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裂與僭主政治
關鍵字: 曹操三國東漢僭主政治分裂張曉波編者按:關于東漢末年軍閥以及曹魏政權合法性問題,本站已經連續發布張曉波《漢末的軍閥與國家》以及葉攀《論曹操及“禪讓”》,本文為張曉波對葉攀的回應。
我對曹操的看法,他當然是漢末的雄主。但曹操是不是軍閥或者僭主,這并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
“主公”,這是曹操部下對他的看法,而不是“君主”。這表明,部曲與曹操之間,是人身依附關系,這個“曹魏”軍政集團,是效忠于曹操個人的,而不是漢獻帝。在曹操平定冀州收附荊州之后,曹操集團在北方,它與名義上的東漢王朝重疊了。漢獻帝威柄旁落,生死亦由曹操。公元214年,伏皇后與父付完謀誅曹操,事泄,曹操令歆勒入宮收后:
后(伏皇后)閉戶匿壁中。歆壞戶發壁,牽后出。帝時與御史大夫郗慮坐,后被發徒跣過,執帝手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時也。”帝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后殺之,完及宗族死者數百人。(《三國志·武帝紀》)
很難說伏皇后謀誅曹操,漢獻帝是否為知情。這一事件,發生在赤壁之后六年,三國鼎立的局勢,已經形成。在中國腹地的北方,皇權被權臣覆蓋,曹操已成僭主。但曹操仍不是“皇帝”,漢獻帝生死不由己,卻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在這里,古典政治就產生了一個理論上的困境,如何解決類似曹操這樣的僭主與君主的關系,東漢末葉最后十余年的政治狀態到底應該怎么去理解?在我看來,這并不是能通過簡單的“經濟決定政治論”就能解決的。
整個東漢的政治形式,豪強地主當然是這個王朝支柱。東漢王朝的政治權力,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處在的不斷被豪強分割的狀態,甚至于舉孝廉的官僚選拔形式,最后也淪為了豪強地主進身之階的政治程序。所以,當東漢崩潰的時候,王朝以軍閥割據的方式解體,吻合整個東漢的發展脈絡。但這并不是說,戰亂中興起的軍閥就可以“合法”地取代原先王權。如果它是“合法”的話,袁術“三公四世”,又系嫡出,稱帝這種冒進舉動,也就不會導致人人得而誅之了。同樣,曹操即便統一了“北方”,它仍然是不合法的。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上曹操書,俯首陳臣,勸曹操稱帝,曹謂,“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
在“篡亂”這種大是大非上,曹操是相當清楚的,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政治權勢問題,也不是簡單的“經濟決定政治論”。
曹操統一中原,怎么完成王朝交替?從實力與形勢上來說,是勢所必然,但不是理所必至。完不成王朝交替,對于曹魏集團來說,它的統治就沒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僭主在中國歷史傳統中,是無法立足的,它遲早要被新起的力量清君側。所以曹魏集團必然要王朝更替,而手段又只有禪讓與征誅兩種手段。正如葉攀所言,趙翼對于王朝更替的說法,是歸納,而不是規范。不過,歷史本身根本不存在王朝更替的規范。禪讓與征誅這兩種形式,也確實涵蓋了王朝時代所有的朝代更替模式,所以它是有說服力的。對于曹魏來說,也只有二選一。而在這個二選一之中,毫無疑問是“禪讓”。征誅者,吊民伐罪,這顯然與曹魏“挾天子令諸侯”起勢的歷史實情不符。
“禪讓”,對曹魏來說,是掩人耳目的不得已。這個舉措,開創了中古歷史一個相當壞的惡例,它打破了政治的連續性。這種政治連續性的割裂,導致的結果,起碼有兩個層面。
第一,后續王朝不斷地顛覆前朝,政治動蕩速度急劇加快。新的僭主與權臣,以曹魏的辦法來對付舊君主,篡亂頻仍,就是政治軌道之內的事情了。對比之下,東漢中后葉的皇權,是在宦官與外戚之間不斷轉移,它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圍繞皇權本身的斗爭,其結果終究不至于引發大規模的內戰;而曹魏之后的格局,就顯然不同了,皇權與臣權不斷爭斗,“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不等于說天下太平,只不過暫時制衡罷了,最終的解決辦法,基本不落內戰一途。
