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仲禮:深入理解碳中和的基本邏輯和技術需求
【文/丁仲禮】
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代表我國向世界作出莊嚴承諾: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自此之后,我國各地掀起一股爭取實現“雙碳”目標的熱潮,并為此作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這表明我國上上下下對這個“雙碳”目標的態度是十分嚴肅的,國際社會應該對我們這個“需要在不長時期內作出世上規模最大的碳減排”的國家有充分信心。
但同時我們自己也應深刻認識到:根據我們國家的能源資源稟賦以及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要真正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困難非比尋常。這里面最大的困難是我們尚沒有全面支持從“高碳社會”向“碳中和社會”轉型的技術體系,因而綠色低碳的產業體系還需要在研發大量新技術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得到發展和確立。
中國科學院在習近平主席宣布“雙碳”目標后,設立了一個大型咨詢項目,組織百余位來自多個學部的院士和專家,著重就我國實現碳中和需要形成一個什么樣的技術體系這一問題,做了“清單式”的研究,并形成了專門報告和著作。
本文將以這個研究為依據,從碳中和的概念和邏輯入手,重點介紹完成碳中和的“技術需求清單”,并在此基礎上討論幾個公眾比較關心的問題。
一、碳中和的概念
碳中和應從碳排放(碳源)和碳固定(碳匯)這兩個側面來理解。碳排放既可以由人為過程產生,又可以由自然過程產生。人為過程主要來自兩大塊,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燒形成二氧化碳(CO2)向大氣圈釋放,二是土地利用變化(最典型者是森林砍伐后土壤中的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自然界也有多種過程可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比如火山噴發、煤炭的地下自燃等。但應該指出:近一個多世紀以來,自然界的碳排放比之于人為碳排放,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碳固定也有自然固定和人為固定兩大類,并且以自然固定為主。最主要的自然固碳過程來自陸地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的諸多類型中,又以森林生態系統占大頭。所謂的人為固定二氧化碳,一種方式是把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后,通過生物或化學過程,把它轉化成其他化學品,另一種方式則是把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深處和海洋深處。
過去幾十年中,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大致有54%被自然過程所吸收固定,剩下的46%則留存于大氣中。在自然吸收的54%中,23%由海洋完成,31%由陸地生態系統完成。
比如最近幾年,全球每年的碳排放量大約為400億噸二氧化碳,其中的86%來自化石燃料燃燒,14%由土地利用變化造成。這400億噸二氧化碳中的184億噸(46%)加入到大氣中,導致大約2ppmv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
所謂碳中和,就是要使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不再增加。我們可以這樣設想:我們的經濟社會運作體系,即使到有能力實現碳中和的階段,一定會存在一部分“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對它們一方面還會有54%左右的自然固碳過程,余下的那部分,就得通過生態系統固碳、人為地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化工產品或封存到地下等方式來消除。只有當排放的量相等于固定的量之后,才算實現了碳中和。由此可見,碳中和同碳的零排放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是以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不再增加為標志。
丹麥哥本哈根放棄2025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圖源:視覺中國
二、我國二氧化碳排放來源及實現碳中和的基本邏輯
我國當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數在100億噸左右,約為全球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這樣較大數量的排放主要由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消費結構所決定。
我國目前的能源消費總量約為50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三者合起來占比接近85%,其他非碳能源的占比只有15%多一點。在煤、油、氣三類化石能源中,碳排放因子最高的煤炭占比接近70%。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比如此之高,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是絕無僅有的。
約100億噸二氧化碳的年總排放中,發電和供熱約占45億噸,建筑物建成后的運行(主要是用煤和用氣)約占5億噸,交通排放約占10億噸,工業排放約占39億噸。工業排放的四大領域是建材、鋼鐵、化工和有色,而建材排放的大頭是水泥生產(水泥以石灰石(CaCO?)為原料,煅燒成氧化鈣(CaO)后,勢必形成二氧化碳排放)。
電力/熱力生產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其“賬”應該記到電力消費領域頭上。根據進一步研究,發現這45億噸二氧化碳中,約29億噸最終也應記入工業領域排放,約12.6億噸應記入建筑物建成后的運行排放。
