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位法國女星曾在頒獎典禮上朗誦《撒旦詩篇》
關鍵字: 查理周刊巴黎雜志社阿佳妮撒旦詩篇凱撒影后法國女星法國穆斯林頒獎典禮《查理周刊》事件,被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阮煒看作1988年拉什迪事件的延續。1988年,拉什迪的小說《撒旦詩篇》在英國出版,對先知穆罕默德肆無忌憚地嘲弄激怒穆斯林上街示威、焚書,進而發展到懸賞誅殺書商和譯者,事件升級導致伊英兩國斷交。而這起事件中,同樣出現了法國人的身影:與蘇菲·瑪索齊名、曾5次封后凱撒獎的法國“女神”伊莎貝爾·阿佳妮,在1989年凱撒獎頒獎典禮獎臺上朗讀了《撒旦詩篇》中的句子,以聲援這位因批評伊斯蘭教而被伊朗領袖霍梅尼全球追殺的作家。
阿佳妮在89年凱撒“封后”時致辭,當場朗讀了一段《凱撒詩篇》
那一年,因《羅丹的情人》中對才情洶涌的女主角出色的演繹,阿佳妮已是第三次領取這一法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當時32歲的阿佳妮用難以置信的精神控制力抵御著法國媒體炮制的各種聳人聽聞的謠言——包括她已罹患艾滋病,不久于世——最終完成了這部僅耗資140萬美元的低成本藝術電影。
1990年代初,阿佳妮一度從影壇消失,隱居瑞士,拒絕傳媒采訪。直到1993年《激情佳人》,阿佳妮才又回來觀眾面前,在1994年,她推出了當時法國影壇耗資最巨的一部古裝片《瑪戈皇后》,因該片她獲得了第四個凱撒獎。
在阿佳妮躲起來的日子中,《撒旦詩篇》的各國翻譯者與出版者中已有多人遇襲受傷甚至身亡。根據維基百科上的公開資料,1991年7月3日,意大利文版翻譯在米蘭遇刺重傷;1991年7月11日,日文版翻譯五十嵐一遇刺身亡,他的尸體在筑波大學辦公室被發現;1993年7月2日,土耳其文版翻譯在土耳其錫瓦斯下榻的旅館遭到暴民縱火,37人死亡;1993年10月,一位挪威版出版商在奧斯陸遭槍擊三次,但幸存。
阿佳妮不怕死的勇氣來自哪里?雖然沒有媒體采訪,但從她的生平軌跡中卻可以發現,她身上背負著怎樣沉重的思想沖突與文化碰撞。
1955年6月27日,伊莎貝爾·阿佳妮出生于巴黎郊區一個小鎮,阿佳妮的母親是德國人奧古斯塔,父親是阿爾及利亞人穆罕默德·謝里夫·阿佳尼。阿爾及利亞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國旗上的新月和五角星是這個穆斯林國家的象征。穆罕默德一直在加油站做加油工,直到去世。阿佳妮孝順父親,在學校里也是個好學生,12歲的阿佳妮因為說過要當一名為孩子主持正義的法官,而受到同學們的嘲笑。
照片或影片,阿佳妮的公共形象中沒有絲毫穆斯林色彩
由于殖民歷史,許多北非穆斯林裔進入法國社會,甚至成為法國的文體明星,比如著名球星齊達內、本澤馬、納斯里、本阿爾法,影星萊拉·貝蒂等等。另外,法國球星里貝里和阿比達爾的妻子也是阿爾及利亞穆斯林后代,阿比達爾的妻子還是法國的電視主持人,里貝里則在婚后皈依了伊斯蘭教。兩位球星的妻子平時穿著性感、時尚,在法國,融入了西方生活方式的穆斯林女性紛紛放棄自己作為穆斯林的符號——摘下面紗、脫下頭巾和長衣。
1986年10月,阿佳妮對《環球》雜志公開了她的阿拉伯名字——雅斯米娜。她還曾在采訪時談到自己的穆斯林裔身份,說她總覺得自己是個阿拉伯人。1988年11月,她出現在阿爾及爾一所大學的的講臺上,為那些爭取權利而斗爭的人們大聲疾呼。她還告訴《巴黎競賽畫報》的記者:“我不是作為阿爾及利亞人的女兒去阿爾及爾,而是以法國電影演員的身份去那兒的。”過去她曾高呼:“我阿佳妮是阿爾及利亞人!”現在則反復重申:“我阿佳妮是法國人!”正是這樣,人們才會忽而像崇拜女神似的崇拜她,忽而又如詛咒女巫一樣的詛咒她。
