。這在美國表現的也很明顯。有的時候互聯網公司的成功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2011年,騰訊微信推出來的時候,小米也推出米聊,但小米主動放棄了米聊,為什么?因為打不過騰訊已經存在的超級用戶群啊。大人群的網絡具有天然的壟斷性,而且越常用的子領域,比如日常通訊,必然越壟斷,現在中國互聯網人群的前兩個消費時間的移動互聯網應用,一個是微信,一個是QQ,都是騰訊一家的。
所以互聯網本身的成功不一定會在本來技術有相當實力的國家誕生,而是會在最大人口或最大影響人口的地方誕生。人口多、競爭激烈,腦子站的快跑得快的族群,一定會玩轉互聯網。美國能夠帶動歐洲及大量其他地方人口使用它的app;歐洲就不行,歐盟一個文件要翻譯成20多種語言,自己耗死自己,有牛的互聯網玩意還得賣給美國人。俄羅斯、日本、韓國、巴西這種5000萬-2億人口區間的國家也不夠格。就中國夠格。現在印度也起來了:2012年印度的電子商務還僅限于賣機票這種清物品,現在每個領域都有對標企業,而且是印度本土人創業的。我在《資本的真相》中某章節曾提出過印度互聯網肯定要起來(2013年底的判斷),現在被提前印證了。
觀察者網:中國語境下的互聯網熱是否有泡沫成分?
簡練:過去幾年的中國“互聯網熱”確實帶有明顯的概念炒作痕跡。
如果從2011年底開始算,中國這幾年的互聯網有明顯的概念炒作痕跡。這種炒作源自一些特殊行業——比如證券公司的研究員的制造,和媒體快速綁定以后,再反饋進入到互聯網行業本身、再進入到政府,再通過中國的地方政府這種“放大執行”的機制,層層放大。是一種金融、媒體、互聯網、政府的共振。
這一波互聯網熱,較早的一個概念提出來是大數據,誕生于2012年左右,最早是某券商研究員制造的,后來他在市場上靠概念不斷起來,直到所長,再后來組織了“互聯網金融千人會”。大數據是有硬技術的。但國內說大數據有點泛濫,乃至于把統計等同于大數據,或者等同于數據“可視化”。其實大數據核心是怎么處理大數據。用各種算法提煉大數據中的信息是關鍵。
到2013年熱點話題就轉向了“互聯網金融”。再后來經過李彥宏一個比較不經意的演講,提到了“互聯網思維”。2013-2014年上半年是小米比較熱的時間段,“互聯網思維”、“風口上的豬”就這么起來了。2013年又是中國制造業等傳統行業為主體的宏觀經濟開始長期下行的起始年份,這么一對比,自然社會就熱捧“互聯網思維”了。到2014年更收斂到P2P、O2O這些詞,一直延續到2015年。全民創業熱,風投估值熱,一點點創意,一點點新股出讓就是數千萬的融資,讓人不可思議。今天看來,高點大概是2014年9月阿里在美國上市的前后,那之后幾天,2014年9月23日,經緯創投的張穎發了一個文章《市場從“貪婪”轉向“恐懼”只在彈指之間,CEO請準備12個月的現金》。到2015年初其實市場已經有點懷疑了——包括中國的風投市場和美國風投市場和那個容納了不少新互聯網公司的資本市場。但2015年我國政府啟動了“互聯網+”,又延續了一段時間。但2015年開始,O2O已經大片倒閉了,P2P(但更多是線下理財)則在下半年陸續出現大案。現在已經進入慢慢下降的通道。
用“百度指數”可以比較清晰的看到這個演變過程。搜“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思維”、“P2P”、“O2O”,可以看到高點在2014年底到2015年初。之后是慢慢的下降。另外,2013年底到2014年一些打著互聯網思維的名義炒的特別熱的事情,現在發展的趨勢也證明了是炒作,比如2013年底拉上互聯網的一些餐飲項目、成人用品項目等等。
觀察者網:互聯網創業或者轉型的企業井噴式增長,如何看待?
簡練:某些互聯網公司或互聯網思維公司過度包裝,但缺乏真實技術支撐。這一輪互聯網熱,在某些純互聯網領域,美國的新技術比中國多,但中國一些超級App做的比美國更接地氣。而且中國新的扎實科技公司在2015年崛起。
在此輪中國互聯網熱中,有些公司過度使用了互聯網思維,實質上營銷成分大于技術成分,缺乏支撐。在2015年之后逐漸顯露其弱點,進入下行區間。而一些在2012-2014年間并不很顯山露水,踏實肯干的企業,在2015年之后則柳暗花明,逐漸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小米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小米的核心是營銷。小米起家靠的是用戶界面的優化和便利,這在消費者體驗上是有貢獻的,同時采取低價模式迅速控制了中低端市場,在2012年把當時的中國國產中高端機器的價位封在了2000元(在此之前,魅族一些爆品如M9價格高于2000元)。但之后,由于雷軍過分強調了“風口上的豬”理論,更多聚焦于營銷推動的銷售數量的增長。但其中過分強調紅米的銷售拉低了小米的定位,使得在年輕、低收入人群的短期快速增長后很難再改變自身定位。這種軌跡在回顧歷史時可以看的很清楚:小米在2013年底2014年初的時候是其實際經營聲望的高峰,2014年就很吃力了,后面的產品難以擺脫低價品的定位。2014年起小米開始大搞分散經營,推廣投資的衍生產品,但除了價格很低的手環以外都難以形成規模,而且大部分產品都是“時髦驅動型”而非有真正核心技術的東西。投資的高峰晚于實體經營的高峰,出現在2014年底,達到400億美元估值。2015年起,隨著華為Mate 7成功樹立國產機的高端樣板,小米一再錯失手機行業的幾個關鍵點,如4G、2K屏、指紋識別等。小米高比不過華為,低比不過步步高的OPPO、VIVO。這是注意力分散的結果。目前小米只能希望印度等正在高速增長的市場來維持其銷售規模,但這種路徑不可能獲得高價,提高高品質,而且中國大量手機品牌都瞄準了印度市場。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李楚悅
-
被當面打臉,日鐵急了 評論 9受中國影響,澳企要在稀土加工業務上發力了 評論 43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68“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97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