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水瓶:美國寒門難出貴子
關鍵字: 大學美國大學美國大學招生美國大學錄取制度大學錄取機制校友名校錄取潛規則貧富分化美國一夢作為一名執照大學申請咨詢師,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在舊金山灣區某市郊管理一連鎖公司的課后加強班,給很多學生設計課后輔導項目,同時為申請大學階段的高中生提供專業咨詢。這兩年內,也見識了不少形形色色的學生和各類奇葩家長。
話說不久前,我有一位成績非常普通的高二生(美高中四年)又來找我談心訴苦,絮絮地說了半日,核心思想就是感覺壓力太大:“我爸每年分別給斯坦福和哥倫比亞(其父是兩個學校的校友)都捐幾萬就是為了讓我能被錄取,我要去不了可怎么辦啊?!我是真的不喜歡學習啊!我不管學什么都沒興趣,都是為了拿個好分,學過馬上就會忘!”說到底,名校校友不怕土豪多,我這學生的父親不過每年捐幾萬,不知捐了幾年,若最后沒有上百萬,確實她還得分數上過的去才可能進哥倫比亞(美國大學錄取,標準化測試和學校成績都不是一刀切,但譬如大部分錄取人是4,你家捐錢歸捐錢,分數你也該有個3就過得去了)。
這倒讓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國內某著名媒體對美國大學尤其是名校錄取潛規則的報道。文章談到美國高校對于精英、有錢人以及“二代”往往都給予特殊照顧,這些孩子能更容易進入名校。不過文章最后的結論卻有些匪夷所思,在作者看來,這些潛規則“與某些暗箱操作的權錢交易相比,這樣的教育‘部分產業化’未嘗不是解決公平、道德、收益綜合衡量難題的一種出路。”以我的工作經歷來看,潛規則確實有,至于是不是“一種出路”就值得商榷了。
美國大學分布圖
校友子女優先錄取
東亞國家基本都采用直接的國家統一錄取考試制度。相比之下,美國大學的招生過程錯綜復雜、使人困惑。高四上學期,學生要提交SAT或者ACT成績、SAT專科考試成績、AP測試成績、托福成績(TOEFL,非英語母語且未在美國住滿一定期限的需要提交)、高中成績單、兩封老師推薦信或者老師和一份學校輔導員報告、個人作文以及家庭背景信息課外活動等等。申請費由學校自行劃定,基本每所大學90美金左右。申請過程持續數月,最終大學對于學生的錄取結果卻只是簡單地答一句“是”或“否”,沒有任何解釋,最多加一句“很遺憾你和我們期待的學生體(student body)不符合”。至于究竟哪里不符合,個性?成績?作文無甚特色?還是家庭背景不夠土豪?不好意思,無可奉告。
在美國,有超過2600所的四年制大學,其中1800所以上都是私立,幾乎所有馳名亞洲的學校都是私立,包括所有的常春藤學校。而私立學校是按照私營企業來經營,要保證收大于支,才有足夠財力擴建校舍、購買儀器、招聘教授、投資公司。在美國,只有公立大學必須公布招生錄取的數據(比如學生平均成績標準化測試分數等),而包括常春藤大學在內的私立學校是無此義務的。所以私立學校的錄取過程主觀性極強、透明度甚低。美國大學招生,尤其是這1800所私立對于給校方提供大力捐款或者名人校友子女都有一定比例的名額預留,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至于比例多少,則看申請的是哪所學校了。
歷史上耶魯屬于最極端的,曾經50%以上的都是legacy students(校友子女錄取,當然不是哪個無名無份的校友都有份),過去數十年隨著競爭的加劇,這類學生比例不斷減少,但至今也有30%。更令人吃驚的是耶魯有25%的猶太學生,每四個里就有一個。想必大家如果了解耶魯如此傾斜的錄取歷史,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一個說話都錯字連連的人——小布什,當年可以進入耶魯且畢業了。
想做房地產,你家有錢嗎?
毫無疑問,這種入學制度設計只會加大美國社會已經日益深重的貧富差距。各個學校由所在學區的房產稅決定,房價決定一切,家庭地址郵編相同的人從小一塊上學,而同一郵編的學生家境都相似。
用我一位在哈佛上教育博士的同事話說:“我覺得起碼在中國大家還能意識到這個社會是有別的階層存在的;在美國階層已經完全隔絕,完全固定化了。我覺得在這里一個不同的社會階層完全就是另外一個宇宙,兩個不同的階層之間沒有任何交叉,大部分人沒任何機會去意識到這個社會還有別的階層。”
美國社會階層變遷的時代已經過去(白手起家“美國夢”的時代早已終結),好好學習上個名校從此改變命運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不可能的了。不少國人又不服氣了:“誰說的?那美國咋還有馬克•扎克伯格這樣兒的呢?人不是白手起家的么?”對,但馬克上的中學Exeter是美國東岸最有名的prep school之一(這類學校幾乎是東岸特色,為上大學做準備的寄宿高中,基本為一堆開游艇的有錢人家孩子開設,著裝風格preppy一詞由此而來)。看看這學校的學費吧:一年47000!而2013年9月統計的全美家庭平均收入只有51000。那么,您覺得小馬克獲得的教育資源是否符合國人對于“白手起家”的想象呢?
