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海波:保18億畝耕地紅線,不能“糊弄”了事
最后更新: 2023-05-11 13:43:57【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賀海波】
近期,網絡熱議中部某省會城市計劃將環線100公里長的繞城生態公園進行復耕復墾,打造成10萬畝良田。
網民算了筆成本收益賬:建成公園花了341億,10萬畝水稻一年能賺7700萬,要442.8年才能收回公園成本。經濟賬一算,讓人很生氣:怎么會做如此虧本買賣,做如此“反智”的事情?
資料圖來源:新華網
筆者長期在基層調研,近三、四年經常聽到基層干部抱怨“非農化非糧化整治”,為保18億畝耕地紅線,基層上演了一幕幕讓人頗感魔幻的現實劇。
違背常識的整治
近期,筆者調查了國內南北多地的情況,了解到今年各地都有土地平衡、非糧化整治的任務。
比如北方S省的一個社區(相當于鄉鎮下派的片區或管理區),共轄12個村,總人口7000人,今年整治非糧化任務是200余畝,其中村民栽種楊樹的田地占70%,其余是池塘地、石頭地。南方J省的一個山區鄉鎮,現有25000多畝地,今年3月底國土部門下達災毀地補充任務390余畝,要求5月5號全部種上早稻,完成整治任務。中部A省一個農業平原鄉鎮,田地密集,拋荒地很少,現在圖班瞄準河灘,給鄉鎮分派整治任務。
三個地方的基層干部都覺得有困難。S省的一位社區書記說,讓農民殺樹還田,農民不理解,鄉村干部有時還要請農民吃飯,給農民送禮。J省的一位鄉長說,田整治好了,農民不愿意種,最大的困難是讓誰來種地。A省的一名鄉鎮黨委書記說,河灘地本來很適合養鵝,現在整治過來種地根本沒有什么收成。
為什么從整治、耕種到收益都成了問題?主要是違背了“三農”生產的一些基本常識。
首先是違背了自然條件的常識。
水稻、小麥和玉米等主糧生產要依靠自然環境條件。水土路條件居于首位。最先被農民棄耕的土地,肯定是那些缺水或經常遭水淹、土壤貧瘠和沒有機耕道通達的農田。
2022年在中部H省一個村調研時,村支部書記說,山頂上有一塊地被衛星拍到了,原來耕種的農民早已搬遷下山,拋荒多年,要水沒水,要路沒路,開墾過來,也不會有任何收益,但是現在要限期整改。
還有一些地在河灘上,有的甚至就在小水塘里,泥深很難種植,并且稍有下雨就遭水淹,根本沒啥收益。在違背自然條件下,將這些地整治成高標準建設農田,能成功嗎?
其次,違背了經濟學的常識。
成本與產出的比較收益是現代社會遵從的基本理性常識。但是在非糧化整治中,根本不算經濟賬,只算占補平衡賬。因此,要讓農民將未成年的楊樹殺了改種主糧,要讓承包戶將幾百畝的葡萄、獼猴桃、黃桃等經濟作物拔掉改種主糧,要鄉村干部花“巨款”將荒地改種主糧……這些都違背了經濟學的基本常識,基層干部和農民能理解嗎?
最后,違背了農民的生活常識。
自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不斷加速,在很多鄉村,基本上看不到80后、90后種地了,他們都已經融入到工業經濟和城市社會之中。在絕大部分農民的生活常識中,種地務農收入只能是務工收入的補充形式,養不活人,只夠養老,所以要將不好耕種、無力耕種或不愿耕種的農田種上樹,隔三五年收獲一次,是生活常識的安排而不僅是生產需要的安排。
重要的是,農民的家庭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已經日益從農村脫域,現在讓他們殺樹還耕、重新返鄉種地,就要重新配置家庭勞動力與生活空間,破壞了他們逐漸形成的務農與務工互補的最佳經濟收益結構、城市與鄉村相結合的美好生活方式。
或說直白點,回去耕種幾畝整治過來的薄田,有的還是劣質田,有多少收入可言?衣食住行樣樣花錢,天災疫情沒有定數,靠幾畝田如何讓生活安穩度過風險?
