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永樂:國際群眾路線和第三世界“上山下鄉”
關鍵字: 群眾路線上山下鄉國際關系奧巴馬黨群關系國際群眾路線【本文為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青年學會舉辦的,“全球治理格局的變化與中國道路的未來”研討會發言稿,感謝主辦方和作者賜稿。】
我們第二場的討論比較側重于國際關系中比較硬的政治經濟方面,而第三場比較側重于內政,我還是想談一下世界觀問題。在一個全球化時代,內部整合和外部整合確實變得不可分離,兩個方面都是緊密相連的。
那么我從哪講起呢,就先從7月份奧巴馬去肯尼亞這個事情開始講起。奧巴馬回了一趟自己父親的國家,當時就批評肯尼亞政府對同性戀限制太大,弄得肯尼亞總統還不太高興。實際上,美國最高法院宣判各州不能禁止同性戀婚姻,只不過是頭幾個星期的事情。也就是說,這個事情其實在美國國內都沒有達成民主共識,他就拿出來作為一個普遍人權在世界上來講,批評這個,批評那個。許多國人看到這個現象第一感覺是有點匪夷所思,這玩意在美國內部都沒有達成共識呢,你就到處嚷嚷,靠譜嗎?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你仔細反思一下,這恰恰是美國內部整合與外部整合相互關聯的一個范例。
奧巴馬年輕時回故鄉探望
為什么這是一個很好的范例呢?美國人共享一個話語體系,這個話語體系內部有幾個作為基本要素的元觀念,它們之間有一定張力,但又緊密關聯在一起的。美國人會用這幾個元觀念,把新發生的事情納入到既有的體系里去,跟過去建立起連續性,這樣歷史就變成了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最高法院判決之后,奧巴馬馬上把這個判決納入到既有的解釋體系中去,他出來在國際上講,既是講給其他國家的人聽的,也是講給國內的人聽的。在國際上講既可以凸顯美國的領導權,也可以放大自己一方的聲音,有利于國內斗爭。這樣,國內整合和國際整合實際上就緊密關聯在一起了。
最后整合達到一個什么效果呢?我們雖然看到,在治理層面美國國內有大量的問題,一些社會矛盾很尖銳,比如說黑人受歧視的問題、槍支泛濫的問題,這些在既有體系下基本上是無解的問題。但是你發現他們的社會價值觀非常堅固。這個價值觀體系有一整套的話語支撐著,它的基礎就是一些元觀念,這些元觀念相互配合、相互支撐,不停地解釋新的現象、新的實踐,將美國人的身份認同不斷再生產出來。
中國長期以來是將自己當世界中心的。19世紀中晚期以來,這種自信逐漸失落。但在二十世紀,我們有一段時間形成過內外整合的強有力的互動。共和國前三十年曾經有這么一套價值觀念。這套價值觀念本身是以“勞動”作為核心的,從“勞動”出發就可以理解“人民”的概念,“解放”的概念,“社會主義國家”的概念,還能指向“世界人民大團結”的前景。因此,可以說有一個有機的價值系統,里面有強有力的元觀念。這套觀念對內整合各階級各民族,尤其是剛才大家討論的民族整合問題,有“勞動人民”的觀念為基礎,民族之間的對抗性被消弭于無形。這套話語在國際上有一定的輻射力,這個輻射力不僅是說針對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特別強調反帝反殖,在第三世界影響是非常大的。
如果說那時候存在什么問題的話,也許可以說,那時候我們的國力支撐這樣一種內外互動的整合模式是比較吃力的。所以在70年代末以來,我們轉向利用現有的西方的資本主義體系來發展自身。所以我們會花大量時間去熟悉它的規則,利用它的規則。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經過這個改革,經濟基礎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原先以“勞動”為核心的這樣一整套的價值觀念體系,已經和經濟基礎沒法形成一個非常強的相互解釋關系。這個問題就變得比較嚴重。
長期以來,做事的人也并不試圖去發明一套新的解釋,第一怕限制以后的改革,第二,因為“韜光養晦”嘛。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你不解釋自己的實踐,就有別人來解釋,改革開放之后,西方的解釋就進來了,他們就是用自己的一整套的元觀念來理解和解釋中國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們會發現西方漢學在中國發生了強大的影響,從中國的三皇五帝一直到中國革命它都要解釋。我們自己不去解釋,最后中國的聽眾就會覺得人家解釋得很有道理。
