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敬!國家工程師》系列報道之六:解放90萬井下采煤工
關鍵字: 中國精造致敬國家工程師井下采煤工井下采煤采煤煤礦采煤機械化國慶65周年重大裝備制造,事關國家命脈、國家安全。在這個領域付出的人們,當得起“國家工程師”之名。他們專注的,是代表國家核心制造能力的大國重器;他們的事業,撐起國民經濟的脊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之際,新華網與《瞭望東方周刊》聯合推出大型報道《致敬!國家工程師》。觀察者網已刊載五篇報道:《我們創造了“高鐵大腦”》、《我們擎起“國家臂膀”》、《鑄造8萬噸“大壓機”》、《ARJ21的最后考試》、《我們掌握一流沖壓技術》,本期將向讀者介紹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研發的“煤炭綜采成套裝備智能系統”,利用該系統,在生產過程中,采煤工作面支護區域可無人操作,為煤礦工人提供一個安全的生產環境,減少井下作業人數,實現安全采煤、高效采煤。
以下為全文:
黃樂亭出生時的1960年1月,原煤炭工業部在遼寧阜新召開了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現場會,要求放下鐵锨,實現采煤機械化。
這是中國首次系統提出、大規模實施煤炭技術革命,寄望推動采煤方式從人工轉向機械化。
1960年5月9日,山西大同礦務局白洞礦14號煤塵爆炸,礦井全毀,死亡684人,其中677人在井下直接死亡。
1960年,中國的煤炭產量增長了37%,但死亡人數一并激增,共有6036名礦工死亡。
53年后,黃樂亭組織研發的“煤炭綜采成套裝備智能系統”應用示范取得成功,陜西“黃陵一號”煤礦的一個工作面,首次成功實現無人化開采——整個生產過程中,采煤工作面支護區域可以沒有一個人。
天地科技副總經理黃樂亭(圖),采煤自動化在這一代煤炭科技工作者身上,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煤礦的重大災害主要發生在采煤工作面,為煤礦工人提供一個安全的生產環境,減少井下作業人數,核心在于自動化控制開采設備的全面應用。”如今作為“全智能化煤炭綜采裝備”負責人之一,天地科技副總經理黃樂亭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安全、高效,是中國煤炭工業65年來的終極夢想。如今,它在黃樂亭這一代煤炭科技工作者身上,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通知書發錯了嗎
上世紀70年代,中國煤炭產業初步實現了機械化生產。此時發達國家已完成了向大型化和集中化生產的技術改造,領先中國20年。
1977年10月,鄧小平親自拍板,從國外引進100套綜采設備和國內制造500套綜采設備。
這一年,黃樂亭參加了“文革”后的首次高考。他報考了清華大學計算機自動化專業。看到錄取通知書上寫著“山東礦業學院地下采煤專業”,黃樂亭一時沒反應過來,以為通知書發錯了。
黃樂亭是山東龍口人,家門口四五公里外就有一處煤礦,但對它從未在意過。他覺得,采煤不需4年高等理論學習。
因為安全問題,身為村支書的父親對采煤行業也有擔心,但還是希望家中能出個大學生。1978年3月,黃樂亭去了450公里外的山東礦業學院。
兩年后,同樣被調劑進入山東礦業學院的張良成了他的師弟。30年后,二人共同研發了在中國煤炭行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煤炭綜采成套智能系統”。
國家改革開放之際,煤炭產業卻遭遇滑坡:1980年原煤產量6.20億噸,比上一年出現2.4%的負增長,影響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
黃樂亭和張良師從煤炭行業的第一位中科院院士宋振騏。
“宋老師聽到哪兒有沒去過煤礦,隨時上火車,再拿著他的中科院證件找列車長補票。實地測量數據結束后,又在回來的火車上整理數據,尋找規律。他的許多著作、論文都是在火車上完成的。”張良回憶起跟隨宋振騏下井的歲月,無限感慨。
黃樂亭的回憶是:每到井下遇到工作面壓力增大、頂板轟隆隆作響的危險時刻,工人都往外跑,只有宋振騏一人往里鉆。
如此鉆研之下,宋振騏為中國人開創了新的煤炭開采理論。 但他的學生們認為,危險不再應該成為中國煤炭工業的代名詞。
創新引領發展
大學畢業后的黃樂亭被分到了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唐山研究院。唐山經歷大地震后,有些辦公樓還沒開始復建,黃樂亭只能在簡易房里辦公。
他被分到礦山測量所做建筑物下采煤課題組,盡管師從宋振騏這樣的大家,但實際操作起來黃樂亭還是感覺到了自己的稚嫩。
“創新引領發展”,這是黃樂亭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1985年,測量所迎來了史上最年輕的課題組組長。
之后黃樂亭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主持籌劃申報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中國村莊下壓煤量大面廣,但村莊建筑物的牢固度遠低于城市,如何保證采煤時塌陷小、村莊房屋破壞輕,成了他關注的重點。
在他人生道路上快速成長的八九十年代,中國煤炭業正在機械化道路上突進。
1989年12月30日,《中國煤炭報》最后一期的頭版頭條,紅色標題赫然——《歷史性的突破:原煤產量跨越10億噸大關》。
一年后,剛剛大學畢業的韋文術進入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太原研究院,從事液壓支架電液控制系統和掘進機液壓系統的研究。
此時,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煤炭企業已經率先在工作面采用了計算機技術,實現了采掘設備的自動化及井下環境安全信息的實時監測。后來西方國家紛紛跟進。
韋文術深感中國采煤機械和國外差距巨大。在太原研究院的十幾年時間,他專心做液壓支架電液控制系統的研究。
