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開彬:致劉瑜博士
關鍵字: 劉瑜論文尊敬的劉瑜博士:
首先,我要感謝你對質疑的及時回應。對你的回應,我既有認同的地方(比如你承認自己論文數量的確不夠),也有一些不認同的地方。為了避免對你的回應斷章取義,我將你的回應全文附上,也把我的答復逐條附在其后(可惜你沒有以這種方式回應我的原文,對我的質疑有曲解和回避的地方)。
1.
劉:我2007-1010年被劍橋大學聘為tenure-track的講師(University Lecturer),后出于個人選擇而離開,此事一個電話打到劍橋大學政治學系即可核實。請造謠傳謠者自重。
徐:我沒有質疑過你在劍橋的任職經歷,你再看看我的文章原文,有提到過這點嗎?
既然我沒有質疑你這點,你把它作為“致徐開彬”就有誤導之嫌了,讓讀者誤以為是我在造你的謠。如果有其他人質疑這點,你應該把這個答復作為一個單獨的帖子,回應那些質疑你這點的人,而不是放在答復我的內容。2.
劉:我發表英文論文的China Quarterly,Modern China為綜合類期刊,即其中包括政治學學科內容,另外Washington Quarterly為政治和外交類期刊,皆可作為我就任于政治學系的依據。發表論文的期刊選擇與作者的研究方向有關,我主攻中國政治,蘇毓淞老師主攻美國政治和定量研究,所以發表論文期刊選擇不同。
徐:我沒有否認這兩家期刊包括政治學科內容,相反,我也認為它們是綜合性期刊,還寫了這兩家期刊“包括文學、歷史、政治、社會、宗教、法律等各領域的”。我只是根據SSCI數據庫認為,這兩家期刊被歸類于地域研究的SSCI期刊,沒有被歸類于政治科學的SSCI期刊(政治科學類的SSCI期刊目前共有141家)。一個好的政治學者,不管是研究中國政治,還是美國政治,都是研究政治學,應該在政治學科的主流專門期刊而且最好是排名較靠前的期刊發表論文的。其他學科也是如此。比如我認識一些華人社會學教授,他們研究的內容也是中國社會,雖然這些“中國某某”期刊也發表社會學論文,但他們更在乎的首先是要在本學科社會學的專門期刊發表論文,而不僅僅是到這些“中國某某”的期刊去發表文章。就我自己的傳播學領域也是如此,我也研究與中國相關的社會傳播現象,按說也可以考慮這些“中國某某”之類的期刊,但我們首先考慮的也是美國的主流傳播學專門期刊。作為一個留美博士,如果文章全部是發表在這些“中國某某”之類的期刊,是非常不夠的。對于你這樣的從哥大畢業的政治學者,雖然你做中國政治研究(如同華人社會學者做中國社會學研究,或者我做中國傳播研究),但不應該局限于這類“中國某某”期刊,你本來應該更高要求自己在主流的政治學專門期刊發表論文的。當我知道你這么有名的留美政治學者,都沒有在美國的主流專門政治學期刊上發表過論文時,那種驚訝與失望你是可以想象的,也是我忍不住發出質疑的原因。
至于Washington Quarterly,因為你在第四點也談到了,那留待第四點回復。
3.
劉:目前政治學系主頁上的論文發表為我入清華時的紀錄,后來的發表沒有及時更新。會盡快更新。總結來說,我發表英文論文三篇,中文論文兩篇。
徐:網頁沒有及時更新,我完全理解。你現在的總結,是英文三篇,中文兩篇。據說你的中文論文有一篇發在學海,一篇發在人大學報。學海我不了解,但這種一聽名字就不怎么地道的期刊,估計也不是專門的政治學期刊,我不知道你作為哥大的博士怎么會瞧得上去這種地方發文章。不管四篇也好,五篇也好,5年半的時間,對于你這樣的背景來說,確實太少了。你應該了解美國的tenure晉升制度,一般來說,在研究型大學的社會科學領域,博士畢業后5-6年內如果沒有至少10篇學術論文,是不能評副教授的,也是必須走人的。所以對清華這樣要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來說,對你這樣美國名校畢業的卻沒有在清華帶好頭做好學術,我既要批評,更是惋惜。
4.
