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藺皓明:是什么讓兒童性侵犯罪在英國愈演愈烈?
關鍵字: 英國腐國性侵兒童猥褻兒童【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藺皓明】
近日《泰晤士報》爆出,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存在大量包括戀童癖視頻在內的有關虐待兒童的廣告、視頻。近年來,英國兒童性侵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這個隱藏在英國社會之中的暗瘡正在被逐漸揭開,越來越多的社會民眾開始關注這一惡性社會事件。根據《衛報》報道,平等和人權委員會(EHRC)正在資助一項針對英國教育大臣賈斯汀·格林寧的法律指控,聲稱格林寧沒能保證兒童免受性騷擾、性虐待等性侵事件的侵害。
為何在過去幾十年,英國政府、社會相關部門都沒有對頻發的兒童性侵事件采取全面的、強有力的整治措施,以遏制日益上升的犯罪率?
是因為英國政府部門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嗎?顯然不是。羅瑟勒姆性侵案(注:1997年至2013年間發生在英國南約克郡羅瑟勒姆的多宗未成年少女性侵案,受害人多達1400人)在21世紀的初期就引起了英國社會的熱切討論,在2002年羅瑟勒姆對該性侵案已有調查,最后卻無疾而終。2015年,英國警方發起代號為“滅火行動”的調查。
在此次調查行動中,警方披露共鎖定1433名嫌疑人,這是英國警方第一次公布如此龐大的兒童性侵案的數據。雖然英國政府宣稱將重拳出擊整治兒童性侵犯罪案件,但時隔2年后,英國的兒童性侵犯罪案件反而愈演愈烈。究竟是什么讓英國的兒童性侵案件不斷上升?又是什么讓英國政府的整治措施顯得如此疲軟無力?
羅瑟勒姆案件中,有三分之一的案件居然是在相關部門官員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的。根據《泰晤士報》報道,在對英國前首相愛德華·西斯的公開指控中,威爾特郡警察直接忽略了兒童性侵專家提出的愛德華曾性侵兒童這一關鍵性指控。讓自身就是犯罪案件實施者的政府官員參與打擊兒童性侵案件,結果可想而知。這反映了英國政府部門的腐敗與監管體制的嚴重缺失,這一點在前段時間英國政壇爆出的性丑聞事件上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
英國已故前首相 愛德華·西斯
還有一些政府官員雖然沒有參與實施犯罪,但是對犯罪采取不作為甚至是包庇的行為。這種包庇現象在犯罪人員是神職人員的情況下,尤其突出。2013年調查顯示,至少有2名英國國教會教士被發現在1970-1980年代曾長期性侵未成年人,然而長時間內教會在得到舉報之后都采取消極的態度。因為考慮到所謂的宗教權威性與社會的穩定,政府和教會都不會輕易對神職人員進行嚴厲的處罰,縱容神職人員的犯罪行為。一直宣稱保護人權的西方社會,面對“宗教神圣性”與真正的人權保護之間抉擇的時候,顯然并沒有站在人權這一邊。
再者,由于文化差異,英國輿論對于性話題的容忍度比較高。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在不斷提高媒體對受眾的影響力。一些潛在的犯罪分子受到視頻的鼓動,可能會在現實生活中模擬犯罪過程以尋求內心的快感,從而增加了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的風險。
如果社會環境增加了未成年人受到性侵的概率,那么英國的學校為什么不對孩子們進行必要的教育,增強孩子的防范意識?
由多家機構組成的牛津郡保護兒童委員會(OSCB)在2013年曾發布一項歷時一年多的調查。調查顯示,遭受性侵的未成年人常常被兒童保護者視為“問題少年”,一切的后果都是由于他們自身存在問題,因此學校和社會機構沒有必要對其進行幫助和教育。這正如平等和人權委員會首席執行官黎貝卡·西森拉斯所言,我們已經驚恐而又沮喪地聽聞,性虐待已經在英國的各個部門、行業與領域中蔓延開來,從哈維·韋恩斯坦到威斯敏斯特會議。
如果人們真的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那么也應該關切發生在校園內的同類事件。未成年人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不足,即使受到侵害往往也不具備將受侵害過程完整敘述的能力,對犯罪分子來說極易下手。而對于受害者的家長,很多因為擔心社會輿論等各方面壓力選擇沉默,也不給予孩子及時的心理指導。學校和家長的消極態度助長了兒童性侵犯罪,同時導致受到侵害的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產生對社會的排斥與抵觸,造成人格的缺失。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馬密坤
-
美國公司急瘋了,“人人都在打電話” 評論 58全程空喊口號,她威脅要讓中國“付出更大代價” 評論 382以新防長放話:喘息?沒門 評論 91為避免海外“相殘”,這些中企正在行動起來 評論 70涉華問題,歐洲三大芯片商罕見集體發聲 評論 133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