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怎樣利用LIBOR玩弄金融體系?
關鍵字: 銀行丑聞拆借利率監管寡頭政治LIBOR的全稱為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即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代表了世界第一流銀行的借款利率。每天上午11點,全球最大的20家銀行會把他們的利率數據提交給英國銀行家協會。接著,英國銀行家協會除去其中25%的最高報價和25%的最低報價,將剩余的利率計算出算術平均值,這個數值現在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中大多數浮動利率的基礎利率。
以LIBOR為樣板衍生出來的,有新加坡同業拆放利率(SIBOR)、紐約同業拆放利率(NIBOR)、香港同業拆放利率(HIBOR)等等。我們國家從2007年1月4日正式運行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其模版也是LIBOR。
但就是這樣一個在金融界有著絕對權威和清譽的數值,在金融界有著極其廣泛應用的風向標,在今年被揭發出驚天丑聞。
今年8月,有消息指出,摩根大通(JPM)和巴克萊銀行(BARC)等7家銀行已經收到紐約州和康涅狄格州的傳票,參與涉嫌操縱Libor(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的調查。自此,一場利用權威指數操縱世界金融體系的丑聞被拉開大幕。
在后來的各種分析評論中,有人指出,這些利用體制漏洞暗通款曲的金融大鱷們偷雞摸狗投機倒把已經不是一天兩天。早在2008年5月29日,《華爾街日報》就曾向公眾披露LIBOR可能存在虛假報價情況。但當時幾家會員銀行均予以否認。蹊蹺的是,當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中也宣稱LIBOR可信,稱會員銀行是“有信譽的”。
隨著更多材料的流出,人們吃驚地發現,其實更早的時候——2007年,紐約聯儲銀行就已經覺察到LIBOR報價存在欺詐現象,2008年年初紐約聯儲銀行總裁蓋特納(現美國財政部長)更曾建議英國監管當局改革LIBOR的計算方式,但是英國方面無動于衷,聽任大金融資本家們肆意欺騙世人并大發橫財,卻毫無作為(即使在調查已經展開的現在,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仍然在竭力抹殺問題的嚴重性,聲稱不實制定LIBOR的問題已成為過去,他們強調調查幾年前利率操縱難度很大,以此來逃脫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
我們知道,在自由市場經濟的要素中,有兩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充分競爭,信息透明。但今天我們面臨的局面是:全球有大約價值360萬億美元(相當于50個中國的全年GDP)的金融合約要用到LIBOR利率,但如此龐大的交易額卻建立在區區20個大銀行的憑空報價基礎之上,更何況這20個大銀行的憑空報價甚至可以是虛假的。而更可惡的是,負責監管他們的當局明知道存在種種虛假報價,卻縱容并隱瞞真相長達數年——英國銀行業者協會曾明確表示并不希望對LIBOR進行“徹底的審查”。
這些通過LIBOR操縱全球金融體系并從中大發橫財的人到底能獲利多少?曾經有研究報告指出,只要LIBOR季度利率下降0.25%,花旗集團每季度就可以獲得9.36億美元的額外利潤。也就是說,有多少銀行參與到故意虛報價格的欺詐行為中,就有多少以十億為單位的美元流到他們的金庫中。那么到底有多少家銀行虛假報價?目前已知有十幾家遍及歐美加日的銀行受到調查,其中包括德意志銀行、花旗、匯豐、瑞銀、瑞信以及摩根大通。盡管目前只有巴克萊一家銀行已承認在2005至2009年間有不當行為,但是誰都不能保證其他銀行的清白。事實上,除了巴克萊銀行已有三名高管下臺,德意志銀行、三菱東京日聯銀行等若干家銀行都有交易員被解職或停職。
在該事件中,英國監管機構扮演了幫兇的角色。他們不僅默許了虛報數據的做法,甚至可能鼓勵或要求相關銀行這么做。例如,英格蘭銀行(英國央行)副總裁塔克與巴克萊前首席執行官鮑勃·戴蒙德(已于2012年7月3日辭職)在2008年10月有過數次接觸,其中一次甚至直接談論債券的價格,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很驚訝你們的政府擔保債券竟能以較公債高140左右的水平發行。” 盡管鮑勃·戴蒙德后來在聽證會上辯稱他沒有將塔克的話理解為壓低LIBOR報價的指示,但實際上他的下屬確實做出了這樣的行為——7月辭去巴克萊首席運營官一職的德爾密希爾在接受調查時表示,他指示員工壓低LIBOR報價是因為戴蒙德曾告訴他,英國央行和英國政府很關切并希望該銀行下調所提交的利率。英格蘭銀行曾經堅決否認知曉有關情況,但是隨著不利證據的曝光,最終英國央行選擇了緘默。更有證據顯示,蘇格蘭銀行在2007年就知道了LIBOR被低報。