整個煤炭綜采成套裝備智能系統,主要包括液壓支架、采煤機、刮板運輸機及其自動化系統。自動化采煤實現以前,煤礦工人需要在工作面手動調節支架的升降和前移。核心的液壓支架電液控制系統實現后,煤礦工人將從危險的工作面解放到安全的順槽監控中心。
韋文術的夢想,直到十幾年后才得以實現。
“煤炭綜采成套裝備智能系統”可以提高原煤產量50%以上,綜采工作面作業人員由14人減少至5人。
德國人的態度
整個1990年代,張良一直在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開采研究所做礦山壓力研究,主要是頂板的控制和安全問題。和遠在太原的韋文術一樣,張良也感覺到自動化的技術革命即將來臨。改革開放到新世紀初的20多年間,采煤支架的自動控制技術在國內一直是空白。
“1990年代國內煤礦綜采自動化設備一直靠成套進口,價格非常昂貴,一個支架就要20萬元,只有大煤礦才用得起,小煤礦還是原始的人工開采。我當時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讓中國的煤礦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實現煤炭自動化開采的國產化。”張良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2000年,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作為主發起人,聯合兗礦集團有限公司等共同設立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動礦山生產過程自動化研發與生產業務。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黃樂亭已經成長為唐山研究院年輕有為的副院長,主抓選煤自動化。煤炭行業的自動化之風,已經刮起。
2001年,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德國公司在北京簽署協議,成立天地瑪珂公司,學習汽車行業的合作模式,以市場換技術。
作為這家公司副總經理的張良回憶,德國人很快出爾反爾,沒能完成引進計劃。
“當時我就覺得靠外國人永遠不能自立,德國人食言,反而加快了我們自主創新的腳步。”張良說。
2004年,他們開始籌備自主研發團隊。同年,中國礦難死亡人數雖然開始呈現下降趨勢,但仍有6027人死于礦難,是美國的215倍。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從全國分院抽調人才,韋文術是其中一個。
在太原研究院工作14年的韋文術,研發的自動化控制技術最后以失敗下線,所以當他得知重啟了一個同類型項目時,毫不猶豫地來到了北京。
張良給韋文術的第一印象是:“有研究員一貫的認真態度,也有常年下井測量經驗練就的專業素養,尊重每一個研發團隊成員。”韋文術只提了一個要求:“給我時間和空間專心做研發。”
由于加班,韋文術總是沒法趕在煤科總院關大門的23點前離開,常常翻墻出來。
電液控制系統的核心液壓元件電磁先導閥,承受的壓力相當于每平方厘米355公斤,僅此一項實驗后來耗時半年。
這半年是韋文術職業生涯中工作強度最大的時段,36歲的他滿頭黑發變成灰白。
他每天都在做同一個實驗,上千次實驗、上千個廢品,精神一度臨近崩潰邊緣。半年后,最后一個試驗品成功運轉、操作無誤,張良在場,差點喜極而泣。
張良在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開采研究所的同事李首濱,此前10年的多次下井經歷,也讓他深感有責任把煤炭工人從危險的井下解放出來。
于是,他主動請纓到天地瑪珂公司,在研發團隊組建之初任職副總經理。李首濱負責電液控制系統的通信總線方案,相當于人的神經系統,一根線搭錯,整個系統就會停擺。
雖然有理論基礎,但李首濱經常是白天設計方案,晚上自學與之相關的理論知識。一遍遍寫了撕、撕了又重寫,“用紙堆起了”電液控制系統的通信總線方案。
2005年至2006年,黃樂亭在黑龍江的雞西市掛職副市長,主抓煤炭產業化。在這個以煤炭立市的地方,他感受到采煤工作“減人提效”的迫切性。
雖遠在東北,當他得知電液控制系統自主研發成功的消息后,深感欣慰。
把90萬人解放出來
德國企業第一時間飛來北京和張良談判,百般阻撓,不發貨、不給軟件支持,導致系統沒法使用。
2010年這家公司退出,想挖走骨干研發隊伍,沒能實現。
2008年9月,天地瑪珂公司自主創新的“SAC型液壓支架電液控制系統”,作為首套實現商業銷售的國產電液控制系統,在神華寧煤集團石溝驛煤礦采煤工作面正式投入使用。
這一年,黃樂亭已是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黨委副書記,分管科技研發,自動化研發成為他關注的重點。兩年后他又成為主管科研的副總經理。
2009年黃樂亭開始籌劃“十二五”科技項目。有之前的研發成果鋪路,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承擔了國家“煤炭綜采成套裝備智能系統”示范項目,得到過億元支持。
這家公司還承擔了“十二五”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煤炭智能化掘采技術與裝備”,國家也資助了1億多元。
“煤炭綜采成套裝備智能系統”得到推廣應用,提高原煤產量50%以上;綜采工作面作業人員由14人減少至5人,實現無人跟機操作、有人安全值守,為煤礦“無人化”開采奠定了基礎。
“如果煤炭綜采成套裝備智能系統得到廣泛應用,不僅能再次提高煤炭綜采化率,煤炭開采安全生產也會得到有效保障。”黃樂亭對《瞭望東方周刊》說,“煤炭工人也能做白領,在操作控制平臺上完成作業。”
“目前,全國井下從事直接采煤工作的約有90萬人。無人開采就是要把這90萬人逐步解放出來。”張良信心十足。
他們的老師宋振騏則稱之為“轉折點”——邁出“無人開采夢”的第一步,迎來無人化開采的曙光。
- 責任編輯:徐喆
-
外媒緊盯:中方又要出手? 評論 18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評論 97促消費為什么沒有起色?這與搞創新不矛盾 評論 175中國首次實現!“領先馬斯克的星鏈” 評論 29215死!新年首日,“恐襲”疑云籠罩美國 評論 174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