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逸:美國如何用“伏特臺風”計劃篡改證據抹黑中國?
分享到:最后更新: 2024-07-11 09:11:28【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沈逸】
大家好,歡迎來到本期逸語道破,今天我們來聊聊“伏特臺風”造假問題。
今年年初,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重要法案,延續2008年添加到《美國對外情報監控法》的第702條款。該條款被稱為“無搜查令監聽條款”,授權美國政府監聽境外外國人的通訊。這些對象包括非美國公民的個人和實體,如公司和國家。
監聽手段包括技術手段和法律手段,技術手段就是使用設備監聽信號與攔截數據。第二種情況是,如果美國政府擔心某企業(如微軟)在境外服務器上存儲的數據,涉及某個國家、個人或公司的信息(例如電子郵件數據),它可以向該企業發出傳票,要求交出這些數據并進行解密,使其以可讀形式提供。這樣的一項條款也獲得了授權。
在推動這一授權法案通過的過程中,一個名為“伏特臺風”的案件起到了重要作用?!胺嘏_風”是美國為一個黑客組織起的名字。根據美國的說法,這個組織威脅很大,滲透了許多網絡和關鍵基礎設施,并且是中國政府支持的。美國聲稱,如果沒有702條款的授權,他們無法應對這個威脅,美國將面臨嚴重的安全危機。因此,他們請求國會授權延續這一監聽法案,最終成功通過。這也是美國的慣常操作了。
今年4月15日,中國計算機應急響應中心發布了一份報告,揭露了美國國家安全部門造假的行為。報告指出,美國的情報機構和包括微軟在內的美國企業共同參與了造假。
《“伏特臺風”——美國情報機構針對美國國會和納稅人的合謀欺詐行動》報告封面中國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
從技術證據來看,這種造假行為類似于學術論文中的“一圖多用”現象。他們將另一篇論文中用于證明其他結論的圖片用于這篇報告中,以支撐所謂的證據。而且一些關鍵細節并未完全修改,稍加比對就能發現兩者描述的事件完全不同。這意味著,用來證明“伏特臺風”是中國威脅的證據實際上并不支持這一結論,反而證明這可能是另一個國家所為。
這個事件有幾個值得關注的要點。首先是關于造假。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曾說,中情局接受的訓練包括欺騙、撒謊、搶劫和造假。這些技能本應針對美國的敵人,以維護和捍衛美國的國家利益。然而,這次事件表明,美國政府的造假行為會先欺騙自己的國民,類似于“七傷拳”那樣,先傷自己再攻擊外界。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并非首次出現。美國經常指責中國操控認知,但實際上,全世界最擅長操控認知的政府正是美國,而且美國最擅長操控本國的民眾。
尼克松說過,美國政府在二戰時期,為了與蘇聯進行戰略合作,將斯大林塑造成一個和藹可親的“約瑟夫大叔”,一個和藹的鄰家老伯,以贏得民眾支持。到了冷戰時期,他又被描述為“鐵血無情”的斯大林,而當赫魯曉夫嘗試與西方緩和關系時,赫魯曉夫在美國國內又被塑造成了“反斯大林的改革者”。
在國家安全議題上,美國政府撒謊騙取民眾支持的例子也不少。例如,為了給老布什總統授權,美國政府曾捏造出“伊拉克人將嬰兒從保溫箱中取出并扔在地上導致其死亡”的故事,這一虛假信息被廣泛傳播和利用。
接下來就是2003年,美國政府宣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包括45分鐘內即可發動的化學武器,對全世界構成安全威脅等等。這些說辭被廣泛傳播,用來為入侵伊拉克辯護。而“伏特臺風”事件目前看起來很可能也是類似的操作。
2003年2月5日,時任美國小布什政府的國務卿鮑威爾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拿出一瓶裝有白色粉末的試管,作為伊拉克搞大規模殺傷性化學武器的證據。
這個事件的本質是撒謊,但首先不是欺騙美國民眾,而是欺騙美國的國會議員。美國的情報機構和公司合作,采取“先射箭后畫靶”的方式來論證,根據美情報機構的需求出具報告。如果無法找到合適的證據,就篡改證據,直到證據看起來能夠支撐他們的論點。其潛臺詞是:國會議員并不懂這些技術細節,而真正懂行的美國國內專家也不敢揭露真相,所以法案就這樣被湊合著通過了。
當然,有人會說,這不就驗證了“深層國家”理論嗎?這些人怎么膽子這么大!我們在分析這一事件的幕后推手時可以采用一個簡單的判定依據:誰獲益,誰的嫌疑就大。那么,誰會從中獲益呢?
