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洋:渲染“中國威脅論”,安倍起勁著呢
關鍵字: 安倍日本首相日本收買英國智庫智庫中國威脅論【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洋】
根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報道,日本駐英國大使館每月向英國智庫亨利·杰克遜協會支付1萬英鎊(約合8.7萬人民幣),用來進行反華輿論宣傳。日本大使館企圖通過該協會使日本議題能夠受到英國主流記者和政界人士的關注,進而影響英國的對華輿論與對華政策。
日駐英大使館是從2016年開始與亨利·杰克遜協會簽署協議的,并計劃于今年4月續約。由于接受日本大使館的資金,亨利·杰克遜協會曾慫恿包括英國前外交大臣馬爾柯姆·里夫金德(Malcolm Rifkind)在內的英國政客和記者攻擊中國的外交政策。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發表題為Rifkind a stooge in secret PR war on China(里夫金德扮演了一個針對中國公關暗戰的傀儡)的文章
這起丑聞令筆者想起去年的一條舊聞。2016年7月,英國政府突然叫停了中英兩國的核電站項目,并于同年9月份再次審批通過了該項目。盡管輿論當時普遍認為這一風波是由于以特蕾莎·梅為首的新一屆英國政府成立,故而要重新審議上一屆政府的某些合作項目,但現在通過《星期日泰晤士報》對這起金錢交易丑聞的披露,或許可以確定在中英兩國核電站項目里有日本方面的干涉破壞,因為里夫金德稍早前承認曾受亨利·杰克遜協會的游說,在英國《美日電訊報》上發表署名文章《若讓中國參與欣克利角核電項目,中國將如何在緊要關頭關掉英國的電燈》,造謠中國可能利用后門技術操控核電站。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社會中有關“中國威脅論”的聲音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嘈雜,仿佛中國的崛起將威脅到整個世界一樣。日本大使館在英國的金錢收買行為雖然是意外被英國媒體曝光的,但這究竟是一次偶然事件,還是冰山一角,在沒有充足證據的前提下并不好妄下結論。
不過,從這次被媒體曝光的丑聞則可以看出來,海外各種渲染“中國威脅論”、唱衰中國發展的聲音中,至少有一部分是被人為刻意制造出來的,虛張聲勢并不真實。同時,智庫作為重要的智慧生產結構,其獨立性尤為重要,亨利·杰克遜協會這樣接受日方“低價”收買的行為,不僅令人對其獨立性之低大跌眼鏡,而且也使英國智庫行業的整體聲譽遭到極大的破壞。
觀察自2012年安倍晉三政權再次成立以來的一系列舉措,不難發現日本政府在國外是“中國威脅論”的積極渲染者,而在日本國內,盡管政府公權力無法干涉媒體的報道自由,但社會之中的對華不友好氣氛卻愈演愈烈。
安倍政權的外交政策方面除了緊密跟隨美國步伐外,還以遏制中國為主。由于在經濟總量、國際社會話語權等方面,日本與中國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為了凸顯日本在亞洲的存在感,安倍政權唯有通過渲染“中國威脅論”來挑起中國與周邊乃至其他域外國家的矛盾。這次日駐英大使館收買英國智庫的行為,在筆者看來就是安倍政權遏制中國的外交手段之一。因為自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英國后,中英關系迎來了“黃金時代”,所以為了削弱中國在英國以及歐洲的影響力,安倍政權通過駐英大使館來對中國進行污名化。
事實上,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安倍首相在今年1月12-18日對菲律賓、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以及越南的訪問中,均在不同場合談及了所謂的“中國威脅論”。
在菲律賓,安倍首相就對杜特爾特總統表示“中國在南海有爭議水域部署軍力的做法受到全球關注……日本將加大支援力度來提高菲律賓的海上安保能力”;在澳大利亞,安倍除了談及南海問題外,還與澳大利亞總理共同簽署《相互提供物質與勞務協定》(ACSA),強化日本自衛隊與澳軍方的合作,意圖編織中國包圍網;在越南,安倍與越南總理阮春福的聯合記者會上就強調“(對于南海問題)相關國家基于國際法進行對話很重要”,并表示將向越南提供6艘新造巡邏船,以及1174億日元(約71億人民幣)的貸款等。
