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若麟:從《查理周刊》事件再談伏爾泰“名言”
關鍵字: 查理周刊巴黎雜志社恐襲伏爾泰言論自由法國錫內事件圍繞著《查理周刊》事件,國內媒體諸多評論,充分顯示了某種程度的“自由”,某些甚至在法國也忌諱的話語,在中國暢通無阻。這種詭異的狀態大概也就只會在今天全球化的時代出現……
但一些被證明是無知所引發的評論,應該隨著我們對事件的進一步了解而自動地煙消云散。比如說《查理周刊》“諷刺的對象是全方位的,從穆罕默德、耶穌、圣母,到教皇、總統[1]”,以此來證明《查理周刊》蔑視“一切”權威,而非專門與穆斯林過不去。這不是事實。《查理周刊》在伊斯蘭世界遭到抵制的原因除了穆罕默德的畫像之外,其雙重標準也是一個重要甚至是關鍵性因素。這一點,喬姆斯基也看到了。他在《巴黎襲擊事件表明西方激憤情緒的虛偽》一文中這樣認為,當“勇氣可嘉(這是以諷刺而非贊揚——引者注)的《查理周刊》開除了漫畫家Siné(錫內,或譯西內),因為他的一個評論被視為具有反猶太主義內涵的時候[2]”,言論自由就被分為“我們的”與“他們的”了。我們的是正確的,而他們的則是不正確的。
圍繞著《查理周刊》事件,國內媒體諸多評論,充分顯示了某種程度的“自由”,某些甚至在法國也忌諱的話語,在中國暢通無阻
應該承認,知道《查理周刊》錫內事件的國人很少。在短時間內對時事進行評論是難免出現這樣的問題的。或者,認為錫內事件并不能證明《查理周刊》執行“雙重標準”,那也可以,只是不要在不知道這一事件時就認定《查理周刊》是對所有權威一視同仁的。這不是事實。
但我發現在一些學者的評論中,居然再度引用伏爾泰的所謂“名言”即“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3]”,那就錯得離譜了。因為我早在2011年就撰文證明,將這句話套給伏爾泰是一個誤傳。今天在法國已經很少有人認為這是伏爾泰的原話了。我的文章也已經被選入《坐在人生的邊上:2011筆會文萃》一書中。作為普通讀者,不知是正常的。但作為學者,就不應該了。
可能在一些人眼里,這是一個小問題。但對我來說,卻是一個關鍵問題。你可以贊同或反對任何事務,但你不能否認一個事實。令人遺憾的是,在今天的世界,“事實”與“真相”已經日益“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立場”、“態度”。當時我發表文章時,就有人來反駁我,說“誰說的不重要,就是叫花子說的,我們也支持”。真的嗎?假如一個叫花子告訴你,絕對的言論自由是不存在的,言論自由一受現行法律的限制、二受社會倫理道德的約束、三被無形的“政治正確主義”禁錮,你相信嗎?
名人效應是不可否認的。將這句“名言”與伏爾泰切割開來,是必須的。所以,我重新翻出我的舊文,供迄今為止不知伏爾泰從來沒有說過這句遐爾聞名的“名言”的學者們參考。
一句伏爾泰從未說過的“名言”
2011年05月02日
“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據說是伏爾泰的“名言”。這句話流傳如此之廣,甚至在伏爾泰的祖國法國也被奉為“至理名言”!正是在這句“名言”的掩飾下,法國近年來一些離經叛道的話、一些驚世駭俗的話、特別是一些排外、仇外、具有種族主義色彩的話,都得以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在電視、電臺、講座、沙龍、報刊上風行無阻。似乎在“誓死捍衛說話權利”的旗號下,一切都可以被允許!言論享有“絕對自由”的權利。然而這只是一種“幻覺”而已。絕對自由的言論是不存在的,也不應該存在,正如伏爾泰的這句“名言”亦僅僅是一個誤傳而已!伏爾泰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甚至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思想。
最早提出這句“名言”的,是英國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麗斯·霍爾。她在出版于1906年的一本題為《伏爾泰之友》的書中引用了這句話。后來又在另一本書《書信中的伏爾泰》中再次引用。但后來當這句話引起爭議時,霍爾明確表示,她“綜述”了伏爾泰的思想。她的依據是“愛爾維修事件”。伏爾泰并不喜歡克洛德·阿德里安·愛爾維修所寫的《論精神》一書,稱之為“一堆毫無條理的思想”;但當這位百科全書派哲學家的書出版后倍受教會和當局攻擊之時,伏爾泰又為之辯護。于是霍爾在評論這件事時寫道:“‘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從此便成了伏爾泰的一貫態度。”,她“錯誤”地將這句她自己的評語加上了“引號”,結果使后人以為這是轉引自伏爾泰本人的話。于是很多人便引用此話,結果導致這句話越傳越廣。然而很多伏爾泰學者曾經表示懷疑,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在伏爾泰的著作里讀到過這句話,因此從這句話問世后,就一直存在著質疑。
伊夫林·比阿特麗斯·霍爾自己后來在1939年5月9日的一封信中承認,是她“誤”將這句話放在引號內而導致讀者誤解的。她在這封信中寫道:“您在我的著作《書信中的伏爾泰》中讀到的這句話,‘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是我本人的話,我不應將它用引號引起來。我無意中犯下的錯誤誤導了您,使您以為這是伏爾泰的一句話。請接受我的道歉。”霍爾的這封信后來被收入1943年出版的一本書中。因此,伏爾泰沒有說過這句話,幾乎是清楚無疑的。
但在1963年出版的一本題為《法蘭西名言錄》的書中再次提及這句話。書的作者是生活在美國的猶太翻譯家諾爾貝爾·古特曼。古特曼在書中做出了另一種解釋,稱這句話是伏爾泰在寫給一位名叫勒·利奇的教士的信中出現的。原話據古特曼的“翻譯”如下:“教士先生,我討厭您所寫的文字,但我不惜獻出生命,也要使您能夠繼續寫文章。”這本書問世后,再次使人們認為,伏爾泰確實說過這句話。然而懷疑派根據古特曼的解釋進行了尋找和研究,發現這封信確實在歷史上實有其事,被收入在伏爾泰全集中。但在伏爾泰的原信中卻并沒有“教士先生,我討厭您所寫的文字,但我不惜獻出生命,也要使您能夠繼續寫文章。”這樣一句話,甚至連這樣的意思也沒有。古特曼從來沒有就他的這本“翻譯著作”做出進一步的解釋。直到1994年,曾通讀過伏爾泰全部文字作品的日內瓦伏爾泰博物館館長夏爾·維爾茲,在一次電視采訪中重提這件事,他證明伏爾泰確實從來沒有在任何作品中說過、寫過這句“名言”。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李楚悅
-
“非洲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國提供重要投資” 評論 35上萬個政治團體砸錢,2024美國大選已花費147億美元 評論 134觀學院直播廳:美國大選前夜透視 評論 49“不借美國”,中科院專家點出原因 評論 317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