第二,國家分裂的態勢加劇了。既然唯一合法性的來源不再有效,分裂也就合法了。不同的軍政集團無法獲得妥協之時,只能通過戰爭解決問題。
上述兩種格局,是漢末至于隋興四百年的基本態勢。
反過來說,在這一時間段內,尋求政治上的統一,尋求維護王權,始終是各種分裂力量的共識。南北朝之所以長期割據,與外族內侵有一定關系。但這也不能排除南朝,尤其是東晉與宋的統一愿望。而對于北朝來說,包括前秦、北魏,乃至后來是隋,重新完成統一一直是政治的核心。在分裂與篡亂之中,反而可以看出一種更為清晰的政治動力,這是各方面都在尋求的,追求政治的連續性與國家的完整。
分裂與僭主,不是常態,是變態。也就是說,即便承認豪強地主、門閥世族是一股內在的割據力量,它可能潛在地成為中央政權的對抗性力量,但這決不能認為,他們必然支持軍閥割據。相反,軍閥最終是損害他們利益的。在漢末這樣的亂世,如審配支持袁紹、荀彧支持曹操、糜竺支持劉備的前提條件,是王綱解鈕。東漢王朝崩潰,他們支持新興的政治力量,為眼前的經濟與政治利益尋求保護。但更長遠來說,他們并不是在支持軍閥割據,而是尋求政治上的整合。只有他們支持的軍政集團完成統一,完成國家整合,他們才不至于生活在動蕩之中。這是曹操能夠在十余年間統一北方的背后推動力。
分裂、軍閥、僭主與政治整合,這些的關鍵性的難題,都是東漢崩潰帶來的,但怎么收場,卻十分困難。曹操是漢末雄才大略的人物,同期的軍閥與曹操相比,如燕雀比之于鴻鵠,然曹操雖然統一中原,卻不能一攬子解決東漢崩潰之后的國家整合問題,也不能為曹魏替代東漢提供政治上的合法性。
在此,我認為曹魏的問題在于,如果它在完成統一國家行“禪讓”,或許對曹魏篡奪的詬病,可以減弱。它或許也可以開啟一個延續時間較長的大一統王朝。但曹操在208年敗于赤壁,實際上已無能力統一。而在北方,其僭主的身份又長期受到宮廷政治陰謀的威脅。董承、伏皇后等謀誅曹操系列事件,表明了曹操僭主身份的危險性。及曹操死,曹丕之權勢,非出自軍功,而出自世爵,顯然不敢將自身擺在一個危險的位置上來等待遙不可及的大一統。
最后談談北方兩大集團的人才問題。當時能夠解決北方統一的兩大軍政集團,其一是袁紹,其二是曹操。從單純的軍事實力上來說,袁紹是稍優于曹操的,但不具備決定性優勢。曹操完成了對中原地區的重新統一,他有政治優勢,同樣,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儒術兼備、兵法雜揉。在這里,是否可以將曹操的人才優勢歸結為他控制了潁川呢?最簡單的道理,荀彧、郭嘉這些曹營中的頂尖智囊,在初期是希望入袁紹陣營的,但最終又脫離出去了。亂世,君擇臣,臣亦擇君。類似荊襄士人集團,他們依附于劉表,但當劉表死之后,這個集團在選擇上就分裂了。有隨劉備入川的,有入曹魏陣營的。所以,士子的政治選擇和地域,并沒有絕對的決定關系。我們不能簡單認定,古典王朝時代,就是個封閉的時代,人才沒有辦法流通。
標簽 舊文資料-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唐緒回
-
最新聞 Hot
-
美高官:伊朗“即將”空襲以色列
-
近50年來首次大罷工,“全美一半遠洋運輸陷入停頓”
-
今天,華春瑩連發18組對比圖
-
歐盟想“邊打邊談”?
-
“超40家外航正在使用”,美官方發警告
-
“誰殺死特朗普我就給誰15萬美元”,他拒不認罪
-
斥資80億元打造上海薈聚,宜家母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毋庸置疑
-
以色列空襲大馬士革,敘利亞國家電視臺女主播喪生
-
“聯大應建議對于以色列動武”
-
“面對中國,歐洲不能學美國”
-
他離任前一天仍在挑事:土耳其不應參與中巴倡議
-
以軍發動“有限”地面入侵,黎軍撤離邊境
-
以軍開會照曝光:他的頭像被打“ ?”
-
石破茂實現“亞洲版北約”第一步?中方回應
-
特朗普的“黑暗演講”:他們將強奸、搶劫、盜竊、掠奪和殺害美國人
-
“只因對華合作,我遭網暴四年被列‘死亡名單’,一下回到中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