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泉:“對華恩情論”是對中烏關系的片面曲解,當休矣!
最后更新: 2023-02-23 10:25:58【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原泉】
從2022年初至今,國際關系格局中最大的“黑天鵝”事件,莫過于2022年2月底俄羅斯與烏克蘭——這兩個主要民族為東斯拉夫-羅斯斯拉夫人的國家爆發大規模武裝沖突。
外界普遍認為,俄烏沖突是蘇聯解體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秩序所遭遇的最大挑戰。而俄烏過去一年在戰場上打得有來有往,勝負難解,任何一方都沒有對另一方形成壓倒性的態勢,讓戰爭在新的一年、乃至未來更長時間內的走向蒙上一層迷霧,也使其對后冷戰時代國際關系格局的影響充滿不確定性。
顯而易見,俄烏沖突讓“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呈現“百年未有”的復雜和兇險,而中國如何在這紛繁復雜、充滿未知變數的環境下處理中俄、中烏、中美等關系,乃至如何自洽,自然成為我們在今后較長時間內需要應對的棘手問題。
中國對俄烏沖突的立場是穩定和一貫的:2022年2月24日,時任國務委員兼外長的王毅在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通話時表示,中方“一貫尊重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同時我們也看到,烏克蘭問題有其復雜和特殊的歷史經緯,理解俄方在安全問題上的合理關切。中方主張應徹底摒棄冷戰思維,通過對話談判,最終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機制”。用簡短的話語,較為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方在俄烏沖突當中所持的立場。此后,中方先后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了這一立場,堅持至今。
對于中國為何在俄烏沖突中采取這一立場,廣大國人都頗為關注。但自從沖突爆發以來,有一種類似“烏克蘭恩情論”“中國應當報恩”的聲音,一直在華人互聯網、輿論界有一定市場,特別是被部分懷揣著各種目的網民所利用,煽動國內輿論的對立撕裂,比如包括但不限于樸素同情烏克蘭人民的遭遇,由于歷史恩怨看不慣當下中俄戰略伙伴關系,由于俄烏沖突影響自身工作生活,單純對俄羅斯或普京不滿,以及一些網絡“1450”等等。
其中,最典型的“包裝”便是借蘇聯解體后中烏之間的軍事技術合作,反復刺激著國內輿論對于該采取何種立場的爭論,這其中便夾雜著上述提到的“恩情論”聲音。
首先應當承認的是,從蘇聯解體至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以前,中國和烏克蘭開展了長期的軍事技術合作。據統計,截至2015年,烏克蘭向中國轉讓出口了30個大類的軍事技術,涵蓋了船艦動力系統、大型運輸機設計、超音速高級教練機、坦克發動機和空對空導彈等關鍵領域,其中包括眾多軍迷耳熟能詳的武器裝備,如“遼寧號”航母,“雪龍號”破冰船,殲15艦載機等,都是依托烏方提供的技術發展起來的。這無疑極大地促進了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中國國防軍事工業的進步。
但在筆者看來,部分網民如借題發揮,將這些軍事技術合作解釋為烏克蘭對中國的所謂“恩情”,從而腦補為中國在俄烏沖突中所持立場的出發點之一,這不僅膚淺地解讀了中方立場,有意無意引導大眾對中方立場產生誤解,也不符合歷史和當下的現實。
“瓦良格號”通過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
2018年4月18日,航行中的遼寧艦。
第一,中烏之間的軍事技術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之上的,不存在一方對另一方的“施舍”問題。
據西方學者估計,烏克蘭作為蘇聯軍工產業最重要的富集地之一,至蘇聯解體時,大約繼承了蘇聯軍事工業30%的份額;蘇聯軍事工業的精華——戰略導彈、大型水面艦艇、大型航空器制造業都以烏克蘭為基地。但解體后,也由于蘇聯時期各加盟共和國工業聯系的切斷,以及與烏克蘭本身實力和國際地位的不相匹配,烏克蘭軍事工業失去了配套的上下游產業和需求。同時,蘇聯時期的技術和資金支持不復存在,而規模龐大的軍工遺產涉及范圍廣大,人員眾多,本身又為轉型轉產增加了巨大負擔。
在多種消極因素的疊加影響下,烏克蘭軍事工業陷入了崩潰邊緣,大量軍工領域專家和工程師在朝不保夕的赤貧狀態下苦苦掙扎。
此時恰逢中國對軍事工業升級的需求十分旺盛,中烏合作把烏克蘭軍事工業從瀕臨崩潰的邊緣拉回來了一些,使其在蘇聯解體后的亂世下繼續維系了20多年。雙方的軍事工業合作本質上是一場各取所需的交易,基本不存在一方對另一方的單方面援助現象,更無謂“特別的恩情”了。
第二,中烏軍事技術合作更多展現出“自發性”、“民間性”和“非正規性”,烏克蘭在國家這一層面,在其中扮演的積極角色十分有限,甚至有可能消極性大于積極性。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無論在2014年顏色革命之前還是之后,蘇聯解體后的歷屆烏克蘭政府的政策方向都是倒向西方以融入“文明社會”。在此背景下,除了因產業和需求配套的原因同俄羅斯保留大規模軍事技術合作之外(至2014年顏色革命以前,烏克蘭最大的軍事技術合作伙伴始終是俄羅斯),那個時期的烏克蘭官方層面對與美國及其盟友表現出了更加濃厚的興趣。而軍工企業和軍工人才也是對資金實力更加雄厚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趨之若鶩,彼時烏克蘭軍工人才主要流向美國、德國、以色列、韓國、新加坡等國。
