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姣:48歲,母親進城打工
關鍵字: 農村打工農民工農民工進城務農【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杜姣】
因一直在外求學的緣故,早已不參與家鄉的日常生活,每年也只是寒暑假在家里住上一個星期或者十來天。我已經成為家鄉的一個旁觀者。這么多年來,家鄉的變化是我始料未及的。特別是2008年上大學以來,這種感覺尤其明顯。
如今,經常會有人感嘆鄉俗的消失、人情的異化、年味的不再,并多帶有些“世風日下”的意味,農村農民更是被貼上各種“污名化”的標簽。在這個巨變的時代中,其中有不少是事實,但若以此代表當前農村的全部,卻是有失公允的。僅僅從母親48歲時下定決心出門打工的經歷中,就可以看出這一代農民身上未消失的勤勞和家族責任感。
一、艱難的啟程
近幾年,隨著家鄉建房潮的來臨,“誰家的房子修得漂亮、氣派”、“誰家的沙發、窗簾買的好看”、“誰家的裝修搞得時髦”等等成為村民聊天的重要內容。受到夸贊的村民會感到很有面子,并且非常滿足和得意。反之,心里就很不暢快,不服氣,想著自己要怎么將家里弄一弄。
在農村,有一棟像樣的房子是很重要的。房子,對農民而言,不僅僅是住所這么簡單,而是有多重意義。首先,最為直接的是,它是這個家庭實力的體現。建房子,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拿當前來說,至少需要十大幾萬、20來萬。這家有沒有錢,有沒有本事,房子才是最終的亮劍。
其次,建房子,不再是單純追求外在形式上的高和大,而是要講究款式和內部裝修,這體現的是這家人的生活品味,也就是村里人常說的是否“跟上了形勢”。如果在款式、裝修上沒有跟上形勢,房子修得再高再大,花掉再多的錢,最終招來的還是別人的冷嘲熱諷。
最后,建房子,還與兒子的婚姻大事緊密關聯。如果沒有一棟像樣的房子,連愿意為之說媒的人都會變少。房子在農村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4年前,正是因為房子,讓母親打定了出門打工的決心。我們家住的房子,是上世紀90年末修的兩層樓房,還是平頂,算得上是那時候村里最時髦和氣派的房子。因為,當時村里絕大部分村民的房子還都是土坯房和木板房。由于后來我一直在讀書,家里掙的錢基本都用在了我的身上。父親在外掙的大頭收入用于我上學,母親在家掙的零碎錢作為家庭的日常開銷,包括走人情等等。一年到頭,手里很難有余錢。因此,房子自建好后,便從未做過翻新或是裝修。父母親也從沒有想過再建房,房子保持著最初建起時外墻僅用水泥粉刷的樣子,只是更加的陳舊不堪,樣式也早已過時。
近幾年來,特別是2010年以來,村里新房一批批地涌現,不斷刺激著母親敏感的神經,心里開始焦慮不安起來。就如上文所說,如今建房,沒有十幾萬、二十來萬的收入,是不敢輕易動工的。再者,看著兒子年紀一年一年的大了起來,早已到了適婚年齡,母親心里的焦慮感又加重了一層。從我們村的形勢來看,都還有在家建房的習慣,沒有到城里買房的要求。因此,只要有錢,村民都會在村里建房子。在村里有一棟像樣的房子,到如今已然成為娶媳婦的必須要求。
這與母親那個年代不同,當時大家經濟條件差不多,都是靠土地謀生活,村里鮮有經濟分化。因此,找婆家時,主要還是看對方的人品,以及是否有與農業社會生產需求相匹配的一把力氣。而今,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展開,農村經濟分化開始出現,村民家庭與家庭之間亦逐步有較為明顯的好歹之分、貧富之別。而房子則成為衡量一個家庭經濟實力和家庭能力的重要標準。
農村母親人生價值和意義是與其所在家庭、與子女以及子孫的延綿緊緊地勾連在一起的。(資料圖)
我在剛上大學時就已朦朦朧朧地感受到了母親心里的這種焦慮和壓力。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感覺更趨強烈。每年過年回家,和母親聊天,不說話時她總是滿臉愁容,時不時地哼上兩聲,嘆一口長氣。
