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熱津斯基:美國不應將中國當作敵人
關鍵字: 布熱津斯基美國不應將中國作為敵人【布熱津斯基是美國外交界最有影響力的外交前輩,也是最知名的地緣政治戰略家之一,曾在1977年至1981年擔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5月27日在美國弗吉尼亞州一家醫院逝世,享年89歲。本文摘譯自布熱津斯基2016年12月在挪威奧斯陸諾貝爾和平獎論壇上發表的講話,這是他最后一次在大范圍內進行較高規格的公開演講。觀察者網趙玉琪譯】
自從七十多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國際和平便靠核武器威懾維系著。由于核彈具有單方面摧毀世界的獨特能力,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國際政治格局。然而,隨著更多國家研制出類似的毀滅性武器,它對全球穩定的影響也開始減弱。
美國對核武器的壟斷持續了不到10年。雖然上世紀50年代中期,核武器的威懾作用有所減小,但在40年代蘇聯面對美國核威懾時,仍不得不放棄迫使后者撤離柏林的地面封鎖計劃。到60年代初,美國又成功地促使蘇聯把核武器撤出古巴。
然而,古巴導彈危機之所以最終得到解決,與其說是美國單方面的勝利,不如說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相互威脅和相互妥協共同發揮了作用。美國不得不公開承諾絕不出兵古巴,并且秘密同意了從土耳其撤出“木星”導彈。
在核武器進入國際事務20來年后,美國開始越來越多地考慮蘇聯的關切,從這個角度上說,核武器雖然可能引發戰爭,但也確實起到了維系和平的作用。對核武器的半壟斷權,決定了冷戰初期美蘇兩個大國享有超然地位,而它們雙方彼此了解,且都不愿制造兩敗俱傷的局面,以獨特的方式共擔全球責任。
此后,大國之間持續的意志較量雖然威脅全球穩定,但尚不能構成動用核武器的正當理由。隨著美國對核武器的戰略壟斷地位削弱,它開始謀求在其他領域建立優勢,最令人矚目的例子當屬與鄧小平領導下的中國開展和平合作。進入80年代,中美兩國甚至通過非正式合作,在不做出核戰爭威脅的情況下,大幅提升蘇聯入侵阿富汗的代價,最終使其無功而返。
從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全球實力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美國和俄羅斯仍然是主要對手,但自主研發核武器的中國,雖然核武庫規模較小,卻在遠東地區擁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盡管中美沒有建立全面同盟,但選擇性合作甚至秘密合作,已成為兩國關系的顯著特征之一。
因此,全球權力的三大鼎立國都不愿意主動發起核挑釁,但如果要避免根本性沖突,美國、中國和俄羅斯都必須保持謹慎、相互協作。
后蘇聯時期俄羅斯面臨的挑戰
對俄羅斯來說,地區局勢日益嚴峻。如今,非俄羅斯民族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公開主張民族獨立,拒絕加入任何類似蘇聯的地區性組織。主要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國家也決心要把起初的名義獨立轉變成實質獨立。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這兩個信奉俄羅斯東正教的斯拉夫國家也有著同樣的愿望,它們如今致力于建立更加獨立的國家地位和武裝部隊,并與歐洲建立更緊密的聯系。
同時,中國為打通歐洲商業市場,在中亞積極謀篇布局,已使俄羅斯在前蘇聯東部成員國的經濟主導地位顯著下降。
雖然中俄的歷史齟齬使兩國不無戒心,但現階段融洽的關系為北京方面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短期選項。中國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倡議在中亞大施拳腳,使莫斯科方面感到一絲不安,謹慎地鼓勵地方政府減緩實施中國打通歐亞的商業計劃。
俄羅斯阿穆爾州(藍色豎線區域)共有83萬人口。俄羅斯整個遠東地區人口共計600萬。而阿穆爾河(即黑龍江)對岸的中國黑龍江省(紅色橫線區域),人口達4000萬。
在不遠的將來,如此顯著的人口差距可能會為中俄提出地緣政治難題。在某些人看來,中國有希望在東西伯利亞地區收復19世紀中葉割讓給沙俄的失地,而這正是俄羅斯最擔心的。這片荒無人煙的疆域,可能成為中國地緣政治復興的遠期焦點。
美國絕不應把中國當作敵人
同時,我們需要認識到,美國的對華政策變得越來越模棱兩可,缺乏十多二十年前中美關系融洽時期的那種共同戰略愿景。
中俄可能締結戰略同盟,這一方面是出于兩國內部、政治以及意識形態慣性,一方面是由于美國政策考慮欠妥。美國必須謹慎防范這種嚴重危險,千萬不可把中國當作敵人對待;重要的是,美國不應該偏向印度,把它作為亞洲的主要盟友,這必定導致中俄關系更加緊密。對美國來說,沒有什么比這種緊密關系更加危險。
