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健民臺灣社會科學研究會會長,《新二二八史像》
《KANO》完全抽離了1931年臺灣社會的真實脈絡,抹去了臺灣“嘉農”的意義,在時代和社會的真空中敘事。“嘉農”真正的靈魂人物投手吳明捷,其后在日本成名、定居,但堅用本名,終生拒入日籍。其人生本身就訴說了真正的“嘉農”精神,與《KANO》是完全不同的精神層次。
總體來看,“主張”表達了日本市民對和平的愿望,對其勇敢和熱情應表達敬意,然而,它的十條主張也隱含了對日本社會現實妥協的痕跡,雖然這可視為發起人為了征得更多“市民”加入聯署的政治考量,或者各種主張的折衷。“主張”的主軸把釣島問題集中在日本的“歷史問題”上,并寄望各國通過協議、對話、共同開發,基本上贊同了馬英九的“東海和平倡議”。然而,“主張”卻避開了釣島問題背后日美安保霸權的本質──真正的嚴峻的現實問題。
Copyright ? 2014-2024 觀察者 All rights reserved。滬ICP備10213822號-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220170001 網登網視備(滬)02020000041-1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4)000000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滬)字第03952號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210968 違法及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1-62376571 滬公網安備 31010502000027號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上海市互聯網違法與不良信息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