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渝川:美國跟你什么仇什么怨?
關鍵字: 美國反對美國反恐法國歐洲中東獨立戰爭印尼韓國誰在反對美國2001年,美國遭遇9·11襲擊,全球主要國家都在高喊“今夜都是美國人”。僅在一年多之后,卻有許多國家爆發出反美情緒,這讓美國學界和公眾感到驚愕。美國做錯了什么嗎?如果僅僅是因為美國偽造了薩達姆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證據,發動伊戰,大概并不足以產生如此強烈的情緒。比起越南戰爭跟其他十多次武裝干涉他國,美國攻打伊拉克起碼要走了一個爭取國際社會支持的程序,而不是立即悍然單邊宣戰。
沒有無緣無故的仇和怨,出現在美國媒體上的很多國家的民調數據反映出的可怖結果,實際上是美國長期以來多種特質在全球范圍內引發的不良反應的集合。這其中不乏作為警察國家的美國,因為承擔起相應的國際責任,“拉仇恨”的因素,也當然包括像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及戰后占領殺害平民、虐待戰俘等事件激發的強烈反彈。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政治學家、美國政治學會前主席彼得·J·卡贊斯坦與美國著名國際關系學者、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羅伯特·O·基歐漢主編的《誰在反對美國》一書告訴讀者,以上兩大因素,其實要位居次席。
作為“國際警察”,美國的不少行動都在為美國拉仇恨。
法國跟美國什么仇什么怨?
美國還是英國的北美殖民地時,所發起的獨立戰爭,獲得了法國的鼎力支援。路易斯安那領地是拿破侖低價售給美國的,自由女神像也是法國人送給美國的。二戰晚期,美國大兵為主力的盟軍解放了巴黎,趕走了納粹德國,法國的大國待遇也因此恢復。對了,美國的民主制度名耀世界,也多虧了法國的托克維爾。
這兩個國家怎么會結下仇怨呢?《誰在反對美國》書中提到,從法國方面講,以憎惡和蔑視為主的反美情緒形成于法國大革命期間,新生的美國政府對陷入歐洲重圍的法國表現出曖昧消極的態度,再后來又幾乎是強盜式的,從法國手里搶走了路易斯安那領地。這些都是陳年往事了,但美國是世俗文化、消費潮流、物質主義的推手,法國人偏偏不擅長這些方面,當然要指責前者引領青年墮落,造就低俗惡心的文化。
法國知識分子幾個世紀來都在論證美國、美式資本主義的弊端,從經濟學到政治學,再到法學,還有文學、哲學等各個領域。在法國人看來,美國的制度優勢其實來源于法國開創的自由傳統、憲法和多元政治系統;但美國人最喜歡討論的是法國大革命期間,革命者如何殘暴的屠戮王室和貴族——這當然會被法國人認為是偽善的表現,談到屠戮,咱不妨說說感恩節的由來……
《誰在反對美國》梳理指出,法國人方方面面的反美,其實包括很多類型,第一類是贊成美國理想,但對美國言行不一致行為給予猛烈批評,認為這是天大的偽善,比如虐囚事件,又如美國在自由貿易和氣候政策上的立場;第二類是反對美國的社會發展模式,美國欠缺普遍醫療保健、良好的公共教育體系以及旨在劫貧濟富的稅收政策;第三類是反對美國社會過度的宗教虔誠和盲目信仰。跟在中國不同,在法國,反美基本上就意味著政治正確,政客的支持率低一些,喊幾句反美口號就可以重獲民意支持。
當然話說回來,法國人反美口號喊得震天響,也不能改變的一個事實是,法國經濟的美國化程度非常高,從法國人引以為傲的奢侈品品牌,到一般的產業企業,都很難避免美國資本的控制。
阿拉伯世界有沒有所謂反美天性?
