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民間學者
-
北伐不成,諸葛亮從隆中對就錯了?
民間傳說中諸葛亮是周知“前五百年、后五百年”的先知,在普通人的心目中,諸葛亮被捧得很高。諸葛亮用兵在演義中間也渲染得神乎其神,究竟諸葛亮實際上用兵能力如何呢?我們今天有了“放馬后炮”的優勢,可以檢驗諸葛亮最初的設計到底合理還是不合理。[全文]
-
看教授們如何辯論“餓死三千萬”
既然爭論已經牽涉到“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關鍵問題,顯然,“精神上的內戰”就不會停止,甚至還可以斷定:即便是解決了中國未來走向問題,在相當長的時段內大饑荒損失人口數字也不會有最后的結論和共識產生。[全文]
-
大饑荒和大躍進研究中的學術陷阱
數字是多少固然重要,但怎么解釋這些數字更重要。我們的爭論和沖突,主要不是數字本身,而是怎么解釋這些數字。在一定程度上對毛時代的諸種爭論過于激烈,除了政治態度不同的原因外,沒有通用的學術框架恐怕也是一個技術性的原因。而人類的問題有很多,即使你把大饑荒弄得非常清楚,大饑荒也只是其中一個個案。[全文]
-
華西村是如何另類的?
從1994年開始,原本華西村0.96平方公里的地域之內,已經沒有一分耕地,也已經沒有一個農民,完全實現了工業化。但是,華西村的管理結構依然非常簡約,一個非常大的特點是低成本:只耗費很少的人力物力資源就維持了良好運轉。華西村依靠的是“現代企業制度”還是其他什么東西呢?[全文]
-
毛澤東時代的資本與勞動(下)
與認為毛時代一味向重工業傾斜相反,當時的投資行為恰恰做過“過度擴張輕工業”的事情。以紡織業為例,“一五”計劃曾設想增加180~250萬錠的紡紗能力,1953年秋毛澤東要求擴大到300萬錠,紡織投資因此達到17.5億元,導致李富春所說的輕工業設備空閑率的上升。由于農業原料供應增速緩慢,結果紡織機械率先出現過剩。[全文]
-
毛澤東時代的資本與勞動(上)
人們習慣認為,毛時代的國家工業化投資主要通過“剪刀差”取得。但數據表明,從1952年到1977年,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了72.4%,而農村工業品零售價格上升僅0.1%。純粹以“剪刀差”是無法解釋毛時代投資能力上升的原因,關鍵還在于究竟是如何破除了舊時代各種不利于投資形成的障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