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模式:勞動力成本不是問題
關鍵字: 中國模式勞動力成本報酬人口紅利利潤率利潤消費能力社會上存在一種普遍看法,即中國生產的商品能夠橫掃世界主要依靠價格優勢,而價格優勢的關鍵在于我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國際制造業向中國的大量轉移的主要根源也在于此。近年來一些企業的漲價行為也歸咎為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因此,在談到我國勞動階層收入偏低這一問題時,很多人由于存在思想上的矛盾而處于兩難的境地:一方面認同我國勞動階層需要大幅度提高收入,另一方面又擔心勞動成本的大幅度提高會導致中國生產商品價格的提高,甚至進而降低我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那么,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會必然導致商品價格的上漲嗎?又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商品價格呢?本文對此進行深入分析。
一、中國商品價格中的勞動者報酬
從國家統計局的投入產出表來看,勞動者報酬在商品價值中的比重并不大。2007年的投入產出表(國家統計局每5年公布一份投入產出表)表明,不包括農業的各個行業的平均利潤率(這里的利潤率為營業贏余和固定資產折舊之和與總投入之比,已扣除生產稅凈額,下同)為15.1%,勞動成本(勞動者報酬與總投入之比)為10.8%。從1997年以來的投入產出表數據來看,勞動者報酬在總投入中的比重從約16%下降了5個百分點,而不包括農業的各個行業的平均利潤率提高了2個百分點。
可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年度統計公報,同期(1997年至2007年)居民消費價格已上漲了12.6%,工業品出廠價格也上漲了12.3%。這說明從長期來看,單位商品價格的上漲不但不能歸結為勞動者報酬增加,相反,單位商品中勞動者報酬還下降了。這是絕對的減少。同樣的商品,在1997年價格100元,其中有16元是勞動者報酬。而到了2007年,這個商品的價格是112元,其中的勞動者報酬卻下降到了12元。這倒證明了經濟學中的一個觀點。曼昆在其宏觀經濟學著作中就曾坦率地寫道,“如果名義工資不能削減,那么削減實際工資的唯一辦法是讓通貨膨脹來完成這一任務。”所以事實上不是貨幣工資的增加推動了商品價格的上漲,恰恰相反,是商品價格的上漲降低了實際工資。
從2007年到現在又過去了5年,現在的物價水平已經比1997年上漲了逾27%,但是由于缺乏勞動報酬的數字,所以難以估算勞動報酬在總投入中所占比重的變化情況。這要等到今年的投入產出表公布之后才能分曉了。但是另一個數字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勞動者報酬在總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應當是越來越小的。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2007年的2.025倍,平均貨幣工資是1.49倍,職工人數基本沒有變化,所以,相對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貨幣工資減少了約四分之一。事實上,從1980年至今,相對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貨幣工資已經減少了80%。
所以,可以很負責地說,在總成本中工資的比重越來越小了,商品價格的上漲并不是由于勞動報酬的增加而引起。
二、國內市場上的商品
如果說在長期中不存在著勞動報酬的增加推動商品價格上漲的情況,那么在短期中呢?是否存在由于種種原因工資突然大幅度提高而導致的成本上升從而推動商品價格上漲呢?這當然是可能的,但是目前我國商品價格普遍上漲并不屬于此種類型。
4月,益海嘉里和中糧集團旗下的金龍魚和福臨門的菜籽油、花生油品類平均提價8%。金龍魚方面接受采訪時表示,原料成本壓力太大,如花生油原料漲幅超過30%,一級菜油原料上漲幅度超過15%,企業最高每噸虧損800多元;0#柴油平均現價較2011年9月上漲了14%。即使經過此次價格調整,企業仍然虧損。此外,由于國際國內大豆油原料市場呈現價格持續走高的趨勢,豆油也有漲價的趨勢。
與此同時,4月起,寶潔旗下的海飛絲、沙宣價格上調10%~20%,而飄柔、潘婷等也有提價計劃。據報道,從2010年至今,包括洗發水、沐浴露等洗護類產品的原材料、包裝材料價格平均上漲了40%~50%,再加上近年來勞工成本的不斷上漲以及油價上漲后導致物流配送成本大幅上升,目前日化企業的整體運營成本都在上漲。
從最近這兩個典型案例可以看出,漲價的首要原因,就是原料成本大幅度增加;其次是油價上漲以及隨之而來的物流成本的增加。所謂“勞工成本不斷上漲”,不過是順帶一提罷了。食用油和日化產品的漲價幅度遠小于原料成本的增加幅度,由此可以認為與所謂的勞工成本更是基本沒有關系。
還有在一片漲風中趁火打劫的。國外品牌奶粉價格這些年一直在上漲,就幾乎與任何成本都沒有關系。以今年1月份上海海關關區進口奶粉平均價格每噸5103美元計算,1千克奶粉約合32元人民幣。據估算,即便加上包裝、運輸和銷售費用,每罐(900克)奶粉成本不會超過100元,而一些“洋品牌奶粉”市場零售價動輒200多元甚至400多元,堪稱暴利。
一年前的2011年4月,河南若干家商業企業,因為沒有在部分商品上貼上價格標簽被河南省物價部門罰款。他們聯名上書發改委,稱粘貼價簽在不改變企業利潤的前提下將這些成本均攤到商品上,平均每件商品將漲價0.18元。實際上按照超市提供的數字計算出來平攤在每件商品上的成本只有6分錢,而且其中的人力成本少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可笑的是,發改委在收到上書后做出回應:今后不再要求超市在每件商品上粘貼價格標簽。