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民粹潮流,根本不是反恐戰爭帶來的。《誰在反對美國》一書承認,阿拉伯人要比法國人更為務實,比如更多的承認美國的技術文明領先,很多年輕的阿拉伯人非常崇尚美式自由。這一結論有助于解釋臉書等多個美國社交網絡在阿拉伯世界的高覆蓋率。此外,阿拉伯人對美國的國際政策的評價也并沒有美國保守勢力所渲染的那樣盲目。
美國資深戰地記者、《紐約時報雜志》作家斯科特·安德森的《阿拉伯的勞倫斯:戰爭、謊言、帝國愚行與現代中東的形成》一書曾談到,阿拉伯當代世界對西方的反感,跟一戰期間英國輕率許諾解放阿拉伯世界,但事后毀約有關。英國當時還忽悠了猶太人,騙取猶太銀行家的支持,答應要在中東建立猶太國家,戰后也推得一干二凈。《阿拉伯的勞倫斯:戰爭、謊言、帝國愚行與現代中東的形成》一書的另一個主角是美國標準石油公司雇員、一戰中臨時加入美國情報當局的威廉?耶魯,書中刻畫了耶魯行事的魯莽,特別是提煉中東情報時的偏聽偏信與輕率。斯科特·安德森不無諷刺的寫道,這樣的魯莽與輕率,也成為了美國此后近百年中東政策的基本特點。
經典的政治學圖書上都說,一個國家會圍繞自己的利益制定外交政策。但很少有國家能真正做到理性客觀、眼光長遠。美國大力支持猶太人在中東建國,后來始終支持以色列,這當然會讓很多阿拉伯人狠得牙癢癢。這其實還不及美國另一項政策的影響,即扶持該地區的其他盟友國家,卻無視這些國家在國內縱容反美宣傳。書中特別提到長期接受美國巨額援助的埃及,在薩達特和穆巴拉克執政期間是如何利用反美宣傳鞏固統治。
為什么會從好感到不滿?
印度尼西亞曾長期奉行親美政策,這倒也很自然。印尼獨立運動有賴于美國支持,而此后該國發生了人道主義災難事件,也沒有受到美國的過多干預。印尼人在21世紀以來轉向反美,跟美國支持東帝汶獨立、印尼海嘯之前未能通報預報信息等事件相關,當然更重要的是作為穆斯林國家,印尼人普遍不滿美國的中東政策。
《誰在反對美國》一書也關注到了韓國的反美主義。韓國人對于美國二戰擊敗日本,解放朝鮮半島存有感激,而在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參加朝鮮戰事之后,韓國民間對美國的崇拜熱情上升到了頂峰。這本書認為,美國在韓國民主化運動過程中,未能干預全斗煥政府屠殺示威者,相反還在事后邀請全斗煥訪問白宮,引發了韓國的很強不滿。很顯然的是,同樣作為美國在東亞地區的盟友,韓國對美國在其與日本之間尋求平衡也存有不滿。
這本書也談到了中國人對美國的復雜態度,認為這與中國人怎樣看待日本有著本質區別,注意到中國官方和媒體盡可能的控制民間對美國釋放敵意(這在美國的許多盟國中是不存在的),還指出許多中國人對美國存有負面印象,還不影響其消費美國產品和電影。
多維性的反美主義
《誰在反對美國》一書的前半部分展開理論分析,后半部分就具體國家的反美主義形態進行研討。彼得·J·卡贊斯坦和羅伯特·O·基歐漢分析認為,反美主義其實存在極大的多維性,也可能表現出極大的矛盾性,就像在法國,反美口號如同家常便飯,但人們說完之后還得到美國老板那里領工資。
這本書將反美主義劃分為觀念、不信任和偏見三個層次。很多時候媒體上報道的對美國的批評和質疑,實際上停留在觀念層面,倒不如說是一種類似“怒其不爭”的表現。而不信任是對美國行為動機抱有深切的懷疑,但仍然難以對與美國合作說不。而上升到系統性偏見層次的反美主義,比如在阿拉伯世界的部分區域及特定人群,就有著說什么也不相信美國、也要堅決反對美國的傾向,可以認為是美國長期對該區域的政策偏見的塑造。
彼得·J·卡贊斯坦和羅伯特·O·基歐漢認為,反美主義不會在全球范圍內對美國外交和利益產生強烈影響。很多國家迄今仍然避免站在與美國做對的立場上。而抵制與美國相關的名牌產品、拒絕去美國旅游等呼聲雖然強烈,但在幾乎所有反美情緒強烈的國家,都沒有多少人會真的響應。這本書解釋認為,美國是一個多價體,不同的價值和符號分化了不同類別的反美主義。
《誰在反對美國》,(美)彼得·J·卡贊斯坦、羅伯特·O·基歐漢主編,朱世龍、劉利瓊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李亢
-
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47“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87“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32“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4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