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GO團隊的引力波研究需要更加嚴謹地分析
【文/ 薩拜因·霍森菲爾德 譯/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孟源】
大約四年前,在2015年9月14日,LIGO(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團隊首次探測到引力波,隨即在2017年因此獲頒諾貝爾物理獎。同年,歐洲的VIRGO Interferometer(室女座干涉儀)上線,成為兩座LIGO偵測器的補充。所以在過去兩年來,全球共有三座引力波偵測器一起監視時空背景的波動。
至今,LIGO/VIRGO總共發表了幾十次的偵察報告,包括雙黑洞并合,雙中子星并合,以及黑洞-中子星并合。然而并非所有的物理學家都相信這些報告的真實性。
例如在2017年,丹麥的Andrew Jackson就宣稱LIGO的數據分析大部分無法被復制。到了2018年十一月,Jackson斬釘截鐵地公開宣布,除了第一個雙黑洞并合事件(GW150914,如下圖)之外,所有其他的所謂發現,都是子虛烏有。他說:“當我們對他們的數據做盲分析(Blind Data Analysis)的時候,什么都找不到。我是丹麥人,所以很想說這是‘國王的新引力波’”。
原本2017年8月17日的雙中子星并合事件(GW170817)讓大部分物理學家安心了許多。這是因為有好幾個電磁觀測器(即伽瑪射線、X光、光學和電波望遠鏡)也觀察到了同一個事件,似乎證明LIGO測量的是真實的天文現象,而不是噪聲。然而反對者指出最先報告這個事件的,其實是NASA的伽瑪射線觀察衛星,LIGO在40分鐘之后才趕上潮流,所以仍然不算是盲測試。而且后來天文物理界對這個事件是否真是雙中子星并合,至今還在爭議之中。
更加火上加油的,是去年Michael Brooks在《New Scientist》上的報導,他引用兩個LIGO的內線消息,說連GW150914,也就是LIGO獲得諾貝爾獎的關鍵發現,都不是用盲分析得出的,而是“靠人眼”,并且“手動加強以利教學”。發表LIGO論文的期刊,到現在仍然拒絕做任何評論。
LIGO團隊本身也是守口如瓶,只放出一句話:“我們對所有發表的結果都有完全的信心,請大家耐心等待。”
今年四月,LIGO升級到第三階段(Observation Run 3),靈敏度提高了40%。很多人寄望這個升級會發現更多有電磁觀測左證的雙中子星并合事件;幾個月過去了,并沒有發生。
從四月到現在,LIGO團隊一共宣布發現了33個引力波事件(參見https://gracedb.ligo.org/superevents/public/O3/),多少次有電磁觀測的佐證呢?一次都沒有。反而是LIGO在事后已經撤回了其中的9個結果,因為后續分析證明它們有太大的可能是非天文因素產生的噪聲。
這樣的撤稿比率是很高的,不過在實驗剛剛升級,團隊還不適應的階段,是可以說得過去的。尤其為了讓電磁觀測器能盡快對準可能的事件做觀察,也不可能花時間慢慢分析考慮,必須在第一時間就通報出去。
既然LIGO信號的真實性還沒有獨立而確切的證明,批評的聲浪自然此起彼落。最極端的是Alexander Unzicker,他曾寫過一本書叫做“希格斯粒子是假的”。Unzicker在德國媒體《Heise》上宣稱(德文原版https://www.heise.de/tp/features/Fake-News-aus-dem-Universum-4442282.html,英文翻譯參見https://www.heise.de/tp/features/Fake-News-aus-dem-Universum-4442282.html )GW150914的信號既是頭一個發現也剛好特別明確,所以很可能是所謂的“盲注入”(“Blind Injection”),也就是用來測試系統的假信號被當真了。LIGO團隊里負責盲注入的三個人都指天畫地,賭誓絕對沒有在當天送進任何假信號,但是Unzicker指出程序就在那里,其他人要偷偷啟動,并非不可行。
在前面提到的33個新信號里面,最強的是S190425z。它應該是一次雙中子星并合,但是如前所述,電磁觀測器都沒發現任何對應的事件。當然這也有合理的解釋:首先它比GW170817遠了4倍,所以信號強度只有1/16;此外LIGO并不能精確定位;宇宙中也有很多能遮蔽電磁波的障礙。
