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丁·沃爾夫:銀行業危機,不只是央行的鍋
最后更新: 2023-04-11 11:35:17【文/馬丁·沃爾夫,譯/劉嘯云】
究竟誰才是銀行業危機真正的始作俑者?時隔15年,金融危機為何可能卷土重來?很多人將危機歸咎于央行長期實施的超低利率;而另一些人認為,是過度的金融援助導致了危機。
上述觀點顯然源于奧地利經濟學——正如布拉德·德隆(Brad DeLong)在《無精打采地走向烏托邦》(Slouching Towards Utopia)中所指出的,奧地利經濟學相信“市場給予,市場索取,市場的名字是幸運”。奧地利經濟學的觀點并非毫無可取之處,但也不盡然正確。
這一學說的核心觀點是,2007年-2015年的跨大西洋金融危機是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產物。創造性的破壞本可以使經濟恢復健康,但是,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金融援助阻礙了上述進程。繼而,在新冠疫情后,新一輪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致使通脹率增高,使金融業變得更為脆弱,最終釀成了如今的苦果。
這樣的敘事很簡單,但并非真相。
先從金融危機前夕開始分析。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英國一直在發行與指數掛鉤的金邊債券。其最顯著的特點,即實際收益率的大幅下降:從1992年的峰值5%降至2006年的1.2%、2013年的-1.4%和2021的-3.4%。央行無論多么胡作非為,都無法僅憑一己之力使實際利率在30年內下降超8個百分點。如果實際利率的大幅下降與經濟需求不符,則通脹率必然激增。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英國指數掛鉤債券的實際收益率大幅下降(圖源FT)
在通脹率不高的前提下,英、美、日、德的名義利率趨近于0
那么,當時究竟發生了什么?當時全球金融的背景發生了三大重要變化,即金融自由化、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界經濟。后兩者不僅抑制了通貨膨脹,而且將一個擁有巨額盈余儲蓄的國家引入了世界經濟。此外,隨著高收入國家內部不平等和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部分高收入國家(例如德國)也獲得了巨大的盈余儲蓄。在這樣的情況下,若要平衡全球供需,就需要更多的信貸驅動型投資(尤其是在住房領域)。金融自由化有意或無意地促進了這場信貸繁榮。
過去三十年間各國央行政策利率變化
所有的隱患都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被引爆。當時,我們堅信,必須避免又一次大蕭條的發生,這一決定無疑是明智的,我對當時的選擇毫不后悔。問題是,考慮到世界經濟的現實和金融危機的影響,必須給予持續的財政支持,或推出極為寬松的貨幣政策。鑒于前一個選項已被排除,寬松的貨幣政策成為了唯一的出路。
從關于貨幣供應量的數據中,不難看出超低利率和量化寬松的重要性。金融危機后,由于信貸緊縮,私人對貨幣供應量增長的貢獻長期為負。如果央行當時沒有降低利率、擴大基礎貨幣投放,貨幣供應必定崩潰。在我看來,我們無法通過穩定貨幣供應來穩定需求,但至少不可使其崩潰。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認為,金融危機后,各國央行在穩定廣義貨幣增長方面采取的行動是至關重要的,我與他所見略同。
過去二十余年,英、美、日和歐盟的核心通脹率
隨后,新冠疫情爆發。此時,貨幣和財政部門采取了非常錯誤的做法。貨幣呈爆炸式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稱,2019年至2020年間,七國集團(G7)的結構性財政赤字也上升了4.6個百分點。這一增長勢頭直至2021年也未曾減弱。中國的防疫措施和俄烏戰爭的爆發使得需求進一步增加,打破了供需平衡。由此導致的結果是通脹率和利率的暫時上升,本就脆弱的銀行系統因而再度遭受沖擊。
美聯儲的舉措導致金融危機后廣義貨幣供應量上升
總之,和許多人的想象不同,央行并非危機的幕后黑手,而只是更強大力量手中的傀儡。誠然,央行確實犯了錯誤。也許央行的貨幣政策本應“逆風而行”,也就是說,在危機之前提早開始、在危機之后提早結束,在2021年提前撤銷貨幣支持。但我認為,在金融自由化已成事實、世界經濟遭到巨大沖擊的背景下,即便央行做到了上述要求,恐怕也同樣于事無補。危機是不可避免的。
當然,廣大批評者必須就其提供的替代方案及可能產生的影響做出確切說明。我們必須對反事實進行細化和量化:利率應該是多少?金融危機后可能出現何種程度的金融崩潰、經濟衰退和失業率上升?批評者為何假設更高的利率能帶來更多的企業投資?殺死“僵尸企業”固然有助于提高生產力,但也會導致產量的長期降低,因此,這果真是一件好事嗎?