如果說有一個關鍵詞能把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串起來的話,我想可能這個概念也許是“發展”,但是“發展”概念本身也是高度模糊的,在改善物質生活上大家有共識,但“發展”的目的是什么,“發展”的手段是什么,現在還有很多爭論。中國“摸著石頭”走過來,在描述的意義上,可以說有不少成就,生產力大大發展,國家駕馭資本的能力還是保持下來并不斷發展。但說起未來,要形成比較好的內外整合,我們需要更為明確的“發展”觀念。因為經濟基礎的變動,因為改革的方向的爭論,話語體系的重構就會碰到一些障礙,根本的問題就是它到底要和一個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形成相互支撐關系。
但是,經過三十年的發展,中國的硬實力已經有相當的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重構話語體系的難度。中國革命給我們留下了“獨立自主”、“實事求是”和“群眾路線”的遺產,對我們建構一種新的政治架構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獨立自主”,我們沒有被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體系完全同化,我們始終保留了對這個體系的批判力,這使得我們有可能面對自己的實踐,創制新的理論。而“實事求是”,就是既克服教條主義,也克服經驗主義,在沒有現成理論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做起來,然后再去創制新的理論。對我們這些做社會科學研究的人來說,中國已經產生了非常豐富的實踐,我們可以嘗試做一些理論化的工作,做得到底行不行,最后交給實踐檢驗。
那么現在我想比較重要的重點特別講的是第三個,群眾路線。我們過去主要談“群眾路線”在國內的實踐,主要強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的群眾的關系,但在全球化時代,也許它也可以產生一個國際的維度。我們很多央企出去投資,以很低廉的價格給人修基礎設施,完全是大好事啊,冷不丁就會碰到外國群眾的社會運動,運動一起來,經常就把好事給攪黃了。 即便是被動地應對地這個問題,做國外的群眾工作,也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我還想把國際群眾路線和歷史上的上山下鄉運動聯系一起。歷史上的上山下鄉運動有正面經驗,也有反面教訓,比較正的一面是造就了有豐富基層經驗、對中國國情非常了解的高級領導人。在全球化時代,我們要解決國外群眾工作的問題,也要造就有豐富全球經驗的政治人才。去歐美學習不需要國家組織,人人趨之若鶩,但去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就需要國家做一些協調和組織工作,所以就可以有全球化時代的“上山下鄉”,得有一批人,去廣大亞非拉地區留學、任教、做志愿者,等等等。
這有幾個好處:第一是人撒出去了,我們就能獲得對于這些國家更準確的信息;第二個是民間外交問題,就是群眾路線首先是要能發現群眾,你要知道群眾在一個什么樣的方位,所以只有人進去之后才能夠發現群眾,下一步才談得上組織支持我們的群眾。第三個,我想還是一個干部力量,就是一批具有全球經驗尤其是基層經驗的人,未來可以成為干部的儲備。如果打通了上升渠道,還可以解決一些社會流動的問題。
那么這個上山下鄉它會以什么樣的方式展開呢?我們有國內的一些經驗。國際上其實也有一些經驗可以借鑒。美國有沒有上山下鄉?當然有。比如說美國的和平隊,它的構成成分就是美國的精英子弟,他經過幾個月的培訓,派到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進行做志愿者。看起來好像是白白往外送人才,但美國自己的收獲是很大的。然后我們再看國內已經有的投入。大學首先要教很多小語種,讓人做好語言上的準備,我知道北外最近擴展了小語種的項目,這個是非常必要的;也有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比如說孔子學院的建構,在海外多少搭建了一個機構網絡了。但是,要說比較完善的把人撒出去,形成內與外、國家與民間互動的關系網絡的計劃,我們還是可以有不少新的想象。
中國現在還談不上有一套具有強大全球感召力的觀念體系。塑造這個體系,需要一撥既有中國經驗又有全球經驗的人去參與建設。中國已經有了基本的硬實力,如果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嘗試在國內外展開“群眾路線”,參考國內國際正反兩面方的經驗教訓,我們是可以打開一些新局面的。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李楚悅
-
外媒緊盯:中方又要出手? 評論 18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評論 97促消費為什么沒有起色?這與搞創新不矛盾 評論 175中國首次實現!“領先馬斯克的星鏈” 評論 29215死!新年首日,“恐襲”疑云籠罩美國 評論 174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