更新的測量發生在8月14日,這應該是一個黑洞-中子星并合事件,然而全世界的電磁觀測器還是什么都沒看到。這次的距離比GW170817遠了7倍,那么信號強度當然更低。
不過一次又一次都沒有左證,還是難免讓人失望,甚至起疑。支持者指出可能有其他的物理原因,例如那個黑洞吞噬中子星的過程太短太快,以致發出的電磁波能量不大。宇宙塵埃當然也又被提起。
最新的8月17日的事件,事后被撤稿了。
然后我們當然必須談一談“差錯”(“Glitch”)。
LIGO的所謂“差錯”指的是測量到的不明引力波事件,但是因為頻譜沒有可對應的天文現象,只能被扔到一邊。我沒有內部消息來源,不知道確實已經有過多少個“差錯”,但是它們的編號是日期再加上兩位數字,所以至少有部分天數里,發生的次數是超過10的。LIGO也借用一般民眾志愿貢獻的計算器時間來分析數據,他們的這個組織叫做“Gravity Spy”(參見https://blog.gravityspy.org/ ),里面特別強調各式各樣的“差錯”,包括“錦鯉”(“Koi Fish”)、“口哨”(“Whistle”)和“閃點”(“Blip”)等等。下圖是一些例子。
這讓我也頭痛了:如果你不知道為什么偵測器會收到這許多你不想要的信號,那么你怎么能確定你喜歡的那少數幾個信號是真的呢?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柳葉刀 
-
不止發燙、信號差,iPhone 11系列再曝“進灰門”
2019-09-26 07:57 蘋果新“品” -
我國研發新型柔性電子印刷術,成本可降至1%
2019-09-25 19:06 -
天貓精靈發布“智慧屏”新品 配備平頭哥定制芯片
2019-09-25 18:15 人工智能 -
官方客服:華為Mate X 5G折疊屏手機10月發售
2019-09-25 17:05 華為 -
高通CEO:將爭取與華為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2019-09-25 16:18 5G -
ARM:與華為和海思的合作,不會受目前形勢影響
2019-09-25 14:44 華為 -
Galaxy Fold屏幕顯示不同步,三星:已盡力,無法退
2019-09-25 14:36 手機 -
阿里第一款正式流片芯片問世,平頭哥發布AI芯片含光800
2019-09-25 11:23 中國精造 -
SK電訊與OECD共享5G等通訊技術
2019-09-25 11:18 5G -
越南最大通信運營商采用諾基亞和愛立信5G設備
2019-09-25 11:05 5G -
畝產超千斤 袁隆平團隊在內蒙古大面積試種耐鹽堿水稻
2019-09-25 10:08 科技前沿 -
擔心中企趕上,三星投巨資建設QLED生產線替換LCD
2019-09-25 09:37 TMT觀察 -
最便宜和最貴的都占了!小米連發兩款5G手機
2019-09-24 23:55 手機 -
中國將研發時速400公里高鐵和時速600公里磁懸浮
2019-09-24 16:33 高鐵世紀 -
國內首個自主研制“空中造塔機”橫空出世
2019-09-24 12:53 科技前沿 -
又一家日企引入中國無人店技術,日媒:力爭實現“反攻”
2019-09-24 11:24 日本產經 -
iPhone 11背后的男人:被蘋果雪藏十余年,A13功臣
2019-09-24 09:55 -
格芯7nm晶圓廠員工被裁 或幫Intel生產7nm工藝
2019-09-24 09:25 -
iPhone 11系列夜間拍照翻車?網友:“鬼影重重”
2019-09-24 08:42 手機 -
中國移動聯手華為:完成5G話音全部功能測試
2019-09-24 08:19 5G
相關推薦 -
韓國執政黨簡直了,這也能怪中國? 評論 0特魯多辭職后,加拿大政局下一步怎么走? 評論 106誰還在力挺尹錫悅?揮舞星條旗的韓版MAGA 評論 1642025年經濟目標不應低于5% 評論 108“特魯多最快今天辭職,明白已無路可走” 評論 253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