而稍早前,在安倍赴美與特朗普總統舉行日美首腦會談后的聯合記者會上,安倍還欽點保守派報紙產經新聞記者提問,妄圖借特朗普之口來批評中國在南海的一些舉動,進而離間中美兩國關系。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特朗普大談與習近平主席“非常溫馨的電話通話”“美中關系友好,對日本有利”,令安倍極為尷尬。從此種種可以看出,安倍首相不忘在任何公開場合“抹黑”中國。
為了在國際上刷存在感,安倍不遺余力地渲染“中國威脅論”
除了在國際公開場合外,安倍政權還借助于一年一部的《防衛白皮書》來向周邊國家或地區渲染“中國威脅論”。在最近幾年發布的《防衛白皮書》中,日本防衛省均花費大量篇幅對中國常規軍事活動、海警船巡航等大加妄議,炒作“中國威脅”,渲染日本安保環境日趨惡劣。《防衛白皮書》盡管只是闡述日本對周邊安全環境的看法和日本的防衛政策,但在安倍政權之下,無疑成為了宣傳“中國威脅論”的新工具。
在日本國內方面,由于戰后制定的《日本國憲法》明文規定“言論自由”“表達自由”受到保護,因此安倍政權無法直接干涉日本媒體的對華報道。但是,觀察最近幾年里日本媒體對于中國或中國人的報道,往往是以負面報道為主,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刻意的丑化。比如,在去年年末,中國游客因大雪在北海道新千歲機場滯留期間與日本警察推搡、沖突的事情,就被日本媒體夸張報道為“為抗議飛機停飛,約百名中國游客與經發生沖突,導致‘騷亂’”;日本的一些電視節目以跟拍的方式,著重渲染中國游客在日本的一些不文明舉動,批評中國游客的粗魯,進而諷刺中國人;日本的一些紙媒長期使用頗具貶義色彩的“爆買”一詞來形容中國游客在日本的購物行為等。
雖然中日兩國目前的關系較為冷淡,但是中國的大眾媒體、自媒體卻能夠積極介紹日本文化、觀光美食等,以此推動國內民眾對日本的全方位了解。然而,與之相對的是,日本媒體長期對中國或中國游客進行刻意丑化的報道,這非但無助于兩國的民間交往,而且也致使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越來越低。根據日本民間非盈利組織言論NPO在去年發布的民調顯示:91.6%的日本受訪者表示對中國“印象不好”,較上一年上升了2.8%;76.7%的中國受訪者表示對日本“印象不好”,較上一年下降了1.6%。
當然,日本民眾對于中國的印象越來越差,雖然對于中日兩國的民間交往并不利好,但是對安倍政權而言則是一個可以利用的資源。因為借助于日本國內民意對于中國人的排斥、對于“中國威脅”的恐懼,能夠使安倍政權在修改和平憲法、發展國防等方面的阻力減少許多。只是,如此一來,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必將受到威脅。
最后,此次日本駐英國大使館收買英國智庫渲染“中國威脅論”的行為,雖然令我們極為憤慨,但通過這樣一起丑聞至少也讓我們看清了一些事情的真面目——國際社會中彌漫的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不過是一些國家別有用心的陰謀手段罷了。我們只要堅定地走好自己的路就足夠了,那些聒噪之音不過是中國發展之路上必然會遇到的“煩惱”而已,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最終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小婷
-
“踏上國土這一刻,我們安全了! 評論 0伊朗對以發動大規模導彈襲擊,“90%擊中目標” 評論 614近50年來首次大罷工,“全美一半遠洋運輸陷入停頓” 評論 202今天,華春瑩連發18組對比圖 評論 143歐盟想“邊打邊談”? 評論 158最新聞 Hot
-
美高官:伊朗“即將”空襲以色列
-
近50年來首次大罷工,“全美一半遠洋運輸陷入停頓”
-
今天,華春瑩連發18組對比圖
-
歐盟想“邊打邊談”?
-
“超40家外航正在使用”,美官方發警告
-
“誰殺死特朗普我就給誰15萬美元”,他拒不認罪
-
斥資80億元打造上海薈聚,宜家母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毋庸置疑
-
以色列空襲大馬士革,敘利亞國家電視臺女主播喪生
-
“聯大應建議對于以色列動武”
-
“面對中國,歐洲不能學美國”
-
他離任前一天仍在挑事:土耳其不應參與中巴倡議
-
以軍發動“有限”地面入侵,黎軍撤離邊境
-
以軍開會照曝光:他的頭像被打“ ?”
-
石破茂實現“亞洲版北約”第一步?中方回應
-
特朗普的“黑暗演講”:他們將強奸、搶劫、盜竊、掠奪和殺害美國人
-
“只因對華合作,我遭網暴四年被列‘死亡名單’,一下回到中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