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蒂芬·沃爾特:美國壟斷了巴以和平進程的主導權,但均以失敗告終
【文/斯蒂芬·沃爾特,翻譯/觀察者網 郭涵】
當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各自悼念死者、焦慮不安地等待有關那些失蹤者的消息時,對許多人來說,將沖突爆發的責任推卸給對方是一種下意識的選擇。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希望將所有責任歸咎于哈馬斯,后者無疑要對以色列平民遭受的可怕襲擊負直接責任。至于那些更同情巴勒斯坦主張的人則認為,這場悲劇是以色列數十年來強占巴勒斯坦領土、長期殘酷打壓巴勒斯坦民眾的必然結果。
另一些人則堅信,雙方都要承擔許多責任。任何認為一方完全無辜、另一方應負全部責任的觀點,都已經喪失了公正判斷的能力。
爭論哪一方的過錯最大將不可避免地掩飾其它重要原因,而這些原因僅與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者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之間的長期沖突有松散的關聯。然而,即使在當前的危機時刻,我們也不應該忽視這些其它因素,它們的影響可能會在當前沖突停止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繼續存在。
取決于論者的立場,可以從多個角度追溯巴以沖突的起因(是西奧多·赫茨爾1896年的《猶太國》一書?1917年的《貝爾福宣言》?1936年的阿拉伯起義?1947年的聯合國分治計劃?1948年的阿以戰爭還是1967年的“六日戰爭”?),但我會從1991年開始說起,當時美國成為中東事務無可爭議的外部力量,并試圖打造一個符合其自身利益的區域秩序。
在這一大背景下,至少有五個關鍵事件或因素能幫助我們理解過去兩周發生的悲劇。
第一個事件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及其影響:馬德里和平會議。海灣戰爭以震驚世人的方式展示了美國的軍事實力和外交技巧,消滅了薩達姆·侯賽因對中東地區力量平衡構成的威脅。隨著蘇聯瀕臨解體,美國牢牢占據了中東事務的主導地位。時任美國總統老布什、時任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以及一個經驗豐富的中東政策團隊抓住機遇,在1991年10月召開了一場和平會議,邀請到以色列、敘利亞、黎巴嫩、埃及、歐洲經濟共同體以及約旦/巴勒斯坦聯合代表團。
1991年在馬德里召開了討論巴以沖突問題的和平峰會
雖然這次會議沒有取得具體成果,更不用說最終達成一份和平協議,但它為正式構建一套區域和平秩序奠定了基礎。如果老布什能在1992年贏得連任,他的中東政策團隊將有機會繼續推進未完成的工作,最終可能取得引人遐想的結果。
然而,馬德里會議也有一個致命缺陷,它埋下了許多在未來會引發麻煩的種子:伊朗沒有被邀請參會。伊朗對自己被排除在外的反應是組織了一次“拒絕主義者”勢力之間的會議,并與巴勒斯坦方面——包括哈馬斯與伊斯蘭圣戰組織等此前被伊朗忽視的團體進行了接觸。正如特里塔·帕西(Trita Parsi)在其著作《背叛的聯盟》一書中指出:“伊朗自視為區域大國,期待會在事關中東局勢的談判桌上占有一席之地。”而馬德里會議“不僅僅被視作要討論巴以沖突問題,也是塑造中東地區新秩序的決定性時刻”。德黑蘭對馬德里會議的反應主要是出于戰略考慮,而非意識形態層面的考慮;此舉試圖向美國和其他國家表明,如果那些國家不照顧伊朗的利益,伊朗就會破壞他們建立地區新秩序的努力。
事實正是如此,自殺式爆炸襲擊和其它極端主義暴力行為干擾了《奧斯陸協議》的談判進程,也削弱了以色列對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的支持。隨著時間推移,和平依然顯得遙遙無期,伊朗同西方國家的關系進一步惡化,哈馬斯與伊朗之間的聯系則日益密切。
第二個關鍵事件是2001年9月11日對美國的恐怖襲擊與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這兩件事的致命聯系。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決定同巴以沖突之間沒有多少關系,盡管復興黨政權下的伊拉克曾以多種方式支持巴勒斯坦人的事業。小布什政府認為,推翻薩達姆政權將解決伊拉克藏匿所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脅”,提醒對手美國的力量有多強大,在更宏觀的層面打擊“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并為整個中東地區啟動激進的民主化轉型鋪平道路。
