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政:樸總統(tǒng)首登天安門,從閔妃說起?
關(guān)鍵字: 樸槿惠抗戰(zhàn)閱兵九三閱兵樸槿惠參加閱兵閔妃事大黨金日成大韓民國總統(tǒng)樸槿惠今日上午到京,3日她將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國人民紀念抗日戰(zhàn)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
消息剛剛透露出來,歷史就被驚醒了。她參加紀念活動將意味著什么?她登城樓閱兵又意味著什么?畢竟她將成為首位登上天安門城樓的大韓民國總統(tǒng),這其中包含的歷史意義太多也太深,一時不知該從何說起。
韓國《中央日報》很光明,29日刊發(fā)文章,從五百多年前明永樂年間建造天安門說起,認為古代“受命于天,安邦治國”的寓意,與今天習近平主席“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執(zhí)政理念一脈相承;希望樸總統(tǒng)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時,能好好作一番思考,“該給后人留下一個怎樣的韓國”。
而日本《產(chǎn)經(jīng)新聞》則很黑暗,31日登出文章,批評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出席中國抗戰(zhàn)閱兵式,將她比喻為被日本人暗殺的朝鮮王朝末代皇后“閔妃”,來華參加閱兵是“事大主義”。
人還沒到,曲折蜿蜒的東亞歷史之河已開始奔騰,似乎就要涌入北京城,穿過金水橋了!
如果樸槿惠是閔妃,那么今天的中國是什么?今天的日本是什么?今天的韓國又是什么?日本右翼真準備把歷史重說一遍嗎?
今日(9月2日)上午,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乘坐的專機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閔妃并不是問題
日本右翼惡言一出,立即引起韓國朝野一片譴責之聲。執(zhí)政黨新國家黨發(fā)言人31日表示,日本右翼的言論就是令人羞恥的“自畫像”。最大在野黨新政治民主聯(lián)合發(fā)言人發(fā)表聲明稱,日本根本沒有資格說韓國“事大主義”,日本對美國的諂媚才是“事大主義”的真實寫照。
看來也是無奈,爭吵的各方還是一起回到一百年前的那個時代。愿意不愿意,東亞的問題永遠無法擺脫歷史的糾纏,樸槿惠在登上紅色城樓的那一刻,同時也就踏入了歷史之河。
不妨就從明成皇后“閔妃”和“事大黨”說起。
閔妃是朝鮮李氏王朝第26代君王高宗李熙的王后,之所以稱為“閔妃”是因為她本人姓閔,而朝鮮王朝是天朝的藩屬國,其君主的正妻只能稱“妃”。而之所以又被稱為明成皇后,是因為高宗李熙于1897年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冊封王后閔氏為皇后,后定謚號為“明成皇后”。
稱呼本身就深具含義。“閔妃”是宗主國清朝冊封的稱號,代表著她在中華秩序中的身份,而“明成皇后”這一稱號則是朝鮮脫離清朝獨立的結(jié)果,是日本影響的結(jié)果。
根據(jù)史書記載,閔妃“喜閱書,歷代治亂得失,若視諸掌。國家典故及列圣朝嘉言、善行或史乘與寶鑒所未載者,后能言之”,“尤好左氏傳”,曾徹夜閱讀。死后隨葬品中即包括《周易》、《資治通鑒綱目》、《左傳》等平日愛讀之書。
她參與朝政,是從與她的公公、當時的攝政王興宣大院君的斗爭開始的。大院君實行嚴厲的鎖國政策,令朝鮮陷入了內(nèi)憂外患的困境。閔妃抓住機會,鼓動夫君高宗親政,并最終逼走攝政王,將大政握在了自己和閔姓外戚集團手中,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成為朝鮮的實際統(tǒng)治者。
明成皇后
若全面地評價閔妃,首先一點是她的開放政策,而不是其親華反日立場。史學界通常將1875年的“云揚號事件”和次年與日本締結(jié)的《江華條約》視為朝鮮近代史的開端,其意義相當于中國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和日本1853年的“黑艦事件”,都是在外國炮艦武力威逼之下被迫開國。而包括了多項割讓主權(quán)條款的《江華條約》,正是閔妃集團頂著民間巨大壓力與日本簽署的。
歷史地看,開放國門,結(jié)束鎖國政策,是必然趨勢,也是朝鮮現(xiàn)代化進程的開端。但是,因此而導致了日本的全面進入,最終被日本吞并,淪為殖民地,卻是最壞的結(jié)果。
1882年的“壬午兵變”類似于中國的“義和團運動”,正好給了日本武力征韓的借口,閔妃集團為重新奪回王位并阻止日本的入侵,向當時仍保持著藩屬關(guān)系的宗主國清朝請求出兵支援,也是理所當然。
隨后的歷史走向,當時誰也無法預測。雖然閔妃集團在清軍扶持之下重掌政權(quán),但政治局面已發(fā)生分化,一派以閔妃集團為主,采取親華政策的,被稱為“事大黨”;另一派以年輕士族為主,堅持親日態(tài)度,被稱為“開化黨”。這就是今天日本右翼將樸槿惠冠以“事大主義”的含義所指。
對應到中國,前者就相當于堅持“中體西用”的洋務派,后者則是走激進路線的革命黨。不同的是,中國的革命黨最終完成了獨立建國,并堅持共同抗日直到取得最后勝利;而朝鮮的開化黨,從一開始就成為日本在朝鮮與清朝展開爭奪的戰(zhàn)略工具,用今天的話就是“帶路黨”。1884年“甲申政變”之后,日本強迫朝鮮簽訂了《漢城條約》,高宗與閔妃淪為日人傀儡。1895年1月7日,高宗在日人壓力下誓告宗廟,宣布《洪范十四條》,其中第一條即宣告“割斷依附清國慮念,確建獨立自主基礎(chǔ)”,朝鮮與中華帝國上千年的宗藩關(guān)系就此終結(jié)。
閔妃最后一次救國努力,是在“三國還遼”事件之后開始嘗試“引俄拒日”政策,但也引來了殺身之禍。1895年10月的一天,日本士兵和浪人沖入乾清宮亂刀砍死了閔妃,并點火焚尸。隨后一舉清除了宮中的親俄派勢力,組成了以金弘集為首的親日政府,并軟禁了高宗,史稱“乙未事變”。
閔妃死后兩年,高宗在俄國人支持下還宮,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04年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大韓帝國被迫與日本簽訂《日韓議定書》,協(xié)助日本作戰(zhàn),高宗第二次淪為了日本的傀儡。1910年8月22日,日本強迫韓國簽訂《日韓合并條約》,大韓帝國滅亡,完全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回顧地看,作為歷史人物,盡管閔妃腐敗、暴虐,殘酷鎮(zhèn)壓人民,但有一點卻是做對了——或依靠大清,或聯(lián)合沙俄,借助各種可能的力量抗拒日本。日后的歷史證明了,僅憑這一點,她就是對的。因為淪為日本殖民地的那幾十年,毫無疑問是朝鮮歷史上最黑暗悲慘的時期。
所以,閔妃和“事大主義”都不是問題,日本右翼拿挑出這段歷史說事,恰好說明他們才是真正的敵人。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zhuǎn)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小婷
-
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