三、國際市場上的中國商品
2011年我國出口總值為18986億美元,其中機電產品總值為10855.9億美元,占出口總值的57.2%;高新技術產品總值為5487.9億美元,占出口總值的28.9%。兩者共占到出口總值的86.1%。可見,我國最主要的出口工業品并不是普通日用消費品。中國的機械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國際市場上有著巨大的競爭能力。與普通日用消費品不同,機械制造業和高科技產品的競爭優勢并不僅僅體現在價格上,商品的品質起到決定性作用。德國出口世界第一的排名不過剛剛被中國搶走,而即使現在很多中國商品也還是無法與德國商品競爭。到目前為止,美國和歐洲仍然有很多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非常有競爭力的。
在2011年全年出口商品中,出口值增加最快的前五種工業品分別為:貴金屬及包貴金屬的首飾(比2010年同比增長111%,下同),集裝箱(增長57.7%),鋼材(39.2%),箱包及類似容器(32.9%),摩托車及有動力裝置的腳踏車(32.6%)。出口額增速比較快的也多數是對品質和質量要求較高的非普通消費品。
從出口金額上來看,我國出口商品中排名前五位的工業品分別為: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1762.8億美元)、服裝及衣著附件(1532.2億美元)、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946.7億美元)、電話機(648億美元)和鋼材(512.7億美元)。可見,普通消費品在我國出口中也還是占據一定比重的。此類商品的價格競爭比較激烈,那么這些行業的利潤情況如何呢?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投入產出表來看,這些行業的利潤率低于整個社會經濟(不包括農業)的平均利潤率水平,但與機械制造業也就是我國出口的主力行業的利潤率水平相似,在8%到9%左右。激烈的價格競爭并沒有對這些行業的利潤水平造成嚴重的傷害。
四、中國的勞動力報酬的實際水平
近日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粗略地計算了全球平均工資,范圍涉及72個國家(地區),于今年4月初公布了結果,為1480美元(約合人民幣9327.7元)一個月,年工資不到1.8萬美元。相比之下,中國員工的月平均工資為656美元(約合人民幣4134.4元),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位列72個調查國家(地區)中的57位,也就是倒數第16。盡管中國工資水平并不高,但因為人數較多,中國員工的平均工資對全球數據的影響巨大。也就是說,中國工資水平大大拉低了全球范圍內的平均工資,而這個被自己的數字大大拉低了的全球平均工資水平,也是中國平均工資水平的2倍多。
有美國學者研究認為,中國的實際工資僅相當于美國實際工資的0.13。貨幣工資更容易比較一些。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在2010年發表文章,指出假設中國在2007年10月份已經將工資水平上調25%,到2010年中國平均工資每小時也只有1.98美元,僅為美國同期每小時工資水平的4%,工資上漲并不會使中國喪失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而中國最低工資水平偏低更是盡人皆知的事實。
所以,即使說勞動力成本低廉是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唯一法寶,那么即便我國工資水平大幅度提高,對商品價格的影響也是極其有限的。即使中國商品的價格大幅度提高,也還是有足夠的漲價空間來保證競爭力的。況且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我國商品價格的上漲與勞動成本毫無關系。相反,單位商品中的勞動報酬比重還下降了。在宏觀上,勞動報酬在GDP中的比重已經連續下降20多年,如今已不足40%。企業利潤在GDP中的比重卻越來越大。僅從2007年到2011年的四年間,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就增長了一倍多,其中非公企業的利潤與國有企業的利潤相差無幾。
如果企業肯在全部利潤中讓出那么一點點,就根本不存在什么物價上漲的問題了。為什么一定要由勞動者承擔全部代價,或者是單單強調國企的社會責任,而不去談包括私營企業在內的資方通過物價上漲得到的收益呢?即使商品價格真的會大幅度上漲,而且損害了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中國有十幾億人,幅員遼闊,有足夠大的市場容納足夠多的商品,只要有足夠的消費能力。而沒有勞動者報酬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能培育良好的國內市場的。
此外,提供勞動者報酬,如果對企業經營造成了壓力,這未嘗不是件好事。對企業來說,這是推動企業加強管理、尋求技術進步的重要外部壓力。“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話對企業來說也是成立的。
(作者馬寧是500強企業經理人,獨立學者,經濟學人。)
標簽 舊文資料-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徐喆
-
“中國提議交換樣本,美方至今沒吭聲” 評論 424安排10萬億為地方政府減負,對中國經濟意味著什么? 評論 164“他,殺死了美國司法” 評論 217五角大樓“緊張”:一旦他下這種命令,該如何應對? 評論 197這個對華“鷹派”,即將回鍋? 評論 172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