我有一位中國學生,來美國念高中數年,前幾日跟我聊起:“哇,我真開眼了。有一節課上老師讓我們談談將來想干什么?我說我想做房地產,沒想到老師直接就問我那你家有錢嗎?我都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從來沒人這么直接就問你家有錢么,她這么一問咔嚓讓我的夢想完全破滅了!”(這同學家在國內也算土豪,家里幸好做房地產否則夢都不必做了。)
此事雖小,也可看出美國人本身對于社會財富階層隔離早已認命。
美國大學入學制度設計只會加大美國社會已經日益深重的貧富差距
美國特色的“學習障礙”
另一方面,美國社會有著深重的商業傳統,整個社會文化本身對商業模式和利潤都是深刻認同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大部分國人聽到私立大學其實就是私企都難免會皺眉:“這么個搞法貌似有點問題吧?有些東西不應該私營吧?”而美國是一個治病救人、監獄受監、軍隊招兵都放開手來私營的神國度,大學搞個私營實在太能接受了。大部分美國人對土豪和精英大學的裙帶關系都很無所謂:“其實你想,對哈佛來講招這些學生沒有任何損失。好學校要招什么樣的學生?當然要招將來更可能成功的學生,因為這些人將來更有可能給學校捐錢。”
也許又有人會說:“美國招生畢竟不是完全看家境,不是還要求學生交成績和一些測試么?”哈!即使對于學生的標準化考試,家庭財富也有影響。
美國的標準化考試包括與申請大學直接相關的SAT等均對“學習障礙”的同學有延時的額外照顧,但具體學生獲得批準延長了多少時間是不許透露的。這種情況下,有很多富有的家庭便讓自己的psychiatrist(精神/心理醫生)給孩子開個證明說“該學生有某某障礙需要延長考試時間。”所以別人是3個半小時做題,那些有“學習障礙”的同學會有5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做題,結果如何可想而知。而普通家庭是請不起私人醫生的。
至于“學習障礙”,這也是美國特色。在過去20年里,美國醫療界的趨勢是把越來越多的行為定義為醫學上的“疾病”。在中國聽說過有多少孩子因為注意力無法集中而無法完成小學/中學學習的?在美國這絕對名正言順,而且會有無數醫生給你開賬單讓你常年用藥。所以標準化考試照顧的“學習障礙”不一定是“智力”問題,很多心理問題都算,譬如Dyslexia(閱讀障礙),ADHD(多動癥),Asperger Syndrome(通常認為是自閉癥的一種),Depression(抑郁)……而且基本每十年都會有一個“流行”疾病,上個十年是ADHD,現在正“流行”的是Autism(自閉癥)。
切勿盲目引進美國大學錄取機制
其實,在美國談大學和教育很簡單——要養孩子先致富。美國教育基本特點就是教育資源和家庭財富完全呈正比。
那么在上大學以前,基礎教育不是有很多公立學校么?不是不要錢么?一位在紐約教書多年的資深女教師曾對美國基礎教育有過深入分析,她認為“在美國寒門難出貴子”的種種原因中第一個重要因素便是:學生在學校的時間越長,家庭財富對教育的影響越小。但美國小學和中學下午三點放學,這時間段和大人上班沒法銜接,那么放學以后的時間學生做什么呢?同理,美國暑假時間又過長,有條件的家庭自然投入上萬給孩子額外的教育輔導,參加各類暑期活動。而城中心區(inner city通常都是治安差、經濟條件差的貧民聚居區)的孩子們沒有這些資源,每次開學都會有更低的起點,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久而久之這些孩子能夠上大學的幾率不斷下降。
很多人都在大談國內教育體制弊端,當然,任何制度都有本身的問題。某種程度上,大學錄取的統一測試選拔實質上是中國在目前情況下,保持階層流動非常重要的體制之一。如果妄談引進美國式“舉薦制”大學錄取,在大家對貧富階層尚未達到認命的現階段,無異于直接把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激化各類社會矛盾而已。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小婷
-
“他,殺死了美國司法” 評論 93五角大樓“緊張”:一旦他下這種命令,該如何應對? 評論 173這個對華“鷹派”,即將回鍋? 評論 161“歐洲人付錢,中國人建造,當然全歸功于中國” 評論 167直接安排10萬億元! 評論 282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