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次!中國利用遙感技術在國外發現絲路考古遺址,空間考古幫了大忙
關鍵字: 絲綢之路考古突尼斯4月19日,“一帶一路”突尼斯遙感考古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王心源研究員所帶領的空間考古研究團隊,在中國科學院A類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第三項目“數字一帶一路”的資助支持下,執行“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世界遺產工作組(DBAR- Heritage)非洲研究計劃,聯合突尼斯、意大利、巴基斯坦的科學家利用空間考古技術與方法,在絲綢之路西端突尼斯發現10處古羅馬時期考古遺存。
這是中國科學家利用遙感技術在中國境外首次發現考古遺址,這些遺存揭示了古羅馬時期南線軍事防御系統的布局與農業灌溉系統的結構。
實地驗證灌溉系統遺址(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王心源研究員與突尼斯專家就遺址地表進行討論(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王心源研究員與意大利考古專家實地驗證邊墻遺址(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突尼斯南部遙感考古新發現10處遺址點:1、2 為軍事堡壘(Forts),3、4、5為邊墻(Limes),6、7、8為水窖,9為農業灌溉系統,10為墓葬。(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隨著遙感技術在國民經濟多個領域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地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遙感技術也從“高大上”走入了尋常百姓家,遙感與考古也完成完美“合體”。此次發現利用的空間考古技術到底是啥?它究竟有什么特點?
說到空間考古,不能不先從遙感考古說起。
遙感考古:能“入地”也能“上天”
遙感考古,顧名思義就是利用遙感技術從事考古研究。嚴格來講,是指利用遙感對遺留于田野的人類過去活動遺跡與遺物進行探測、識別與發現的一種新的無損考古探測技術與方法。
從1906年在軍用熱氣球上拍攝到英國史前巨石陣遺址作為遙感考古的發端,到20世紀20年代提出航空考古勘察和航片分析成為遙感考古發展里程碑,以及隨著20世紀70年代利用衛星遙感獲得考古信息的大量應用,遙感考古逐漸成為考古研究領域必備且常用的探測技術與方法。
遙感考古具有全局、直觀、周期性強、覆蓋范圍大的特點。相對于傳統的野外考古而言,遙感考古具有成本優勢,能節省人力物力,并且在環境變遷與人類活動關系的研究中能發揮更大作用。
同時,遙感考古可以把地表上看到的貌似不相關的遺跡聯系起來,對于在大尺度、大范圍上解決大型線性遺跡保護與認知具有重要作用,對考古學的系統性研究有重要意義。
另外,遙感技術在干旱區考古調查中具有獨特的技術優勢和廣泛的應用前景,是考古學發展的新增長點。其與考古學、歷史學、地學等的有效結合,能夠為絲綢之路古城鎮、古綠洲、古水系、古道路,以及區域社會經濟文化變遷的研究,提供科學的手段。
此次由王心源研究員所帶領的空間考古研究團隊根據史料、考古資料、學術文獻等記載,依靠多年經驗的積累,準確聚焦“靶區”——突尼斯中南部,地處荒漠,地表干擾較少的特征非常有利于遙感考古發揮其獨特優勢。
突尼斯中南部荒漠地貌(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不過,遙感考古絕非是僅僅發現考古目標就“大功告成”。作為一種現代科學技術與方法,遙感技術正在與其他技術、方法與理論,如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定位技術、環境考古等,相結合,擴大其“發現”的價值,形成一套新的研究技術與方法范式,繼而建立空間考古新學科。
空間考古:遙感考古的繼承與發展
為擴大遙感考古的研究深度與應用廣度,遙感技術要和與其直接相關的空間信息技術進行聯系。
空間信息技術是包括遙感、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在內的、結合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進行的空間數據采集、量測、分析、存儲、管理、顯示、傳播和應用等系列的方法與技術。
事實上,在今天的西方田野考古調查中,遙感再也不是單純地用來尋找、發現古代遺跡或現象,更重要的是遙感技術已經實現了與地理信息系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以及地球物理方法等其他相關技術的交叉整合,綜合服務于以景觀考古學為理論支持的考古學研究和以文化遺產學為服務對象的文化遺產管理或文化資源管理。
圖像處理分析+實地調研,歷經2年終成功
此次聯合考古歷經2年,2016年3月,科學家開始進行室內遙感圖像處理以及解譯分析,進而發現目標物——疑似遺址點,然后分別于2017年4月、11月和2018年4月與當地考古專家聯合進行實地調研與驗證,最后在突尼斯南部確定空間考古新發現10處古羅馬時期遺存,包括邊墻3段(Limes)、軍事堡壘(Forts)2個,以及農業灌溉系統1處、水窖3處、墓葬1處。這些考古遺存形成證據鏈條反映出古羅馬時期帝國南部邊疆的軍事防御體系。
邊墻遺址(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古羅馬軍事堡壘(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水窖遺址(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灌溉系統遺址,藍色引水壩,紅色為攔水壩(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黃圈為新發現古墓葬遺址,紅框為已知堡壘遺址(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其中,邊墻與堡壘用于防守和保護邊界,阻擋來自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的侵擾;農業灌溉系統以及儲存淡水的水窖用于保障邊界軍民的糧食生產與生活需要。
- 原標題:首次!中國利用遙感技術國外發現絲路考古遺址,空間考古幫了大忙
- 責任編輯:隆洋
- 最后更新: 2018-04-21 13:53:09
-
外媒:中國“人造太陽”或超越人類最狂野的能源夢想
2018-04-20 16:55 中國精造 -
我國航天員"飛天"水下訓練服首亮相
2018-04-20 15:43 航空航天 -
國家航天局:中俄正討論向對方空間站互派宇航員
2018-04-20 10:55 科技前沿 -
中興回應美制裁:極不公平 不能接受!
2018-04-20 09:50 中美關系 -
“發展自主芯片,不能等做到跟國際水平一樣才用”
2018-04-20 07:38 科技前沿 -
他們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2018-04-19 16:25 -
“谷歌通過麥克風竊聽,然后推送廣告?”有人測試了一下…
2018-04-19 15:59 科技前沿 -
谷歌蘋果臉書 美科技巨頭齊補“芯”
2018-04-19 15:27 IT新浪潮 -
西起鄭大東至河大,河南準備打造“中原硅谷”
2018-04-19 13:52 -
丁仲禮院士:這項研究將服務于國家氣候談判
2018-04-19 13:30 -
是什么卡了中國頂級光刻機的脖子?
2018-04-19 07:33 科技前沿 -
“除霾塔”階段性成果:10平方公里內PM2.5濃度可減15%
2018-04-18 21:31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我國首個反義核酸藥物獲準進入臨床研究,系肝癌基因靶向療法
2018-04-18 18:04 醫學 -
中國占全球9%的AI創業公司拿到近半融資 超過美國
2018-04-18 16:37 人工智能 -
中俄合研大客機要用英國發動機 中俄為何造不出
2018-04-17 18:38 中國大飛機 -
美醞釀對華再開戰場,這回瞄準…
2018-04-17 08:15 中美關系 -
4500米級“潛龍三號”潛水器首次亮相
2018-04-16 10:30 中國精造 -
能預測腫瘤、早戀——基因檢測真有這么神?
2018-04-16 08:00 -
時速613公里的超級高鐵,14秒內“秒停”?
2018-04-15 21:10 高鐵世紀 -
袁隆平:2020年前做完這兩件事就退休
2018-04-15 08:37
相關推薦 -
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