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雙南:中國科研人員申項目時常被問“外國人都沒做過,你做這個干什么”
關鍵字: 張雙南中科院質疑據《科技日報》6日報道,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剛剛回國時,非常不習慣——在學術上,沒有人和他“吵架”了。
“不但如此,一旦給別人的學術觀點挑毛病,對方就覺得沒面子、下不來臺。”張雙南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說,從學術角度提出批評、質疑,進行學術爭論,在國外是十分常見的事情。然而,這在國內顯得有些“大逆不道”。
質疑,在張雙南看來,正是目前中國科技界最缺乏的科學精神。
質疑乃科學精神之核心
張雙南把科學精神總結為六個字:唯一、獨立、質疑。
所謂唯一,即科學的目的是發現科學規律,而科學規律是唯一的。所謂獨立,即科學規律獨立于發現者,不管誰來做科學研究,東方人也好,西方人也罷,在方法正確的前提下,所發現的科學規律是相同的。所謂質疑,從字面上看是最容易理解的,但張雙南認為,它恰恰是科學精神中最重要的兩個字。
“科學的進步和創新離不開質疑。”張雙南說,從牛頓的經典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每一個重大科學理論的誕生都不是自然演化出來的,而是伴隨著新理論對舊理論的質疑,甚至伴隨著激烈的爭論和沖突。可以說,沒有觀點的碰撞,難以擦出真理的火花。
但在中國科技界,似乎缺乏這樣的習慣。大家講究中庸之道,講究以和為貴,在潛在的氣氛中對批評和質疑是不鼓勵的,因為這樣會“傷和氣”。張雙南認為,這并非中國科技界獨有的問題,而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傳統使然。
張雙南曾想辦法以圖改變這種風氣。幾年前,他嘗試舉辦“學術批評論壇”,邀請和自己學術觀點不同的人對自己提出學術批評。“既然不方便當面批評別人,那就邀請別人來批評自己好了。”這是張雙南當時的想法。遺憾的是,這個“學術批評論壇”只辦了一次,之后便難以推行。
張雙南觀察到,質疑精神的缺失,使科技圈出現不少怪現象。科研人員不但很少與國內同行進行學術爭論,對國外的學術思想更是缺乏批判和質疑。在申請科研項目時,首先會被問,這種研究外國人有沒有做過?跟蹤外國人的前沿研究容易通過,也容易出成果。假如外國人沒有做過,就會被問,外國人都沒做過,你做這個干什么?
長此以往,就出現了這樣一種結果:在科研領域,很多原創思想都是外國人提出來的,中國人則負責實現它,或者進一步提升它。用張雙南的話說,外國人負責“挖坑”,中國人負責“灌水”。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這些年中國科研人員發表的論文數量很多,但是原創性思想或成果卻很少。換句話說,他們的論文所涉及的“坑”,都是外國人挖的,而不是中國人自己挖的。
張雙南(圖源:中科院官網)
解鈴還需系鈴人
難道中國人真的不擅長質疑嗎?
張雙南以前在清華大學講課時,提出一個要求:每個學生每堂課必須向他提一個問題,越尖銳越好。最近他又在中國科學院開了一門關于科學方法的課程,也提出同樣要求。他發現,在鼓勵批評和質疑的課堂氛圍下,學生們常常與他進行熱烈討論,有時甚至會和他吵起來。這讓張雙南感覺非常好。
“所以不是中國人缺乏質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文化氛圍不鼓勵批評質疑,慢慢把大家的棱角磨平了。”張雙南說。
解鈴還需系鈴人。張雙南認為,質疑精神的缺失源于文化傳統,質疑精神的培養也要從文化入手,形成鼓勵批評質疑的氛圍。
在教育層面,張雙南發現,學校傾向于給學生灌輸科學知識,但很少告訴他們,什么是科學,什么是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而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精神,首先要培養他們分析、批判、質疑的能力。
張雙南提到了人們常講的“文化自信”。在他看來,真正的自信,就是既敢于接受批評質疑,正視和改正自己的不足,也敢于批評和質疑他人。這一點也適用于中國科技界:應該既歡迎和鼓勵國內同行之間互相批評質疑,也要敢于批評和質疑國外同行的學術觀點。
“沒有質疑,科學精神無從談起。沒有科學精神,就不會有創新。沒有創新的文化不會成為先進的文化,只有先進的文化才有自信!”張雙南總結說。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科技日報》6日頭版也發表了評論員文章《發展離不開質疑,進步離不開批判》。
原文如下:
質疑是科學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笛卡爾說,一切感官獲取的知識都是可以懷疑的,唯有懷疑本身不可懷疑。就人類已知和未知的比重而言,真理的海洋仍以神秘姿態示人。合理質疑科學發展中前人的成果,不先入為主地迷信書本和權威,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事物和已有觀點,正是科學的精髓所在、價值所在。