所以我們說,我國工業排放約占總排放量的68%,如此之高的占比在所有主要國家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是我國作為“世界工廠”、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經濟社會出現壓縮式發展等因素所決定的。
根據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現狀,我們就非常容易作出這樣的推斷:中國的碳中和需要構建一個“三端共同發力體系”。第一端是電力端,即電力/熱力供應端的以煤為主應該改造發展為以風、光、水、核、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和非碳能源為主。
第二端是能源消費端,即建材、鋼鐵、化工、有色等原材料生產過程中的用能以綠電、綠氫等替代煤、油、氣,水泥生產過程把石灰石作為原料的使用量降到最低,交通用能、建筑用能以綠電、綠氫、地熱等替代煤、油、氣。能源消費端要實現這樣的替代,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全國綠電供應能力幾乎處在“有求必應”的狀態。
第三端是固碳端,可以想見,不管前面兩端如何發展,在技術上要達到零碳排放是不太可能的,比如煤、油、氣化工生產過程中的“減碳”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如水泥生產過程中總會產生的那部分二氧化碳,還有電力生產本身,真正要做到“零碳電力”也只能寄希望于遙遠的將來。
因此,我們還得把“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用各種人為措施將其固定下來,其中最為重要的措施是生態建設,此外還有碳捕集之后的工業化利用,以及封存到地層和深海中。
三、電力供應端的技術需求
傳統上,電力供應系統包括了發電、儲能和輸電三大部分,從現在業界經常談到的“新型電力供應系統”的角度,還應把用戶也統籌考慮在內。從實現碳中和的角度,我國未來的電力供應系統應該具備以下六方面特點。
一是電力裝機容量要成倍擴大。我國目前的發電裝機容量在24億千瓦左右,如果考慮以下因素:(1)未來要實現能源消費端對化石能源的綠電替代和綠氫替代;(2)從世界大部分先發國家走過的歷程看,人均GDP從一萬美元到三四萬美元之間,人均能源消費量還會有比較明顯的增長;(3)風、光等波動性能源的“出工能力”只有傳統火電的三分之一左右,那么我國2060年前的裝機容量至少需要60億到80億千瓦。
二是風、光資源將逐步成為主力發電和供能資源。其中西部風、光資源和沿海大陸架風力資源是主體,各地分散式(尤其是農村)光熱資源是補充。
三是“穩定電源”將從目前的火電為主逐步轉化為以核電、水電以及綜合互補的非碳能源為主。
四是必須利用能量的存儲、轉化、調節等技術,彌補風、光資源波動性大的天然缺陷。
五是火電還得有,但主要作為應急電源和一部分調節電源之用。與此同時,火電應完成清潔、低碳化改造,有條件的情況下,用天然氣代替煤炭,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六是在現有基礎上,成倍擴大輸電基礎設施,把西部充沛的電力輸送到中東部消納區。與此同時,加強配電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對分布式能源的消納能力。
在這樣的電力供應系統中,碳中和本身的目標要求未來電力的70%左右來自風、光發電,其他30%的穩定電源、調節電源和應急電源也要盡可能地減少火電的裝機總量。正因為如此,未來需要促進發電技術、儲能技術和輸電技術這三方面的“革命性”進步。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劉惠 
-
全國規模最大的沙漠光伏基地開工,“寧電入湘”提速
2022-09-11 08:59 -
為應對強降雨,四川雅安甘孜轉移5178人
2022-09-11 08:29 -
“梅花”加強為強臺風級,可能于15日登陸或擦過浙江沿海
2022-09-11 08:11 -
上海昨日新增本土1+7,均在隔離管控中發現
2022-09-11 07:58 抗疫進行時 -
全國秋糧長勢總體正常
2022-09-11 07:47 -
在瀘定地震獲救的臺灣游客:這才是最美的風景
2022-09-10 22:03 -
臺風“梅花”最強可達強臺風 預計13日進入東海海面
2022-09-10 21:46 -
北京今天新增8例本土,7人為中國傳媒大學在校生
2022-09-10 16:44 抗疫進行時 -
海南所有市縣已實現社會面清零
2022-09-10 15:41 抗疫進行時 -
第二架AG600M“鯤龍”完成首飛
2022-09-10 14:37 中國軍工 -
嫦娥六號產品基本生產完畢,將前往月背執行任務
2022-09-10 13:48 航空航天 -
上級主管領導父親去世,他趁機送禮金2萬
2022-09-10 13:07 廉政風暴 -
“一命換幾百命,我必須做!”地震來時他放棄逃生…
2022-09-10 11:29 地震 -
24勇士平安歸建!
2022-09-10 11:03 -
國家衛健委:昨日新增本土239+994
2022-09-10 09:10 抗疫進行時 -
上海昨日新增本土無癥狀感染者5例
2022-09-10 08:04 抗疫進行時 -
?伊犁回應網傳“孩子高燒就醫難”“老人因饑餓上吊”等
2022-09-09 22:26 抗疫進行時 -
孫春蘭:守住不發生規模性疫情的底線
2022-09-09 21:42 抗疫進行時 -
多個賬號散播瀘定地震謠言被處置
2022-09-09 21:16
相關推薦 -
要收緊ASML出口管制?荷蘭新首相表態 評論 0“許多德國東部民眾將此視為變革機會” 評論 52“我要求美西方,允許我們用援烏武器打擊俄境內目標” 評論 260馬克龍:歐洲AI落后了,得砸錢追上中美 評論 128最新聞 Hot
-
要收緊ASML出口管制?荷蘭新首相表態
-
來真的,左翼聯盟“刺頭”推出彈劾馬克龍草案
-
“柯文哲在地下候審室過夜”,法院預計今晚開庭
-
俄羅斯給朝鮮24匹馬,“他最愛的品種”
-
哈里斯下場:特朗普不尊重圣地
-
武契奇:不會對人民撒謊,不太可能在2028年前入歐
-
馬克龍:歐洲AI落后了,得砸錢追上中美
-
巴西對X平臺下禁令,盧拉喊話馬斯克
-
全球AI換臉色情人物一半是韓國人!韓方找法方:要和“電報”談
-
委內瑞拉遭遇全國性停電,“反對派干的”?
-
柯文哲被當庭逮捕
-
遭遇“沉重打擊”后,烏克蘭撤職空軍司令
-
柯文哲被帶走調查,住所遭搜查數小時,走時說“我非常坦蕩”
-
“金磚鼓舞非洲:勇于挑戰西方霸權,不要怕被制裁”
-
馬科斯聲稱:重要時刻
-
“若我當選,會讓共和黨人入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