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家建言2024中國經濟”系列| 姚洋:中國經濟下一個風口在哪里?離不開老百姓衣食住行
最后更新: 2024-02-21 21:26:07在一些關鍵領域,特別是美國對華禁運的領域,我國要自己突破。當然,這并不是指對方限制我們什么,我們就做什么。例如,并不是說美國限制對華出口高精度芯片,我們就要做出5納米、3納米的芯片,我們可以像新能源汽車那樣,進行顛覆式創新,比如不做電子芯片改做光子芯片。
要換道超車而不是彎道超車,轉換一下思路,就會突然發現天地很寬廣。
當地時間2023年9月6日,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2023國際車展上,參觀者在觀看中國汽車品牌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圖自視覺中國
觀察者網:在美國對華“脫鉤斷鏈”、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背景下,我們看到中國國內有些產業出現“孔雀東南飛”跡象,轉移到東南亞。您怎么看這些現象對中國的影響?
姚洋:不用擔心。
第一,這種轉移本身是帶有規律性的,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該輪到中國出海了。比如,日本在海外有0.8個日本,出海投資非常巨大,再如中國臺灣、韓國在海外恐怕都是再造一個本土經濟,所以沒什么好擔心的。中國要再造0.8個中國比較困難,因為中國的體量太大,但再造0.5個中國還是有可能的。
第二,過去幾十年,一直困擾我國的問題就是產能過剩,但這些產能對于東南亞國家、墨西哥來說,是先進產能,轉移到這些國家,提高那里老百姓的福利,有什么不好呢?
第三,產業轉移到這些國家,也是為了突破美國高關稅的封鎖,美國對這些國家沒有高關稅。現在,美國國內的一些右翼分子在說,得按照原產地的原則征稅,即要征中國這些中間產品的稅,因為很多從上述國家賣到美國的產品都是中國企業生產的,但估計這個方案很難通過,因為一旦這樣征稅,對東南亞國家、墨西哥打擊很大,美國大概不會輕易下手。
觀察者網:所以,融入到國際大分工當中去,對我國的發展和安全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姚洋:實際上就是對沖美國對我國的限制,讓美國想下嘴但找不到地方,這能增加我們經濟的韌性,實際上也就是增加了安全。
觀察者網:您剛提到一個詞是韌性,過去談到產業鏈供應鏈,是效率優先,現在在逆全球化的趨勢之下,是不是產業鏈的韌性和安全變得更加重要了?打造本土產業鏈變得更加重要了?
姚洋:現在的趨勢是,全球都在強調安全,某種程度上大家都在收縮,美國出巨資再工業化,強調國內產業,它不一定強調產業鏈,但希望關鍵產業由美國人自己來做。歐洲也是一樣,并稱之為de-risking(“去風險”)。
以前我也不理解“去風險”和“脫鉤”有什么差別,去年10月我去德國參觀了博世的一座工廠,我才明白其中的意思。博世是一家很大的德國企業,在中國運營得非常大,中國是除了德國本土之外,最大的生產基地。
博世在德國德累斯頓建了一家工廠,做汽車芯片,這其中就提到了“去風險”。我問他們“去風險”到底意味著什么,是不是跟中國脫鉤?他們說不是,反而還在中國加大投資。我說,那你們為什么要在德國建這樣一個芯片廠?還那么貴。他們說,我們要增加產業韌性,就要做好準備。其實這家工廠的產品也是賣向全球,還返銷中國。
所以,“去風險”不是脫鉤,而是增加自己的供應鏈能力,時刻準備好,在德國做了,并不意味著在中國就減少了,而是同時在做。
中國面臨的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應該國內國外同時做,然后深度融入海外,不能把自己和海外隔絕起來。一個國家把產業從頭到尾都做全了,反倒是自己和世界脫鉤了——別的國家可能會說你都做全了,你不就是脫鉤了嗎?
我們生活在中國,往往不能理解其他國家的人對中國制造能力的恐懼。中國太大了,中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占全世界的30%,美國、德國、日本加起來才跟我們一樣多。我們生產什么,什么東西就便宜下來,別的國家就別干了。別人是一種恐懼心理,我們得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他們所謂的“去風險”,也就是說別讓中國人全干了,全干了他們干啥?
我們自己缺乏這種意識。有一個很可笑的故事,一家國內車廠,汽車做得很好,想要打入德國市場,于是找了一家咨詢公司,想找一個德國副總理級的政客到自己展廳,還要把奔馳汽車前總裁蔡澈(Dieter Zetsche)找來,讓他坐在自己車里,說自己車好。這聽起來都是笑話,你去人家那搶地盤,還要讓主要競爭對手說你的車好,人家不瘋了嗎?