2010年4月底,南非世界杯前,法國國家隊爆出一樁驚天性丑聞,里貝里、本澤馬等三名法國國腳涉嫌嫖娼雛妓,而女主角是出生于穆斯林家庭,當時未滿18周歲的扎西婭。扎西婭在10歲時就和母親一起從阿爾及利亞來到了法國巴黎,事后扎西婭成為了法國時尚屆的新寵,多次出現在《名利場》、《時尚》等世界知名時尚雜志上,阿佳妮對她很有好感,還計劃為她拍攝紀錄片。
2010年2月27日,在巴黎,阿佳妮又一次獲得了愷撒獎。讓她獲獎的影片《裙角飛揚的日子》是一部反映校園暴力的片子。在一所校規極為嚴肅刻板的學校里,校長以會引起學生非分妄想為理由,禁止女教師和學生穿裙裝上課。阿佳妮扮演的女教師索菲亞,沖破校規帶頭換上裙裝,卻在課堂上遭到大部分由少數族裔——阿爾及利亞穆斯林移民——組成的男學生的攻擊。為了讓這些壞小子們繼續學習知識,索菲亞搶過學生的槍械維持課堂秩序。然而兩個學生的械斗最終導致其中一人死亡,這引起了校方、警方、媒體和學生家長等各方關注,但所有人只關心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使局面漸趨失控。最終,一次槍械走火讓為了保護學生免于受傷的索菲亞不幸喪命。
作為阿爾及利亞移民后代的阿佳妮,出色地詮釋了今日法國校園中的種族歧視沖突。在《查理周刊》事件后,重新觀看這部電影,讓人不禁回想起她朗讀《撒旦詩篇》的那一天。
盡管缺乏世界性影響的“大片”,中外媒體都將阿佳妮視作今天法國精神的重要代表。
“如果你詢問任何70年代末的法國電影人,誰將在20世紀末成為法國最具標志性、最偉大的女演員,幾乎所有人都會毫不猶豫地說出伊莎貝爾·阿佳妮的名字。”美國著名電影批評家米克·拉薩里在《真實之美——好萊塢能從當代法國電影演員身上學到什么》一文中這樣寫道。
阿佳妮登上《三聯生活周刊》封面(資料圖片)
阿佳妮在中國的粉絲也為數不少,《三聯生活周刊》去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以阿佳妮為封面代表“法范兒”,將她列為法國文化精神的50個代表性角色之一。
在西方媒體為是否轉載《查理周刊》的漫畫而精分的時候,他們不該忘記,除了運用丑化諷刺的藝術,還可以舉起這位以自己的方式斗爭著的女神形象。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趙岳行
-
“中國實力增強,美軍在太平洋從霸權轉向分散生存” 評論 42布林肯承認“開打前就給了”,俄方回應 評論 159央行宣布將擇機降準降息,“擇機”以何為標志? 評論 162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評論 199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評論 166最新聞 Hot
-
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
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
“到2030年,中國本土數學家將能引領世界”
-
密謀推翻馬爾代夫總統?印度回應
-
域外調查惹惱國際奧委會,“2034鹽湖城冬奧會有點懸”
-
欲爭奪歐洲最大電動車市場,但英國國內阻力不小
-
土耳其喊話歐盟:他不干,我干
-
“沒想到拜登竟會如此對待盟友!”
-
司機留信曝光:同胞們醒醒吧,美國快病死了!
-
特朗普炮轟:英國犯下了大錯!
-
盧卡申科:計劃訪華,事關未來
-
特朗普“封口費”案將于1月10日宣判,“但不會入獄”
-
“美國沒能改變中國”,布林肯一聽急了…
-
事關中國FK-3,塞爾維亞:這是一個“里程碑”
-
“中國真出手怎么辦?企業緊張研判…”
-
以己度人?“中方為了談判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