誰來耕種
因此,全國多地基層干部都反映,很少有農民愿意耕種這些整治過來的土地,就不是一件怪事。但是,鄉村干部不能不完成政治任務,于是只好另辟蹊徑,大致找到兩種解決辦法。
最主要的辦法是請大戶耕種。
J省的一個山區鄉鎮,共有25000畝土地,小農戶種點口糧田約占20%,大戶種了其中的80%以上的土地。其實大戶也不愿意耕種這些條件差、風險大、收益低的“新造地”。但是,一方面,鄉村干部不斷給他們說好話,請他們幫助完成政治任務;另一方面,從政策上給他們一些補貼,如29元/畝的耕種補貼、50元/畝的早稻補貼、36.9元/畝的稻谷收割補貼等,耕種下來,保證不虧本,靠量大或許還能有些收益。如此他們才勉強答應幫助復耕。
S省的一個村,剛殺完楊樹的農民也不情愿種,村干部就動員村民將地以50元/畝的價格流轉給大戶種。先流轉1-2年,將地養熟了,再說。
找不到大戶來耕種,實在沒有辦法,鄉村干部就只好自己下地,被逼成了種糧大戶。
鄉村干部耕種,都是為了完成政治任務,耕種打藥下肥等程序都是請人工機械完成,自己主要做些零散的管理工作。J省的一位駐村干部說,一季早稻種下來,鄉鎮的包村干部和村兩委干部共同承包的10余畝水稻田,每畝收益是一袋谷子,大家分了一點算是沒有白種。
- 原標題:保18億畝耕地紅線,不能“糊弄”了事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李泠 
-
吳謝宇弒母案二審恢復審理,此前被判死刑
2023-05-11 12:01 -
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口糧自給率在100%以上
2023-05-11 11:35 聚焦三農 -
中天勝訴,臺當局機構急了...
2023-05-11 10:22 臺灣 -
重慶姐弟墜亡案二審宣判:維持死刑原判
2023-05-11 10:20 -
國家統計局:4月CPI同比上漲0.1%
2023-05-11 10:09 觀網財經-消費 -
國家移民管理局:15日起,這些都全面恢復!
2023-05-11 09:56 -
凌晨火情突然擴大!百億上市公司煤礦發生安全事故,5人失聯
2023-05-11 08:47 -
成功對接,中國空間站迎來世界最強“太空快遞”!
2023-05-11 06:51 航空航天 -
警方通報江陰槍擊案:懸崖下發現2名嫌犯尸體和自制槍械
2023-05-10 23:01 疑案追蹤 -
凱盛融英:成立合規管理委員會
2023-05-10 22:17 國家安全 -
習近平在河北雄安新區考察
2023-05-10 22:13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
民航局公報:去年全行業虧損2174.4億元
2023-05-10 21:41 航空航天 -
成鐵公安處正式通報“高鐵掌摑糾紛事件”
2023-05-10 19:58 -
習近平在河北雄安新區考察
2023-05-10 19:48 -
香港立法會三讀通過條例:洋律師參與國安案件,須經特首批準
2023-05-10 19:18 香港 -
痛心!福建3名落水基層干部遇難
2023-05-10 18:26 極端天氣 -
教育部:大幅擴大科研助理崗位,吸納應屆畢業生就業
2023-05-10 17:59 最難就業季 -
一季度售房面積降16%,福建寧德全面放開中心城區限購
2023-05-10 17:46 觀網財經-房產 -
2023年對臺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王滬寧出席并講話
2023-05-10 17:29 兩岸關系 -
楊瀾:我一直都是中國公民,沒有移民,沒有綠卡
2023-05-10 17:16
相關推薦 -
要收緊ASML出口管制?荷蘭新首相表態 評論 32“許多德國東部民眾將此視為變革機會” 評論 55“我要求美西方,允許我們用援烏武器打擊俄境內目標” 評論 265馬克龍:歐洲AI落后了,得砸錢追上中美 評論 128最新聞 Hot
-
要收緊ASML出口管制?荷蘭新首相表態
-
來真的,左翼聯盟“刺頭”推出彈劾馬克龍草案
-
“柯文哲在地下候審室過夜”,法院預計今晚開庭
-
俄羅斯給朝鮮24匹馬,“他最愛的品種”
-
哈里斯下場:特朗普不尊重圣地
-
武契奇:不會對人民撒謊,不太可能在2028年前入歐
-
馬克龍:歐洲AI落后了,得砸錢追上中美
-
巴西對X平臺下禁令,盧拉喊話馬斯克
-
全球AI換臉色情人物一半是韓國人!韓方找法方:要和“電報”談
-
委內瑞拉遭遇全國性停電,“反對派干的”?
-
柯文哲被當庭逮捕
-
遭遇“沉重打擊”后,烏克蘭撤職空軍司令
-
柯文哲被帶走調查,住所遭搜查數小時,走時說“我非常坦蕩”
-
“金磚鼓舞非洲:勇于挑戰西方霸權,不要怕被制裁”
-
馬科斯聲稱:重要時刻
-
“若我當選,會讓共和黨人入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