劉:論文水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China Quarterly, Modern China這兩個刊物在“中國研究”領域是什么級別的英文刊物,業內人自有公論,妄言只會暴露自己的無知。Washington Quarterly雖然不是peer-review的刊物,但在比較政治和外交領域有相當口碑,就中國研究和中國外交這一塊來說,Joseph Nye, Bruce Dickson, David Shambaugh, Joseph Fewsmith等本領域一流學者近幾年皆曾為其撰文。
徐:前面兩家與中國相關的刊物,我沒有否認它們的重要性,相反,我還指出它們屬于地域研究的SSCI期刊。正如在第二點的回復指出,我只是根據數據庫指出它們不是政治學領域的SSCI刊物,在政治學研究上不能象政治學權威的專門期刊那樣能得到政治科學領域的同行認可。China Quarterly雖然是“中國研究”的重要刊物,但你作為政治學博士,你的定位是“政治學學者”而不是“中國研究學者”(見你自己的簡歷),應該要求自己去政治學的專門主流刊物發表文章,這些刊物也發表中國政治研究的論文,也有不少華人政治學者在這些期刊發表論文。例如,如果你能在政治科學的頂尖刊物之一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最新2010年影響因子2.588)發表一篇文章,它的份量就比你在China Quarterly(最新2010年影響因子0.902)發表一篇文章重得多。作為一名政治學者,難道你不希望在政治學的權威主流專門刊物上發表論文嗎?為什么總想著在這些帶有“中國某某”的期刊發文章呢?是不自信還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你在美國讀的是東亞研究系的“中國研究”博士,你的文章即使全部發在這類地域研究“中國某某”期刊,都是非常合適的。
至于Washington Quarterly,因為它申明自己不是同行評審刊物,它的學術價值當然令人懷疑。一般的刊物偶爾也會邀請一些知名學者去捧場去那里發文章,但這絕不證明這家期刊的質量就高了,因為在沒有同行評審的情況下,其他大多數的文章質量都沒有保障。如果這個期刊要保障其學術質量,就會改成同行匿名評審。我也見過傳播學領域沒有列入SSCI的期刊,也曾邀請知名學者去那里發文章,但這并不證明這家期刊就是好期刊。好的期刊,稿件都要經過主編預審,然后兩至三名審稿人匿名評審,初審淘汰90%以上的稿件,初審通過的稿件,也要結合審稿人的修改意見反復修改2-4次。Washington Quarterly連同行評審都沒有,作者寫什么就照登了,這個期刊和它所刊登文章的學術價值,當然令人不敢相信。我真不懂,如果你對自己的文章有信心,你應該投稿到那些同行匿名評審的學術期刊,怎么把自己的心血投到這種質量無保障的非同行評審刊物?希望你以后看準期刊投稿。
5.
劉:我過去幾年發表論文的確不算多。一則因為作為新教師,在劍橋、清華兩地開新課占用頗多時間;二則因為在公共領域里的寫作占據頗多時間;三則六年跨三洲搬家四處也破費周折。生活頗動蕩的情況下,五年半內發表論文5篇,出版書兩本,寫時評若干,開新課5門,我自認為還算勤奮。兩本書的確都不是學術著作,但我并不認為沒有社會價值。學者不是我唯一的身份認同,我不把發表學術論文作為我唯一或至高的追求。
徐: 我贊賞你承認自己發表論文“的確不算多”,雖然有點半推半就的承認(如果不客氣地說,以你的留美背景,是“的確少了”),而這也是我質疑你的關鍵所在。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作為知名大學的博士和劍橋的講師,你5年半發表2篇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學術論文,真的少了。至于你后面講的那些原因,你到處搬家的事我理解,有些我們大多數人都在經歷,剛畢業的博士也都搬家次數多,開不少新課(我自從博士畢業三年半內就開了8門新課),也有成家和生小孩回國探親這樣的家庭瑣事。但這些也不能作為學術成果不夠的原因,因為大多數剛畢業的博士都經歷過這些干擾。我沒有說你的時政評論沒有價值(我還覺得你的文字適合當個作家),我只是誠懇地向你建議,學術是一個學者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沒有學術,時評寫多了,經常在媒體拋頭露面,則是本末倒置了,也會讓自己的學術更糟。你可以數一數,那些每天在微博、博客和報紙吵吵鬧鬧的所謂教授,有幾個真正學術做的很好的?對他們,我都懶得浪費我的時間去指責。但你,作為與我有類似經歷的留美博士,而且還很年輕,這樣耗下去可惜,我才不惜花時間還得罪人地來批評你。一個在美國的學者對我說,他對你發在Washington Quarterly的文章內容質疑后,你的代表者周濂先生和合作者丁東東先生直接在微博對他開罵,令人有點寒心。但我仍然選擇向您本人提出批評。我們還是都謙虛點吧。既然你選擇出名做公眾人物,在享受這種聲譽的同時,你就要有謙虛的心態面對公眾的質疑。
6.