隨著歐亞大陸的國家走向政治覺醒,美國在該地區的角色轉向守勢并不足為奇。通過控制太平洋島嶼,美國在該地區維持著殘余勢力,宣告國家利益與歐亞地區安全息息相關。美國雖公開承諾保衛日本和韓國,但該承諾必須建立在戰略審慎和決心之上。
美國還必須準備好保衛西歐與中歐。國際社會懷疑美國的決心和意愿,盡管如此——甚至正因為如此——它必須準備好在必要時采取軍事行動。
因此,美國必須向克里姆林宮傳達明確的信息,美國不會在歐洲采取被動態度,雖然不主動策劃針對俄羅斯的大型政治或軍事反制行動,但是俄羅斯必須明白,一旦占領拉脫維亞或者愛沙尼亞,美國就會封鎖俄羅斯西邊的出海口。如果西方國家封鎖波羅的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切斷圣彼得堡和新羅西斯克的進出口通道,俄羅斯將損失近三分之二的海上貿易。
美國的強勢反應將極大限制俄羅斯參與國際貿易并從中獲利的能力,同時為美國和其他西歐國家調集更大規模軍隊爭取更多時間,還能得到美國中歐盟友的幫助。鑒于中國很可能保持中立,俄羅斯領導人將面臨令人不快的選擇:要么陷入削弱經濟的孤立狀態,要么大幅撤兵。
同時,中國勞工可能逐漸地進入地廣人稀的歐亞大陸東北地區并定居,由于人力持續不斷地涌入亞洲東北地區,逐漸超越了中俄官方劃定的邊界,而俄羅斯自沙俄時期掠奪這部分領土以來,從未切實鼓勵俄羅斯人朝該地區遷徙定居。
東北亞有動蕩可能
以上事實表明,在接下來數十年里,東北亞當前的邊界安排可能會產生變數,甚至爆發沖突,最終在歐亞大陸上形成更恒久的劃界方案。美國雖可能謹慎地對日、對韓拓展雙邊關系,但顯而易見,它只能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扮演遠觀者。
朝鮮帶來的安全問題更加迫在眉睫,它需要美國、中國以及(最佳情況下)轉向歐洲的俄羅斯加強安全合作。相比在明面上單獨行動的美國,中俄可能對朝鮮內部的政治變化產生更積極的影響。
長期維持相對穩定與和平,可能逐漸對朝鮮政局內部演化產生累積性影響,如果得到周邊強大鄰國(中國、美國、日本,或許還有俄羅斯)的安全保證,則有希望達成更廣泛的和解。
中美俄應聯手穩定中東局勢
宗教仇恨使中東地區內戰持續不斷;伊朗極端分子發起核沖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再加上民族主義高漲(或許得到俄羅斯軍事支持)的土耳其展現出地緣政治野心——每個都有可能爆發地區性沖突。
對此,理想的地緣政治對策是美國、中國和俄羅斯開展三邊合作。在這一情況下,俄羅斯別無選擇,只能接受分別與中美兩國改善關系的現實性和必然性。
鑒于地區不確定性增加,中美俄三個核大國都可能面臨災難性后果,所以必須時時思考過去與未來的多種可能性。中國需要反思能否接受不承擔周邊局勢責任的后果。這是否會危及中國的利益并促使中俄軍事關系過于緊密,導致中俄聯手對抗美國?
或者,如果中美俄這三個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近期和遠期分別能在中東和東太平洋地區加強合作,俄羅斯的全球地位是否能更受尊重?
氣候變化將影響地緣政治
全球范圍內嚴重的氣候問題越來越有可能激化政治問題,所以上述情況很可能會進一步復雜化。全球變暖可能導致大規模冰山融化,對一些現有人類聚居地構成威脅,這是不詳信號。盡管戰略不安全達到了日益脆弱的人類此前從未經歷過的嚴重程度,但在累積作用下,氣候變化可能會引發公眾更嚴重的不安。
地區合作需要各國拋開歷史分歧,拿出共同智慧和政治意愿。盡管核武器問世70年后仍然存在,其潛在破壞性有增無減,但它仍然不太可能帶來一邊倒的政治勝利。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趙玉琪
-
“下調存量房貸利率,理論上對居民和銀行都是好事” 評論 233年超越西方30年? 評論 82嚷著阻擋“中國沖擊”,美企也被擋出去了… 評論 159央行: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統一房貸最低首付比例 評論 247騙保問題基本查實,無錫虹橋醫院已停業 評論 411最新聞 Hot
-
“以安全內閣已同意每天加大行動力度”,伊朗:不會無動于衷
-
杜羅夫向法方“屈服”了
-
全球排名第一,“納米發電機之父”離美回中國任職
-
“中國文化出口的‘罕見’成功案例,但好萊塢還沒意識到”
-
“美國西部,電車續航沒300多公里不敢上路”
-
嚷著阻擋“中國沖擊”,美企也被擋出去了…
-
伊朗總統在美國發聲:以色列想刺激我們參戰,但…
-
“與中國差距太大,美國追不上”
-
眼紅中國主導這一領域,美國又“搖人”
-
“以色列根本沒受到有效壓力,國際社會集體失敗”
-
美企CEO:中國都這么做了,美國再不效仿…
-
“隨著中美競爭加劇和更多安全問題外溢,烏云籠罩天際”
-
又發癲,美反華委員會稱“中國用美國納稅人的錢,發展軍事技術”
-
央行: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統一房貸最低首付比例
-
“巴西近期或宣布加入‘一帶一路’倡議”
-
捷克總統:烏克蘭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