然而,他們得到的卻是代價高昂的伊拉克泥潭和伊朗戰略地位的顯著提升。沙特與其他海灣國家對這種改變區域力量平衡的結果感到震驚,將伊朗視作共同威脅的看法開始以重要的方式重塑地區關系,包括導致一部分阿拉伯國家改善同以色列的關系。對美國操縱“政權更迭”的做法產生的擔憂同樣鼓勵伊朗追求發展潛在的核武器能力,這導致伊朗提煉濃縮鈾的能力不斷提高,所面臨的美國和聯合國制裁也越來越嚴厲。
回過頭來看,第三個關鍵事件是時任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影響深遠的決定:放棄了2015年與伊朗達成的《聯合全面行動計劃》(JCPOA),并轉而對伊朗采取“極限施壓”政策。這一愚蠢的決定產生了幾種不幸的影響:伊朗得以重啟核計劃,并相比過去更加接近擁有實戰化的核能力;美國的“極限施壓”政策導致伊朗開始襲擊波斯灣和沙特的石油運輸及加工設施。此舉向美國表明,試圖強迫伊朗屈服或者推翻其政權的嘗試并非毫無代價或風險。
正如人們所預料的那樣,這些事態的發展加劇了沙特人的擔憂,并增加了他們對發展本國核工業基礎設施的興趣。如同現實主義理論預測的那樣,對伊朗日益增長的威脅的看法促使以色列和幾個海灣國家之間啟動了悄無聲息但意義重大的安全合作。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郭涵 
-
上海市長龔正會見日本凸版光掩模有限公司社長二宮照雄
2023-10-26 07:44 -
中國和哥倫比亞關于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
2023-10-26 07:09 觀察者頭條 -
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3周年活動在朝舉行
2023-10-26 07:09 -
李強會見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
2023-10-26 06:56 中俄關系 -
終于選出…邁克·約翰遜當選美國眾議院議長
2023-10-26 06:54 美國政治 -
內塔尼亞胡:以色列正在為地面行動做準備
2023-10-26 06:54 巴以恩仇錄 -
黎以臨時邊界多地發生交火,黎真主黨已有超40人死亡
2023-10-26 06:54 -
在以方咬定的“關鍵證據”上,美媒發現了不對勁…
2023-10-25 23:24 巴以恩仇錄 -
“即便美國是盟友,我們也忍不了!”
2023-10-25 23:04 美國一夢 -
“拜登政府正為最壞情況做準備”
2023-10-25 20:17 巴以恩仇錄 -
兩國元首宣布,將中哥關系提升為戰略伙伴關系
2023-10-25 20:04 中國外交 -
哈薩克斯坦辟謠:哈沒有開設任何“北約中心”
2023-10-25 20:04 -
第四位,美國共和黨推出眾議長新候選人
2023-10-25 19:52 美國政治 -
紀念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3周年活動在平壤友誼塔舉行
2023-10-25 19:39 中國外交 -
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翟雋訪問阿聯酋
2023-10-25 19:29 巴以恩仇錄 -
“沙特攔截了飛向以色列的導彈”
2023-10-25 19:21 巴以恩仇錄 -
“美方‘高度確信’加沙醫院遇襲是巴勒斯坦火箭彈所致”
2023-10-25 17:35 巴以恩仇錄 -
以色列跟聯合國杠上了?
2023-10-25 17:34 巴以恩仇錄 -
中國集裝箱船有嫌疑?外交部回應
2023-10-25 15:54 -
已有2100多名在以中國公民安全順利回國或離境
2023-10-25 15:51
相關推薦 -
最新聞 Hot
-
美高官:伊朗“即將”空襲以色列
-
近50年來首次大罷工,“全美一半遠洋運輸陷入停頓”
-
今天,華春瑩連發18組對比圖
-
歐盟想“邊打邊談”?
-
“超40家外航正在使用”,美官方發警告
-
“誰殺死特朗普我就給誰15萬美元”,他拒不認罪
-
斥資80億元打造上海薈聚,宜家母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毋庸置疑
-
以色列空襲大馬士革,敘利亞國家電視臺女主播喪生
-
“聯大應建議對于以色列動武”
-
“面對中國,歐洲不能學美國”
-
他離任前一天仍在挑事:土耳其不應參與中巴倡議
-
以軍發動“有限”地面入侵,黎軍撤離邊境
-
以軍開會照曝光:他的頭像被打“ ?”
-
石破茂實現“亞洲版北約”第一步?中方回應
-
特朗普的“黑暗演講”:他們將強奸、搶劫、盜竊、掠奪和殺害美國人
-
“只因對華合作,我遭網暴四年被列‘死亡名單’,一下回到中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