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爾:忘卻歷史,能夠救贖韓國嗎?
最后更新: 2023-05-06 09:32:4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保爾】
最近一段時間,韓國總統尹錫悅憑借其接二連三的“創意”言論,成為東亞輿論熱點人物。其中最惹人注意的,應該是他關于歷史問題的一些發言。
從韓國自掏腰包替二戰期間強征勞工的日本企業賠償,到反對要求日本政府為戰爭罪行道歉,再到不顧北極熊團旗所在、為美軍吹噓長津湖戰役的功績,種種言論,即便是在其國內也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雖然有著歷史和解、追求和平作為主基調,但這樣的言論還是讓人感到驚詫,以至于有網友調侃“難道大韓民國沒有近代史的課程嗎?”事實上,韓國的教育水平是很高的,東亞近代史的學者也不少,只是他們的歷史觀未必能夠打動政客。
到底什么是“歷史和解”?怎樣才能與歷史和解?以及,為什么會出現一些奇怪的言論?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略談一二。
《日經中文網》報道截圖
總有不能忘卻的歷史
所謂“忘記歷史”的說法,在最基本的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
在廣義上,“歷史”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發生過的事情都屬于歷史。因此,無論文理醫工,任何學科都有屬于它的學科史,每一個國家、民族也都會凝聚屬于國與族的歷史,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正因如此,忘記歷史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人類文明的正常邏輯。
不過,由于歷史總歸是人們書寫的產物,記憶會有碎片,歷史書寫也難免會有遺漏。就此而言,某些歷史片段的遺忘確實在所難免。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片段都可以被遺忘,作為人類文明的共性之一,總有一些歷史是無論如何都必須被銘記的,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苦難。
如今名人寫自傳,總少不了講一講“艱苦奮斗”的發家歷史,且不論真假,這種取舍就能夠看出苦難經歷在其記憶中的重要地位。對于民族與國家而言,苦難的歷程也同樣重要。在當代世界,幾乎每個國家在書寫歷史時,都會濃墨重彩地講述那些悲痛的事件,比如美國人的歷史課本中一定會有珍珠港和“9·11”,英國人的歷史書中必然會有倫敦大轟炸,法國人的課本中更是少不了德國人的身影。
在這方面,韓國的鄰國日本堪稱“典型”。
日本的教科書編寫經常在遺忘和記憶之間游走。比如,對于二戰中侵略他國的內容,特別是屠殺百姓、掠奪資源、強征“慰安婦”這樣的丑陋暴行,能忘多少就忘多少,恨不得全都想不起來;但是,二戰中廣島、長崎上空投下的那兩枚原子彈,日本的教科書非但忘不了,還越來越清晰、越來越詳細,恨不得大書特書。
都是過去的事情,為什么沉痛的過往注定不能被遺忘呢?
一方面,苦難往事既是過去的傷疤,也是當下的經驗。
早在一千多年前,被儒家學者視為三代以來最佳帝王的唐太宗李世民就總結出了“以史為鑒”的道理,惟有充分吸收曾經的慘痛教訓,才能避免再次犯錯、防止悲劇重新上演。正因如此,在如今歐洲高度一體化的格局下,各國并沒有忘記二戰時期侵略與被侵略的往事,反而在各種教育和活動中記錄二戰故事,用那段殘酷的歷史警醒后人。
另一方面,共同的苦難經歷往往最能起到凝聚人心、激勵士氣的效果。對此,學習過近代屈辱史的中國人應該都有感同身受的理解。
事實上,為了獲得這種基于苦難的“加成”,侵略者也喜歡把自己包裝成“受難者”。比如美西戰爭之前的“緬因號”事件,美國人搶先一步把自己包裝成受害者,成功催生國內的戰爭呼聲。侵略戰爭中的日本更是此中老手,雖然手段總是不甚高明,但從柳條湖炸鐵路,到虹橋開車闖機場,再到宛平城丟士兵,也都要給自己偽裝成受害者的形象,繼而刺激其國內民粹情緒。
記憶、仇恨與道歉
既然苦難的歷史過往意義重大,應該被銘刻牢記,為什么還會有人主動忘記苦難,而且不要賠償、無需道歉呢?