至此,不但金融寡頭的信譽掃地,歐美監管部門也不再值得信任。要知道,歐美發達國家政府清正廉潔守法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此次LIBOR事件無情地揭露出一個事實:金融寡頭扶植起來的政府始終和金融寡頭站在一起。在丑聞引起廣泛關注之后,盡管歐盟官員一再建議將操縱指標利率行為定性為刑事犯罪,但在我們未可知的因素的影響下,最終巴克萊銀行僅以支付4.53億美元罰金了解了官司,其余涉案銀行也都在積極爭取集體和解,整個銀行業僅僅會因此案損失200-400億美元,這已經包括了罰金以外的損失在內。而最終被送上法庭的,只會是若干個倒霉的交易員,大銀行和高管都會逃脫。
表面上看,LIBOR丑聞似乎只是一個存在于金融業界內部的丑聞,但實質上,圍繞著LIBOR展開的卻是激烈的政治斗爭?,F任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極力把矛盾引向他的前任,聲稱該受指責的是與前工黨首相布朗關系密切的人,而不是英國央行。美國的兩黨政治也發生交火,現財政部長蓋特納受到了國會議員的猛烈抨擊,質問他為何明知LIBOR存在問題,卻從不主動向美國監管部門反映,而且還建議繼續使用LIBOR。
LIBOR利率事件甚至可能成為美國總統競選活動中的一項因素,因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想要廢除已獲通過的多德-弗蘭克銀行改革法,該法律是由奧巴馬總統在金融危機之后簽署的,雖然該法案與LIBOR事件毫無關系,但是羅姆尼似乎想把兩者聯系起來。
此外還傳出了國際版的“陰謀論”。隨著美國方面對英國銀行的窮追猛打,幾周時間內調查了三家英國大銀行,英國人開始感覺到不安,7月英國議會財政委員會成員表示,“我想這是些都是美國政府高層計劃好的,華盛頓這是在打貿易戰,意圖將倫敦的交易轉移到紐約。”
LIBOR的誕生源于20世紀80年代倫敦金融市場上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的增加。由于以倫敦為中心的歐洲金融圈迫切需要建立一個權威的利率體系,LIBOR便應運而生。隨著倫敦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確立和影響,LIBOR在全球得到了廣泛地接受和應用。自從有了LIBOR,制定跨國的金融合約就方便多了。因為LIBOR若上下浮動,以它為基礎的合約利率也將隨之上下浮動。
LIBOR體系的建立完全來自倫敦金融地位的權威:LIBOR實質上完全是一個假定利率——20家會員銀行假定他們可以在上午11點按此利率借到資金。這并不是真實交易利率,報價并不意味著一定有實際的交易產生。但與交易有關的人卻能夠從利率的差異中獲利。
聽上去LIBOR既不客觀更不靠譜,但實際上,LIBOR是能準確反映這些會員銀行對經濟危機的擔憂的。在2007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閉之后,LIBOR利率曾經急劇上升,遠超市場化利率,反映出幾家大銀行對當時財務健康的擔憂。但是隨后為了減少市場對各大銀行財務狀況的擔憂,LIBOR會員銀行開始有意識的虛報利率,通過低利率來向市場宣告它們仍然可以以較低的利率在市場上拆借,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堅挺。當時,由于各大銀行壓低LIBOR數字,當時的拆借利率曾一度低于美國國庫券利率達一個百分點,這和慣常的利率關系完全相反,要知道因美國信用等級極高,所以美國國債利率應當最低。
曾經LIBOR由于倫敦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權威地位而發揮過積極的作用,跨國的合約因LIBOR的存在從而有了參考標準,但是,隨著歐洲經濟地位的下降,其他經濟體提出成為制定標準主體的訴求與日俱增,為了顯示歐洲經濟的堅挺,LIBOR被肆意操縱,營造出虛假的金融景象,好像歐洲沒問題非常好。而正由于規則的制定者其實知道歐洲的經濟其實沒這么好,不排除他們在營造歐洲金融幻想的時候沒有夾帶私貨,以制定對自己有利的LIBOR來謀取私利。
在這場丑聞中,世界金融體系的大鱷們形成了統一戰線,以標準、誠信與科學之名綁架了整個世界的金融體系,大肆獲利。不僅如此,他們明明犯了錯誤(實質上是重罪,想想,有多少小國家因為財閥們的作弊和欺詐行為陷入混亂的局面),但他們卻沒有一個人為此受到應有的懲罰。
自由市場經濟的神話又破滅了一個,但他們可以繼續制造神話,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王楊
-
“中國提議交換樣本,美方至今沒吭聲” 評論 424安排10萬億為地方政府減負,對中國經濟意味著什么? 評論 164“他,殺死了美國司法” 評論 217五角大樓“緊張”:一旦他下這種命令,該如何應對? 評論 197這個對華“鷹派”,即將回鍋? 評論 172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