母親深知,依靠村里那點田地和父親常年在外的收入是決然不可能實現建房的目標的。雖然即將48歲的母親早已過了打工的最佳年齡,但是,在現實壓力的緊逼之下,打工已經成為迫不得已的唯一選擇。想到很多近50歲的人都已陸陸續續返鄉,不用背井離鄉,此時的母親卻不得不開啟她的打工歷程。
以前看到母親心情這么沉重,不是很理解。甚至還會去開導她,跟她說,“建房子、娶媳婦都是哥哥自己的事情,你就讓他自己去拼、自己干,都這么大年紀了,何必苦了自己,過好自己的日子不就行了么?”但母親就是一句話,“不幫你哥建房,不給他娶媳婦,這算什么父母”?母親同很多其他地方的農民一樣,她價值和意義的實現是與其所在家庭、與子女以及子孫的延綿緊緊地勾連在一起的。
時間一年一年過去,到2012年,也就是我大學畢業讀碩士的這一年,即將48歲的母親終于堅定了打工念頭。并在出發前,也就是年前臘月和年后正月間,狠她下心將租過來用來種菜的土地轉租給別人,將成熟了長在田里的蘿卜以及育好的辣椒苗全都低價轉賣。
對母親這樣一個近50歲的從未出過遠門的農村婦女來說,她要突破的心理和現實障礙遠比年輕人多得多。母親文化水平不高,只上過一年多的書,大字不識幾個,普通話也不會說。到了這個年紀,學習能力、反應能力都相應下降。此外,去打工,也意味著她要面對的是一種高度陌生并且充滿競爭性的環境。
事后我在家里和她聊起當時下定決心準備去打工有何心理感受,她毫不猶豫地蹦出“我害怕呀”這幾個字,還不好意思地憨笑了起來。但是,出去打工的四年多,母親所表現出來的超常忍耐力和適應能力,遠遠超出我的意料。
二、打工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經堂姐介紹,母親是到福建一家海鮮廠打工。據母親說,這個廠很大,至少有1000多名工人,很多是越南、貴州、四川人,都是由親戚帶親戚介紹過來的。出發的日子是2012年的正月十六,當時同我母親一起去打工的還有我們村以及鄰村的其他人,加起來坐了滿滿四輛大巴車,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有我母親年紀這么大的中年人。也就是這一年,在村的四五十歲的婦女所剩無幾。
大家坐在車上,各種談天說地,想象打工的場景。對我母親來說,既期待,又害怕,五味雜陳。第二天到達地點之后,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選車間。該海鮮廠共有五個大車間,有專門剝蝦的、有給海鮮伴料的、有做成品包裝的等等。由于剛到那邊,母親什么都不懂,對海鮮更是一竅不通,到底自己適合做哪個,應該選哪個車間,根本無所適從。最后,是聽了一個老員工的介紹進入了剝蝦車間。不久后,父親也因為各種原因加入了這家海鮮工廠。
海鮮廠是早上7點上班,6點半就要趕到車間,換好工作服。6點鐘開始吃早餐,中午10點半吃午飯,11點又進入車間,下午4點半下班吃晚飯。如果要加班,就是5點進車間。廠子效益好的幾年,加班都要到晚上十一二點,偶爾還會出現從早上七點加班到第二天早上七點的情況。因此,母親基本上每天都五點多起床。有時,晚上加班加到八點多,但是將之前因為加班太晚沒來得及做的事情,比如洗衣服等雜事弄完,差不多又到了十一二點,甚至凌晨一點。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鐘曉雯
-
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37“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75“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23“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4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