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哥哥一個寫文章的程序猿,政治觀察者,知乎ID:不愛雞湯的濱哥哥
-
為什么是這五個?“人畜無害”才是最大的偽裝
臺灣有足足170多個以上的電視臺,每天都在播放著這些名嘴們的節目——這就是臺灣民眾的信息現狀。對此,國臺辦很明確的表明:“對惡的沉默和縱容,便是對善的不公與傷害。輿論不是法外之地。”[全文]
-
從技術角度聊聊TikTok:若交出源代碼,意味著什么?
要論算法的強大及應用,Facebook難道不是算法上的強者?Facebook又何嘗不是全球社交領域的霸主?甚至還成功運營全球最大的圖片社交應用Instragram。可是它依然敗給了TikTok。為什么?[全文]
-
臺灣最丑陋的風景是什么?
部分臺灣媒體竟然發表評論文章,不僅不駁斥《華爾街日報》的種族歧視言論,反而試圖剝離開中國與中國人民的關系,將問題歸為中國人自己作怪,陰陽怪氣地為“洋大人”開脫。[全文]
-
暫停自由行,統一序曲吹響了?
臺灣方面社論仍將此次的措施當成是在突擊臺灣地區明年的“省長大選”,是對蔡英文的選情打壓。這種言論無疑是幼稚的。臺灣省長選了那么多次,為何會在今年才暫停,就為了打壓民進黨選情?這無疑是癡人說夢。[全文]
-
送熊貓?政治炒作可炒不出經濟成果
就在高雄市長韓國瑜即將啟程赴大陸交流之際,參加兩會的臺灣省人大代徐沛表示會在兩會上建議“向高雄市贈送大熊貓”。這本是一個善意的愿望表達,然而,一貫熱衷政治炒作的臺灣官員與媒體又將這個口頭建議演變成又一場造勢活動,成為各方心懷鬼胎的一場戲。[全文]
-
他推動了兩岸破冰,也曾擔憂臺灣“菲律賓化”
江丙坤早在20年前就擔憂臺灣政治與社會紛亂會影響經濟發展,并導致臺灣“菲律賓化”,使臺灣成為“臺勞”輸出地。深諳國際經貿發展的他知道臺灣的未來在大陸。 衷心地感謝這位為兩岸關系發展做出了努力與貢獻的人,再見,江丙坤先生。 [全文]
-
投了也白投,還第一次見把“公投”這么當兒戲的
在民進黨的價值觀中, “臺獨”是目的,反核是神主牌,操作同性戀議題是手段,而媚日更是基因上的毛病。可笑的是,一路操作的“公投”到今天卻成就了民進黨價值觀的全面敗退,民進黨被民眾狠狠地扇了一個耳光……[全文]
-
為刷存在感,陳水扁連“坐牢10周年紀念晚會”都搞出來了
陳水扁曾經多次在公開露面的時候被發現,當鏡頭掃到他的時候,他的手才會抖,否則就輕松愉快地滑手機;連柯文哲也曾經不小心在節目上說他有裝病的可能。然而,臺中監獄及臺灣的“法務部門”們仍然“看不出來”,他們真的眼瞎嗎?[全文]
-
普悠瑪出軌:臺灣鐵路建設的困境縮影
10月21日下午,臺鐵一輛普悠瑪號列車發生出軌事件。事實上這不是臺鐵第一次發生出軌事故,觀其原因,多為道路養護工作問題、未監控列車形式狀況問題,手動扳轉轉轍器未定位,轉向架組件脫落等問題導致。這次普悠瑪出軌事件就是臺灣鐵路建設困境的縮影。[全文]
-
蔡英文打假新聞?打的是自己吧
話音剛落,臺當局自己就先造了個“假新聞”給大家活躍氣氛。臺灣“行政院”秀工作成績,然而被網友查出,數字根本就算錯了。連官方自己工作的成績數字都能搞錯發出“假新聞”來,這個神操作要不要先自罰三杯?[全文]
-
關西機場撤離,大國崛起下的小民尊嚴
龍應臺曾經說過:“我不在乎大國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嚴”,試圖將“大國崛起”與“小民尊嚴”對立起來。然而,現實不斷在打臉著這句話:它們是相輔相成的一體,倘若沒有大國的崛起,又靠什么去維護小民的尊嚴?[全文]
-
85度C,看看“前輩”們,染“獨”后要洗可難咯
在大陸發生三鹿事件時,85度C在臺灣直接貼上標語“本公司所有乳制品均未直接或間接使用中國制造商品”,用詞是“中國”。如今臺灣總部“不予置評”的表態如何說服觀眾,其政治立場真是“堅持九二共識”?觀眾們并不傻,這種雙面把戲早已看多了。[全文]
-
正確版的“臺灣正名”,請收下
了解臺灣地區的“奧運模式”得來有多么不易,都會知道所謂的“正名公投”不過是鏡花水月一場。可是推動的人很樂此不疲,因為政治收益才是最重要的,臺灣人民的利益又算得了什么呢?這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傳銷”活動。[全文]
-
“臺日友好”,早已異化成日本右翼的政治工具
在大眾觀感中,民進黨是“媚日”的,而國民黨基于中華民族情結會對日強硬。然而,這是不準確的。從兩蔣、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他們的“親日”態度僅僅只存在程度的差別而已,不存在所謂的“對日強硬”。[全文]
-
解散“臺灣省政府”,別忘了“臺獨”的盡頭就是統一
在“反攻大陸”無望后,臺灣當局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的問題:當時的臺灣省政府管轄的范圍與臺灣當局有效統治的范圍竟然有99%以上是重疊的。用一句大白話來比喻的話:級長的工作和班長幾乎完全重疊,班里同學是聽班長的還是聽級長的呢?[全文]
-
蔡英文很懂西方在怕什么,卻不懂島內民眾想要什么
蔡英文搬出扭曲版的新“中國威脅論”,把“中國大陸的崛起”與“威脅臺灣民主自由價值”聯系起來,試圖用國際角度下的“悲情臺灣”來引起初步的共鳴。只可惜臺灣如今的GDP不到大陸的5%,在國際社會上更是毫無存在感,臺灣民眾再如何對國際不敏感,也能感受得到。[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