按照某種解釋,人家這是有面向未來的“大局觀”,是不想因為牢記歷史而深陷仇恨,進而耽誤了當下的和平與未來的發展。
這種看似豁達的說法,其實從一開始就站不住腳,因為歷史與仇恨并沒有必然的關聯。
我們通常說的歷史闡述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事實陳述,二是價值判斷。前者的目標是盡可能地還原真相,力圖在不帶有任何預設立場的情況下,呈現歷史的真實風貌。后者則是基于歷史事實,作出諸如好與壞、善與惡的評判,由于這種主觀判斷勢必基于某種立場,因此基于歷史的判斷與理解是可以調整與變化的。
比如二戰中納粹德國的暴行,對于被侵略的國家和人民而言,無疑是刻骨銘心的痛。直至今日,其種種暴行仍在被歷史學者挖掘、揭示。但在今日的世界中,對于德國的仇恨并沒有因此而增加。相反,由于二戰后德國反思戰爭比較徹底,對于戰爭罪行的檢討與賠償也相對更有作為,得到了更多的諒解。
時至今日,二次大戰仍然是歐盟各國教科書中的必修內容,好萊塢的二戰題材電影也不少,關于二戰的紀念活動更是年年有之。但所有這些幾乎都不是為了憎恨德國,反而是為了呼吁和平。可見牢記慘痛的過往,反而能夠有利于維護寶貴的和平。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李泠 
-
柏林連續兩年禁止二戰紀念活動出現俄烏國旗,烏方怒批
2023-05-06 09:26 德意志 -
中非共和國外省地區發生多起針對中企、中國公民犯罪
2023-05-06 08:36 中國外交 -
烏副防長:俄軍希望在“勝利日“前攻占巴赫穆特
2023-05-06 08:10 烏克蘭之殤 -
美國證監會“吹哨人”獎金刷新紀錄,一人獲近2.79億美元
2023-05-06 08:01 美國經濟 -
巴基斯坦總統:國際形勢越是深刻變化,越要打造緊密牢固的巴中友誼
2023-05-06 06:51 中國外交 -
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加冕儀式將于5月6日舉行
2023-05-06 06:47 不列顛 -
加拿大安大略省火車脫軌事故可能出現化學品泄漏
2023-05-06 06:38 -
勝利日前克宮遭襲,普京會怎么報復?
2023-05-05 23:08 烏克蘭之殤 -
博雷利:歐洲需要有別于美國的對華政策
2023-05-05 22:06 歐洲亂局 -
拉夫羅夫表態
2023-05-05 21:27 -
她急了:中俄“幾乎肯定會利用”這點,說美國無能
2023-05-05 20:18 美國政治 -
“多次被拒接電話后,美正尋求美中防長在新加坡會面”
2023-05-05 18:26 中美關系 -
約旦外交大臣:敘利亞回歸阿盟指日可待
2023-05-05 17:51 敘利亞內戰 -
被追問“是否擔心有更多國家放棄美元”,他滿臉……
2023-05-05 16:40 -
秦剛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外長會
2023-05-05 16:25 中國外交 -
澳兩黨領袖罕見同時發聲:阿桑奇案適可而止,拖太久了
2023-05-05 16:23 阿桑奇 -
加拿大政客炒作“中方威脅加議員”,外交部:子虛烏有
2023-05-05 16:22 中國外交 -
兩天內第三起,俄一煉油廠再遭無人機襲擊起火
2023-05-05 16:18 觀察者頭條 -
白宮要對AI有大動作?開會途中拜登突然到場
2023-05-05 16:05 -
外交部:美方在看待中非合作時,應當少一些“酸葡萄”心理
2023-05-05 15:53 中國外交
相關推薦 -
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55“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90“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41“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4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