劉:當然目前作為一個大學教研人員,的確應有更多論文和專著產出,這也正是我下個階段的工作重點。有論文和專著計劃若干,有些已經動手。當然這不是為了向誰“證明自己”,僅僅是仍有一份對學術的喜愛之心而已。
徐:你認識到這點,很好。正如我在第五點回復所說的,學術是學者安身立命之本,整天在媒體輿論吵吵嚷嚷的人,大多不是真正有水平的學者。
7.
劉:如果認為我沒有資格獲得清華大學“副教授”職稱,請向清華大學有關部門反映。職位職稱云云對我來說輕若鴻毛。
徐:我確實認為,只有兩篇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學術論文,被自稱要與國際接軌的中國最高學府清華評為“副教授”,確實有些勉強,因為在美國的社會科學領域要被評為副教授,至少需要10來篇這樣的論文。我是本學院人事委員會的成員,了解美國研究型大學的職稱評審情況。如果是清華、北大以外的學校我覺得很正常。而且,與你同系的蘇毓淞老師,他發表的國際學術論文確實比你多,蘇老師從事的實證研究也是美國政治科學的主流(所以美國的政治學被稱為“政治科學”political science,強調其“科學性”),比如政治科學的權威刊物《美國政治科學學刊》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基本上只發表實證研究論文。不怕獻丑,我也在政治科學系上過數據分析課程,也了解點美國的主流政治科學研究方法與熱點問題,而且《公共輿論季刊》Public Opinion Quarterly也是既屬政治科學也屬傳播學的交叉學科的權威刊物,2010年影響因子1.933,也是基本只發表實證研究論文。蘇老師這樣的從事政治科學實證研究的留美博士是中國的政治學科真正急需的,因為中國的政治學者絕大多數是主觀空談,不懂得采用系統實證的數據來支撐自己的結論。既然你能被評為副教授,他做實證研究的而且論文還要多些,無疑也應有這個資格,但他還是講師,所以令人覺得清華政治學系對你們兩人的考評,是不平等的。僅此而已。我的質疑文章末段語氣強烈,正是因為基于我對美國主流政治科學的實證研究長處以及中國政治學的短板之了解,覺得清華政治學系是不公平的,語氣上有點過激,我在此致歉。我沒有去向清華反映的意思,我對此沒有興趣,只是替類似蘇老師這樣的研究者覺得不平。
另外,你還有一點沒有回應。你于2009年發表在非學術類雜志International Politics Journal (《國際政治雜志》)的時政評論文章,你在簡歷上把它寫成了政治科學類的學術性期刊International Politics(《國際政治》),而且還把這篇文章和其他學術論文并列放在一起,是錯誤的。這種文章和你的中文時政評論性質一樣,是不能在學術簡歷上單獨列出來的,否則存在讓時政評論冒充學術論文之嫌。希望你在簡歷上刪掉它。
總結:我對你的質疑,是因為對你這樣名校畢業的而且名氣很大的留美博士,卻沒有在清華帶好頭扎實做好學術,既是對你的批評,更是希望及時警醒你。隨著理工科的留美博士大量回國,國內的自然科學與美國的差距在漸漸縮小,但社會科學差距仍然很大。如果你這樣的知名社科海歸都不能在學術上給國內社科學者作出表率,做些扎扎實實的研究,而是象其他不學無術的人經常在媒體拋頭露面,那就本末倒置了,太不值得了太對不住你的博士求學經歷了,也大才小用了。希望你記住,美國的博士培養主要目標,是培養他們做學術研究的,而不是其他。你可以做其他的(如寫時評),但前提是要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學術研究。既然你承認了自己過去5年半在學術方面做的不夠,我的質疑已經警醒了你,也就達到了我的目的,我的質疑到此為止。
謹以此長文,互勉。如有得罪的地方,見諒。我也希望讀者不要再談論和紛擾她,因為她已經認識到了自己在學術方面的不足。我們都樂于看見劉瑜博士將來在學術上更有成就。
徐開彬
2012.2.27標簽 舊文資料-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石凱
-
“他,殺死了美國司法” 評論 93五角大樓“緊張”:一旦他下這種命令,該如何應對? 評論 173這個對華“鷹派”,即將回鍋? 評論 161“歐洲人付錢,中國人建造,當然全歸功于中國” 評論 167直接安排10萬億元! 評論 282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