新冠疫情后,高收入國家貨幣激增
人類的所有機構都不是盡善盡美的,有時甚至堪稱孱弱無能,央行也概莫能外。然而,央行并不瘋狂。如果我們將過去數十年的經濟問題全部歸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反而是在逃避問題。上述想法基于這樣一種錯覺:我們能夠找到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案,來解決金融系統和實體經濟的問題。假設央行沒有插手,情況也并不會變得更好。我們不能廢止民主政體。我們不能沿用十九世紀的經濟政策,而必須使之適應當下的社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劉嘯云 
-
此前微信QQ故障被騰訊定義為一級事故,多名高層被處罰
2023-04-10 18:25 觀網財經-互聯網 -
浙江一影院因“偷票房”被罰沒14萬余元
2023-04-10 17:04 中國電影 -
周杰倫起訴網易,不為云音樂為游戲?
2023-04-10 16:01 觀網財經-互聯網 -
?全面注冊制首日開門紅,多只新股一天翻倍!
2023-04-10 15:57 -
惠科股份IPO怪相:申報稿2天就失效,或已不符合創業板標準
2023-04-10 11:04 觀網財經-金融 -
諾基亞突然賣掉合資手機品牌鼎橋,?華為嚴厲措辭公開反對
2023-04-10 10:17 華為 -
硅谷銀行倒閉后續:畢馬威、高盛等因誤導被起訴
2023-04-09 15:42 觀網財經-海外 -
“金主”如何操縱民主?索羅斯的“矩陣”就是典型例子
2023-04-09 08:31 這就是中國 -
如果無法馴服競爭,中美歐“三角關系”會比兩極對抗更安全
2023-04-08 09:38 -
中國不是發展中國家?美國遏制中國的又一行徑罷了
2023-04-08 08:43 -
貨拉拉被約談:杜絕惡意壓價競爭,保障從業者合理勞動報酬
2023-04-07 23:04 觀網財經-互聯網 -
中法36家企業在京簽署制造業、新能源等領域18項合作協議
2023-04-07 21:29 中法關系 -
上海3月二手房成交套數達20個月新高
2023-04-07 20:06 觀網財經-房產 -
王文濤集體會見巴黎銀行、施耐德電氣、米其林等法企高管
2023-04-07 18:38 中法關系 -
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成立,丁薛祥任組長
2023-04-07 18:28 -
超210億元!中國造船史最大單筆超大型箱船訂單簽訂
2023-04-07 17:23 中國精造 -
阿里版ChatGPT亮相,我們進行了深度實測
2023-04-07 17:12 觀網財經-互聯網 -
3月末我國外儲31839億美元,外匯局解讀
2023-04-07 16:48 觀網財經-金融 -
利潤遠超收入,京東產發神奇的招股書是怎么做到的?
2023-04-07 14:38 觀網財經-金融 -
抖音牽手騰訊視頻,長短視頻“不死不休”的時代過去了?
2023-04-07 14:13 觀網財經-互聯網
相關推薦 -
這個對華“鷹派”,即將回鍋? 評論 70“歐洲人付錢,中國人建造,當然全歸功于中國” 評論 148直接安排10萬億元! 評論 260看完這部紀錄片,網友吵起來了 評論 171美國農民@特朗普:又我挨中國揍? 評論 132最新聞 Hot
-
這個對華“鷹派”,即將回鍋?
-
“重大轉變”!拜登政府解除這一禁令
-
“澤連斯基祝賀,馬斯克接了電話”
-
看完這部紀錄片,網友吵起來了
-
“特朗普回歸,這個領域又讓中國贏一局”
-
“特朗普贏了,他們要回家了”
-
“從中國懷里拉走”?
-
美國農民@特朗普:又我挨中國揍?
-
法國外長到訪前,以色列在“法國領地”扣押兩名法國憲兵
-
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鮑威爾:若特朗普...
-
德高官焦慮:若特朗普從烏克蘭抽身,中國就贏了
-
“特朗普真男人”“快速停火就是自殺”,他倆同時發聲
-
普京:有些人嘴上承認“一中”,身體卻不老實
-
民主黨拋棄了工人階級?白宮回應桑德斯
-
印度政府智庫:這個中國“圈子”,咱還是得加入
-
“特朗普2.0”將至,日本很揪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