縱覽人類科學發展史,一個個勇于質疑的科學家書寫了熠熠生輝的篇章。哥白尼的質疑將宇宙中心從地球轉移到太陽,盡管又有后人質疑“日心說”,如是往復延續,人們才得以不斷地探索和認識宇宙;伽利略的質疑推翻亞里士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開實驗科學之先河,人們才得以廣泛運用實驗觀測和數學推理,進入現代物理學殿堂;如果愛因斯坦不曾質疑牛頓三大定律,相對論就無從產生……質疑如一股強大動力,激活創造性思維,從而推動科學進步的車輪滾滾向前。
不僅科學自身的發展如此,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也是如此。科學是文明進步的基礎,質疑則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基礎。良藥苦口利于病,解決發展中的問題,要求我們用好質疑這一劑良方,在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中不斷校正發展的航向。
當然,質疑本身也需要科學的精神。真理往前走一步就是謬誤,過猶不及,“質疑”不等于盲目“懷疑”,更不是毫無根據的全面否定。質疑實質是一種批判性思維方式,有助于發現前人科學探索中的缺陷、漏洞以及經不起檢驗、不完全適用之處等。
質疑需要獨立理性的思考。質疑已有理論或成果,是一個不斷向自己提出問題并著力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非隨意向別人提問。質疑他人的同時,也要質疑自己下過的結論,甚至質疑自己的質疑。如是,對以往的成果進行合理揚棄,而非簡單“師承”,方為質疑應有的科學態度。
探索未知,道阻且長,多一些科學的質疑,才可能產生更多更好的觀點和成果,才可能碰撞出更多更好的創新火花。現在,中國正向著世界科技強國奮進,我們迫切需要勇于質疑、科學質疑。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質疑最大的“敵人”恐怕是我們“自己”。對科學而言,合理質疑的缺失甚至比在羅馬鮮花廣場等待布魯諾的火堆更可怕。
- 原標題:質疑缺位:科學精神的中國短板
- 責任編輯:馬雪
- 最后更新: 2018-06-06 07:50:21
-
西瓜足跡“撞臉”腳步地圖 它究竟是借鑒還是抄襲?
2018-06-06 07:00 -
最后一枚風云二號升空,國際組織為何請它改位置?
2018-06-05 21:00 航空航天 -
何文輝是誰?36氪回應App推送出現臟話
2018-06-05 15:53 IT新浪潮 -
海水稻“技術路線圖”形成
2018-06-05 07:29 -
82歲院士下潛:要熱愛科學而非它背后的錢
2018-06-04 17:22 中國基礎研究 -
“深海勇士”歸來!
2018-06-04 16:30 -
美媒:國外科學家原本要去美國尋夢,結果投奔中國
2018-06-04 16:18 外媒看中國 -
高壓共軌不中用,國產柴油機很受傷
2018-06-04 09:23 科技前沿 -
我國學者利用廢紙箱 研制出新型重金屬修復劑
2018-06-03 19:05 科技前沿 -
中國芯片產業鏈細分領域龍頭名單
2018-06-03 15:47 -
我國離無人農場又近了一步
2018-06-03 11:20 -
7018米!中國超級鉆機完成首秀,創亞洲新紀錄
2018-06-03 10:39 超級工程 -
長三角三省一市領導為何考察這家醫院?這里有“殺癌利劍”
2018-06-02 20:11 上海觀察 -
重大突破,3D打印眼角膜問世!
2018-06-02 16:11 -
“整個產業是中間強兩端弱,核心技術被日企壟斷”
2018-05-31 10:43 科技前沿 -
袁隆平團隊迪拜沙漠種“海水稻” 最高畝產超500公斤
2018-05-30 22:57 -
京東8月要推無人餐廳,盒馬高層稱其抄襲概念
2018-05-30 19:45 -
銀隆為何載不動“董小姐”造車夢?媒體稱多地園區現反常
2018-05-30 13:20 科技前沿 -
美媒:中國學生赴美學高科技,怕要一年一簽了
2018-05-30 09:00 留學潮 -
曾遭美國封殺,如今中國空間站廣邀各國參與
2018-05-29 14:03 航空航天
相關推薦 -
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55“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90“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41“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4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