所以,我們根本沒有這個概念,沒有意識到我們對世界產生的沖擊。我們還是一種小兄弟的心態:你看,我成長起來了,你來表揚我一下吧;問題是,你小的時候,不對他構成競爭的時候,他可能會說你做得很好,但當你已經對他構成競爭威脅,他怎么可能為你做宣傳?我們的心態要改變。
觀察者網:所以像博世在德國造廠,他們的心態是要讓自己的產業、自己的制造有一種安全感,跟我們講的底線思維是不是有一點相似。
姚洋:對,超級全球化結束了,各國都在擔心脫鉤斷鏈的問題,覺得要有自己的東西。
但總體而言,世界并沒有走向脫鉤斷鏈,事實上,在很多地方連接得更緊密,唯一的例外就是美國。美國要跟全世界脫鉤,如果特朗普上臺,他極有可能退出北約,重建一個縮小版的北約,但我們不能把美國的胡作非為當作整個世界的趨勢。
觀察者網:接下來想跟您聊一下人口的高質量發展,這就不得不提到中國目前“少子化老齡化”的趨勢。2022年末,中國人口出現了60多年來的首次負增長,與此同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總人口的19.8%。國家衛健委預計,到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您怎么看待我們國家“未富先老”的狀況?
姚洋:去年下半年看到互聯網上流傳的一個預測是,2023年中國出生人口不到800萬,死亡人口1100多萬;但最近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數據有所修正和提升,去年出生人口902萬,死亡人口1110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8‰。這個人口減少速度可能還會增加,但我覺得不必夸大老齡化的影響。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缺少勞動力,而是失業問題。
首先,AI、自動化對勞動力的替代速度非常快,例如上文提到的建筑設計領域,那位校友推廣自己的產品時發現很難,因為一旦推廣,就會代替很多勞動力,很多人失業,大家自然就會抵觸。
其次,教育水平和質量的提高,也會替代很多勞動力。
最后,延長退休年齡可以幫助解決勞動力問題。比如,女性50歲就退休是不合適的,50歲的女性還很年輕,在一線城市,女性的預期壽命大概是90歲,也就是說廣場舞要跳40年,這是個笑話。所以,應該將女性退休年齡緩慢延長到60歲,男性也是如此,大家齊步走。現在重體力活兒很少,把女性退休年齡延長10歲,男性延長5歲,勞動力可能還是過剩。
所以勞動力供給方面不用擔心,我們需要擔心的反而是社會保障和醫療。中國人惜命,一說到養生就是吃藥,沒事就往醫院跑。有一次,我到北京海淀醫院取藥,前面排著一位老太太,拿著很大的袋子裝藥,這里面有很多藥品可能就是浪費。
醫療費用急劇上漲,醫療負擔加重恐怕是今后的大問題。所以,我們要推廣健康老齡化。現在很多人的健康壽命和生物壽命是不同步的,健康壽命很短,但生物壽命很長,一個人大概有十幾年的時間是病殃殃的,而其實最好的情況應該是健康壽命和生物壽命同步。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房佶宜 
-
隱瞞沖撞拿不出錄像,島內都看不下去了
2024-02-21 21:25 兩岸關系 -
國臺辦:臺灣方面須給遇難者家屬和兩岸同胞一個明確交代
2024-02-21 21:02 兩岸關系 -
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
2024-02-21 19:29 -
石泰峰在京會見班禪額爾德尼·確吉杰布
2024-02-21 18:38 -
民營經濟促進法起草工作已啟動
2024-02-21 17:11 中國經濟 -
10家央企簽訂倡議書:將主動向社會開放人工智能應用場景
2024-02-21 16:34 國企備忘錄 -
稻油輪作項目評標專家收50萬元好處費,官方回應
2024-02-21 15:21 廉政風暴 -
最高檢談“獐子島案”:全面懲處涉上市公司違法犯罪
2024-02-21 15:15 大公司 -
今日辟謠(2024年2月21日)
2024-02-21 14:46 -
貴陽警方:兩人上墳祭拜引發山火,分別被刑拘和行政處罰
2024-02-21 14:39 -
51人被追責,齊齊哈爾體育館坍塌事故調查報告公布
2024-02-21 13:53 安全生產 -
“好多人看不清楚,以為中國經濟不行了,其實是……”
2024-02-21 13:42 經濟學家建言2024中國經濟 -
“一個國家把產業從頭到尾都做全了,反倒和世界脫鉤了”
2024-02-21 13:42 經濟學家建言2024中國經濟 -
“我們不能理解他國對中國制造能力的恐懼,給你講個笑話……”
2024-02-21 13:42 經濟學家建言2024中國經濟 -
姚洋:“未富先老”不是壞事,“未富”對沖“先老”
2024-02-21 13:42 經濟學家建言2024中國經濟 -
姚洋:我呼吁取消中考
2024-02-21 13:42 經濟學家建言2024中國經濟 -
江蘇一醫院門診大廳頂棚大面積垮塌,無傷亡
2024-02-21 13:32 安全生產 -
油罐車等6車連撞,32噸汽油泄漏!消防緊急救援
2024-02-21 13:12 -
貴州普安山火兩名撲救人員不幸犧牲
2024-02-21 12:45
相關推薦 -
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