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爾:明清兩朝,為什么才女輩出?
最后更新: 2021-01-07 09:27:58明清時期才女輩出,突出表現在女性作家群體的驟增。根據當代學者的統計,曾留下過著作的女作家,從秦漢到南北朝共有33人,唐五代共有22人,兩宋遼金46人,元代16人,明代則有二百余人,清代更是超過了三千六百人。這些著作可不是假把式,絕大多數都是有模有樣的詩詞文集。比如明末清初女詩人王端淑,留下了超過一千首的詩歌,可謂相當高產。
這么多的詩歌,不可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憋在家里能寫出來的。自晚明以來,結社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女性也可以結社。比如清朝初年著名的“蕉園詩社”,就由林以寧等才女組織,有“蕉園五子”、“蕉園七子”的雅稱。又比如在文化昌盛的桐城,方氏姐妹組織了“名媛詩社”,是當時著名的女性詩社。
乾、嘉以后,隨著文化氛圍逐漸寬松,女性詩社的數量更多,特別是在文化昌盛的江南,幾乎無城不有。如同紅樓夢中賈寶玉與姐姐妹妹們一起組成的海棠詩社,才女們聚在一起,詩文唱和,引以為樂,留下了豐富的文學作品。
為什么會有“才女文化”
才女作為一個社會群體出現于晚明和清代,有其歷史原因。首先是文化教育的普及。有學者做過估算,認為清代中國男子的識字率大約在30%—45%,女子的識字率有可能到達10%的水平。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見賈母,被問及讀了什么書,黛玉回答:“只剛念了《四書》。”在當時士紳官宦精英家庭里,女子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女子的文化教育,既來源于父母的教育傳承,也可以來自于家塾的學習。幼年時,女童男童一起學習,男女分席之后,有的家族還會專門聘請有才名的女塾師,提高女子的教育水平。
男子讀書學習,是為了科舉中第、光耀門庭,女子教育的功利性相對較弱,但也并非毫無現實意義。創作格律嚴整,用典妥當,意境幽遠的古體詩,需要有相當多的知識積累,一個女孩能夠寫作詩歌,不僅彰顯了良好的家庭教養,還具有教育下一代、延續家族文脈的潛在能力。
在以科舉決定家族進退的明清時期,有文化、會作詩的女孩,相對而言在婚姻市場中占據優勢。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培養女兒的文化水平,特別是訓練其寫詩作詞的能力,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才女群體的出現,還與晚明以后書籍市場的發展和文化風氣的變化有關。明代中后期刊刻出版愈發繁榮,知識的傳播與普及變得更加容易。與之相伴隨的,是具有了新鮮風氣的文化知識,比如馮夢龍旗幟鮮明地反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趙世杰專門編了一本《古今女史》褒獎才女,狂放的李贄更是公開招收女弟子。
雖然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等傳統并沒有改變,但社會風氣的松動已經足以形成一批來自精英和知識階層的才女,并穩定活躍于社會上層。由此,在以江南為代表的富庶地區,出現了大量才女,進而形成了“才女文化”。
陳洪綬《授徒圖》,現藏于美國加州大學美術館。
才女文化主要表現于文學,特別是詩詞方面。在形式上,與男性士人交游唱和頗為相似,呈現出才女“文人化”的風貌。有趣的是,晚明時期文人群體中存在“女性化”的傾向。才女與才子一來一往,倒也構成了歷史中有趣的一面。在內容上,出于女性的視角,才女文化往往涉及到許多新奇的話題。
比如有一本名為《名媛題詠》的清代作品,是當時二十多位女才子圍繞同一主題,創作的詩文集成,而她們討論的主題,竟然是清代名妓陳素素。換做是男性士人,風流之事可以有,但真讓他們道貌岸地聚在一起,認真品評名妓的作品、生平、容貌,各自寫成詩文、抒發感想,還編纂成書刊刻出版,恐怕不太容易。由于沒有科舉考試和官宦身份的約束,才女文化的創作形式、文本內容相對更加自由。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吳立群 
-
航天603基地入選國家工業遺產:中國第一個探空火箭發射場
2020-12-31 08:08 航空航天 -
中組部部長:歷史的苦難不能忘記,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息
2020-12-13 11:41 -
南京大屠殺史實展62天,收到20550條留言
2020-12-13 10:24 -
志哀!國家公祭日,南京下半旗
2020-12-13 09:35 觀察者頭條 -
河南發現2600多年前戎人王級大墓
2020-11-29 22:09 考古 -
央視首次公開毛岸英一段珍貴影像
2020-10-23 09:48 紀念志愿軍抗美援朝70周年 -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2020-08-29 11:07 -
專訪謝晉元將軍之子謝繼民,聽他講述《八佰》背后的故事
2020-08-15 10:03 -
《北史》中鮮有美人故事,鮮卑人真的顏值不在線嗎?
2020-07-20 07:36 -
從全民族抗戰汲取復興力量,習近平這樣論述
2020-07-08 12:59 -
不忘“七七事變”,聽習近平這樣論述“戰爭與和平”
2020-07-08 08:56 -
83年前的今天,危急!危急!危急!
2020-07-07 08:31 -
臺灣學者否認原住民來自大陸,然而我們有一個直接證據…
2020-06-27 08:16 -
重建中國歷史的“大一統”敘事,是關乎國本的大事
2020-05-05 08:56 -
遙望兩千多年前的秦人如何防疫和治病
2020-04-21 08:28 -
宗教新右翼與當前美國的對華政策
2020-03-07 09:01 中美關系 -
“官僚主義式”政治留下的歷史教訓,值得警惕
2020-03-03 08:45 -
為什么施政嚴猛?雍正自己這樣解釋
2020-03-02 07:27 -
對口支援,疫情下的制度優勢
2020-02-12 07:32 新冠肺炎抗疫戰 -
漢景帝不吃老鼠嗎?我們如何看待過去
2020-01-18 08:45 考古
相關推薦 -
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42“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76“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27“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4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