相對而言,中國由于當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且與烏克蘭當局所努力的方向相左,因此烏克蘭當局對同中國開展軍事技術合作本身就持相對(于西方國家而言的)輕視的立場,中方所能開出的合作條件也較為有限。
而中烏兩國軍事技術合作之所以能進行下去,并為雙方帶來巨大收益,更多的是基于時任中國國家領導人的高瞻遠矚,以及中國各路政府、民間人士出于對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懈堅持:須知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不僅僅對原蘇東歐國家的政治經濟產生災難性影響,也大大壓縮了中國的國際活動空間,對我們的國際環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盡管如此,時任國家領導人在自身面臨極大困難的條件下,仍堅持長遠眼光,創造條件與烏克蘭軍工企業和專家技術人員個人進行“搶救性合作”。比如在人才引進方面,中國留蘇學生的優秀代表、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同志就主持推進了針對包括烏克蘭在內的獨聯體各國人才引進的“雙引計劃”,從國家層面抓住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
此外,各路政府和民間人士,從國家、民族及自身的長遠發展考慮,面對包括烏克蘭在內的獨聯體國家陷入混亂失序的時期,“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通過官方和民間、正規和非正規的渠道,以各種方式與烏克蘭軍工企業和專家學者建立聯系,而其中相當大部分的合作關系是“非正規”的、甚至是“不合規”的。
正是官方和民間、正規和非正規并舉的多渠道、多層次、多手段方式建立起了合作關系,才使得中國與烏克蘭的軍事合作在起點雖不如西方國家,但最終在投入相對較少的情況下取得了豐碩成果。可見,與其說感謝烏方的“恩情”,不如感謝時任國家領導人的眼光和各界人士的負重前行;至于對烏克蘭當局的感激,就更無從談起了。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朱敏潔 
-
“若無俄安全保證,拜登不敢訪烏”
2023-02-23 10:01 俄羅斯之聲 -
第十輪對俄制裁,未達成一致
2023-02-23 09:59 烏克蘭之殤 -
“東道主印度不想在G20文件中使用‘俄烏戰爭’”
2023-02-23 09:13 G20 -
瑞典首相:3月恢復瑞芬兩國和土耳其的“入約”談判
2023-02-23 08:38 -
俄副外長:已做好準備通過政治和外交途徑,實現特別軍事行動目標
2023-02-23 07:59 烏克蘭之殤 -
中日舉行第十七次安全對話
2023-02-23 07:45 中日關系 -
秦剛:中方支持東盟堅持戰略自主、開放包容
2023-02-23 07:29 中國外交 -
秦剛:鼓勵優秀中資企業參與印尼重大基建項目
2023-02-23 07:29 中國外交 -
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見王毅
2023-02-23 07:06 中國外交 -
G7就差日本沒去基輔“打卡”,岸田著急了
2023-02-22 22:29 日本 -
事關上合與金磚,白俄羅斯外長表態
2023-02-22 22:27 上合組織 -
美媒稱韓國部隊鍋是“美軍剩菜”,評論區精彩了
2023-02-22 22:12 -
中印舉行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機制第26次會議
2023-02-22 21:52 龍象之間 -
王毅會見俄外長拉夫羅夫:中俄始終保持戰略定力
2023-02-22 21:31 中俄關系 -
塔利班為防“西方陰謀”,禁止女性避孕?阿塔:假新聞
2023-02-22 21:11 -
涉“監聽門”,丹麥前防長被控泄露國家機密
2023-02-22 21:08 -
商務部:高度關切日方半導體管制動向
2023-02-22 20:58 -
“西方品牌離開了俄羅斯,但沒完全離開”
2023-02-22 20:55 俄羅斯之聲 -
赫什:美歐多方知道“北溪”被炸實情,包括參建管道公司的老板
2023-02-22 20:39 歐洲亂局 -
當著意大利總理面,澤連斯基回擊貝盧斯科尼
2023-02-22 20:05 烏克蘭之殤
相關推薦 -
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評論 59促消費為什么沒有起色?這與搞創新不矛盾 評論 166中國首次實現!“領先馬斯克的星鏈” 評論 28615死!新年首日,“恐襲”疑云籠罩美國 評論 173這一領域,普京指示要確保同中國合作 評論 124最新聞 Hot
-
時隔40年,美國遺留的毒垃圾終于處理了
-
沙特處決6名伊朗人,伊方:不可接受!
-
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
馬斯克:拜登,100%叛國
-
“美歐經濟學家們集體搖頭”
-
“流入中國的主權基金激增21%”
-
中國首次實現!“領先馬斯克的星鏈”
-
“我倆聊吧,氣瘋他們”
-
以防長放話:如果哈馬斯不放人,加沙將遭到久違的猛烈打擊
-
《經濟學人》“勉強”承認:中國量子發展模式“也許”更好
-
15死!新年首日,“恐襲”疑云籠罩美國
-
“美國農民買中國貨,原因很簡單”
-
美國首席大法官:那誰試圖恐嚇法官
-
“波蘭外長,你被CIA收買了?”
-
他宣布辭職,炮轟內塔尼亞胡政府
-
更多細節:美國公民、退伍老兵、案發時揮舞ISIS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