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嬛嬛:一泡童子尿,淹了兩岸媒體
關鍵字: “陸童撒尿”事件童尿事件臺灣101大廈臺灣媒體東森新聞蘋果日報有關兩岸的新聞總能賺夠眼球,芝麻大的事情在媒體渲染下,很容易就將兩岸民眾脆弱的神經挑起,近日被臺灣媒體曝出的“尿尿小童”就是如此,從媒體報道來看,盡管來源自匿名網友的爆料,卻迅速從一起普通的社會事件上升為素質之爭,兩岸網民隔空喊話,爭論不休,其中不乏惡語相向。
查證真相有多難?
這起發生在10月2日的事件,在10月19日左右被臺灣媒體集體曝出。TVBS新聞臺用2分41秒報道了這起事件,標題為:扯!陸團用餐“童當眾撒尿” 鼎泰豐臭翻。其他新聞媒體聞風而至,使用的標題無外乎:陸童鼎泰豐上演“尿尿小童秀” 母還要求免費換菜(東森新聞);陸客吃鼎泰豐 童尿急竟店內解決、沾菜還要求換新(今日新聞);陸童當桌撒尿 臭翻鼎泰豐 尿寶特瓶卻飛濺小籠包 媽竟拗換菜(蘋果日報)。
“大陸”、“尿尿”、“臭翻”無疑成了這起事件的關鍵詞。由于事件來源自一位網友爆料,無圖無真相,蘋果日報還制作了一個1分15秒的動畫講解,有鼻有眼“逼真”還原當時場景。——這種“動新聞”是蘋果日報2009年11月推出的一種全新新聞樣式,但因為常常充滿色情暴力以及歪曲事實而備受詬病。
綜合各家版本,臺媒眼里的“真相”大致是這樣的:10月2日中午12時許,一個來自山西的5人高檔團,在臺北鼎泰豐101店用餐時,一名3歲男童恰巧尿急,媽媽叫孩子站在椅子上,直接用瓶子接尿。由于沒有接好,尿還灑到了桌上的餐點,媽媽竟然要求鼎泰豐免費換菜,還說我們花了那么多團費云云。而距離鼎泰豐100米外,就有洗手間。
為求公正,各家媒體在報道時,采訪了不少大陸游客,大家一致指責這種行為的不妥之處。如果說這是真的,毫無疑問,這種無視公共場合衛生環境的行為必須受到批評。然而由于媒體不負責任的操作,讓本來就蹊蹺的事情更加混亂。
三立新聞在報道時,將一張與此新聞無關的小孩尿尿的照片配以“鼎泰豐尿尿小童 101美食街變茅廁”的字樣,讓不少人誤以為照片中的小孩就是大陸小孩。
臺灣中視新聞20日澄清,臺媒熱炒的陸童撒尿事件所用圖片竟為臺灣省人
熟料,劇情迅速逆轉。20日,中視電視臺發出澄清報道,標題為:“太丟臉!101桌邊尿尿童 竟是臺灣人”,指出照片中曝出的母子為臺灣本省人,還采訪到了當事媽媽紀女士。
對于此次反轉,觀察者網率先做了報道,原來在同一樓里,竟發生了兩起童尿事件,一起為陸客,另一起有圖有真相的為臺灣本省人所為。大家敬可以查詢相關報道。
至此事情似乎已經真相大白,但關于“尿尿小童”事件依舊漏洞百出。
首先是新聞來源問題。我能查到的最早報道記錄出自TVBS,在兩分多鐘的報道中并未提及來源,也未有新聞當事人和現場圖景,只是采訪了鼎泰豐公關吳怡蓉。其他幾家知名媒體在后續報道中,也未提及新聞來源。
其次,這件事情在19日左右被曝出,而新聞中提說事情發生時間為10月2日,中間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星期。這么長的時間差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即便想要求證恐怕也是難上加難。
還有關于事件本身的荒謬和離譜。當眾允許孩子在餐廳撒尿不說,還要求免費換菜,無論誰聽說了都覺得不可思議挑戰底線。臺灣媒體在報道中還一再強調,這是一個高檔旅行團,每人團費高達17000元人民幣,言語之中頗有對大陸“暴發戶”的鄙夷,一心想坐實大陸人“窮的只剩下錢”的低素質行為。
這件事情,聯合報、自由時報、TVBS、中視電視臺、蘋果日報、旺報、三立新聞,這些臺灣有頭有臉的新聞媒體都報道了,遺憾的是,不僅沒有人找鼎泰豐查證(找找視頻錄像事情不都清楚了),在報道中還自行腦補,將兩個多星期前的對話、動作描摹地有鼻子有眼兒,更有以訛傳訛隨意定性,不斷激化兩岸矛盾。
臺灣媒體的離譜報道,難免被大陸當作了笑話,也有認真的人積極反駁,但撲朔迷離,容易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之中,稍不留神自己也頂上了“激化兩岸矛盾”的帽子。不過鑒于大陸人都補過茶葉蛋了,對這些事情越來越看得開,也就呵呵一樂心態放松,擔心激化兩岸矛盾的媒體也不必想的那么嚴重。
臺灣的“新聞自由”
不少臺灣媒體在報道尿尿小童事件時,開篇就提到今年4月發生在香港的大陸小孩街頭小便一事。現在看來,兩件事情雖然時間地點不同,但本質上如出一轍:媒體在未詳細調查的情況下紛紛劍指大陸游客身份,認為他們素質低、沒有公德,延續了媒體在涉及大陸事件時的一貫報道口徑。
在香港的那起尿尿事件中,孩子媽媽并沒有動手打路人,街頭青年的糾纏也頗不具情理。臺灣這次就更離譜了,搞錯基本新聞事實張冠李戴,一再激怒兩岸本來就已經很脆弱的情緒。