乍一看,美國的國家安全機構和情報機構似乎是最大的受益者。但仔細想想,702條款的本質是什么?它并不是單純地授權美國的情報機構去監聽,而是讓這些情報機構成為有效的工具,更好地為行政部門服務。情報機構是受總統和行政部門管控的“工具人”,其行動是為了滿足總統的行政需求。
因此,我們需要深入了解702條款的起源和發展過程,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背后的利益關系。
2008年推出702條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事件。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什發現,監聽行動需要走一定的程序,雖然這些程序并不嚴苛,但他認為在緊急情況下,兵貴神速,這些程序可能會貽誤戰機。因此,他要求在未經授權,也就是沒有搜查令的情況下,只要總統簽字,情報機構即可立即進行監聽,將所有的審查程序降到最低。這就是所謂的“無搜查令監聽”。
這一措施起初是高度保密的,但在2005年曝光后,立馬引起了軒然大波。911事件在美國打擊伊拉克和一段時間的反恐行動后,民意就基本平息了,并且在2005年,美軍在伊拉克的行動并不順利,同時民權主張重新抬頭,這也是為什么民眾對這樣的秘密監聽反應如此強烈。然而在2008年,美國政府又推出了702條款。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岳冠東
-
菲律賓是美國放在南海的“陽謀陷阱”,中國怎么破?
2024-06-28 07:51 -
理想L系列,真的是“廉頗老矣”嗎?
2024-02-29 19:32 -
智己城市NOA上海首秀!優缺點都有啥?
2024-01-29 17:59 觀方車訊 -
試駕極越01:誰說智能和操控是矛盾體?
2023-12-05 21:24 -
當“汽車”變身“機器人”,算不算擁有了靈魂?
2023-10-25 17:36 觀方車訊 -
鐵西區帶給我的,是皮糙肉厚
2023-08-13 14:05 -
布林肯來了,“史上最低谷”的中美關系怎樣才能往前走?
2023-06-20 08:05 中美關系 -
陽邏,走訪大藍圖上的一座智慧小城
2023-05-31 14:26 數字化轉型 -
在上海車展感受車界變化,德國專家怎么說?
2023-05-22 10:23 觀方車訊 -
110萬輛!特斯拉中國近年賣出的車,幾乎全部召回
2023-05-16 18:08 觀方車訊 -
再砸一萬億日元,豐田“死磕”電動車
2023-05-16 18:08 觀方車訊 -
保時捷國產提上日程?最新回應來了
2023-05-10 17:56 觀方車訊 -
國六b即將全面實施,約百萬庫存車受影響
2023-05-10 17:55 觀方車訊 -
廣汽月度產銷快報,三菱不配有姓名了?
2023-05-08 18:43 觀方車訊 -
巴菲特:不太可能投通用和福特這種車企
2023-05-08 18:42 觀方車訊 -
汽車價格戰持續,吉利、上汽“卷起來了”
2023-05-08 18:42 觀方車訊 -
360八年來首虧,哪吒汽車成“元兇”
2023-05-06 18:14 觀方車訊 -
德產特斯拉,用上了比亞迪電池
2023-05-06 18:13 觀方車訊 -
新能源車、海外市場“雙雙”破百萬,這家中國車企創造歷史
2023-04-28 17:50 觀方車訊 -
外地車輕微交通違法,多地“五一”期間不處罰
2023-04-28 17:11 觀方車訊
相關推薦 -
“特朗普提出這兩個提議,俄方當然不滿意” 評論 0“俄方有意掩蓋,要求其認錯、嚴懲、賠償” 評論 165譚德塞:差點被以軍炸死,“死里逃生” 評論 97特朗普緊盯格陵蘭和巴拿馬,“意在對抗中俄” 評論 164全球最快高鐵列車來了!運營時速達400公里 評論 216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