剛來臺灣那會兒,對臺灣新聞還挺關注,想看看這個標榜新聞自由的地方有多自由。不過令人失望的是,打開電視新聞,經常看到的是各種車禍、命案、娛樂八卦,讓人詫異于真實的臺灣和新聞里的臺灣是兩個世界。
自1990年臺灣允許私人經營有線電視頻道后,迅速放任其自由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機會與競爭。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的自由化設想也逐漸偏離軌道一發不可收拾起來。
首先是自由化帶來的惡性競爭,各媒體為了贏得收視率而不斷炒作,甚至捏造事實。2005年著名的腳尾飯【注1】事件中,臺北市議員王育誠利用錄像帶拍攝殯葬業者在告別式結束后,將腳尾飯送至民間自助餐店內,用菜肴制作成豆腐乳的片段。
后經查證,這段錄像是王育誠的議員助理們聯同一位曾于東森新聞S臺任職的攝影組副組長和一位臨時演員所共同參與制作,是一場徹頭徹尾“自編、自導、自演的造假揭弊案”。
為了吸引眼球,臺灣媒體對各類命案的報道總是相當起勁,包括之前在對八里雙尸命案、洪仲丘命案、吳憶樺返臺探親的一窩蜂報道中,各類名嘴紛紛扮演柯南,詳細分析如何殺人、毀尸,誰是兇手,再配以事件主人公與配角之間的愛恨情仇復雜糾葛,媒體通過誘導式的詢問和剪輯得到自己想要的畫面來提高收視率,讓觀眾沉浸在各種演繹推導中,儼然像是在看一部電視劇。
臺灣媒體受政黨操控的痕跡也很明顯,媒體陣營已經分化為泛藍泛綠,被政治標簽化。
2004年的臺灣“總統選舉”報道,臺灣人多認為媒體內容過于煽腥、商業化,政黨色彩過重。2005年10月24日,《民眾日報》專欄作家陌上桑,在《媒體,“霉”體》一文中公開批評:“今天臺灣媒體(電子或平面),顯然已深沉染上黨派團體色彩,一藍一綠,涇渭分明。”
除此之外,臺灣媒體也漸漸出現內卷化現象,只關注于島內事務,缺乏對國際事件的關注,格局越來越小。2008年科索沃宣布獨立時,國內外各大媒體幾乎都在六小時之內登上頭條,而臺灣媒體各官網全然是些不重要的政治社會新聞。
正如在網絡上廣為傳播的博文《當我們的國際觀只剩下王建民》中提到的那樣,“臺灣人對這個世界似乎‘毫無感覺’,因為臺灣人只想關心自己的事,只關心媒體告訴我們的事……臺灣人,你能想象自己的國際視野只剩下王建民以及手上的那幾個境外基金嗎?”【注2】。
而一旦涉及兩岸議題,臺灣媒體的報道常常流于膚淺,更有掩耳盜鈴閉塞視聽之舉。茶葉蛋、泡面、計算機,這些新聞笑話在兩岸流傳,讓人啼笑皆非。臺灣資深媒體人楊艾俐就曾指出:臺灣媒體老是依據刻板印象報道大陸新聞,不但陳舊過時,而且貽笑大方。受到媒體影響,很多臺灣人的大陸印象都停留在30年前落后、貧窮的情況。
除此以外,與采訪對象發生爭執、濫用采訪機會、揭人隱私或瘡疤,向當事人家屬“求證”帶來二度傷害等等,也讓臺灣媒體的公信力不斷下降。可以想見,在這樣的媒體宣傳下,臺灣民眾和下一代會接受到多少錯誤信息,對兩岸、對國際甚至對臺灣社會本身的誤解又會何其深。
這倒讓我想起一件不太相干的事情來:上周末我們出海去龜山島,船上有大陸人也有臺灣人。當天烏云密布風高浪急,船顛簸的很厲害,一行人在船上大概共處了近三個小時,相處融洽。我心生臆想,若是遇到突發情況一船人都逃不掉,我們還會像媒體上的大戰一樣,同是中國人,卻互相抵牾,心懷芥蒂么?
【注1】腳尾飯為死者遺體腳跟邊之菜肴,故有腳尾飯之稱。臺灣的腳尾飯通常是一碗米飯中置一顆熟鴨蛋與各式配菜(如豆干、蔬菜、雞腿等等),并直插竹箸一雙。此乃親人希望逝世者可吃飽后,有力前往地府報到。為民間習俗。
【注2】王建民,臺灣旅美棒球選手。曾效力于美國職棒大聯盟紐約洋基、華盛頓國民、多倫多藍鳥等隊。目前在大聯盟8個球季,累計62勝(34敗),是臺灣投手在大聯盟中累計勝投最高者,因此臺灣媒體在報道王建民的新聞時,常昵稱其為“建仔”、“臺灣之光”。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蘇堤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50“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45“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04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評論 125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評論 178最新聞 Hot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
10年了,馬來西亞稱將重啟搜尋馬航MH3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