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
最后更新: 2021-05-15 11:37:55① 降軌:在下降前5小時,天問一號建立降軌姿態,軌道器發動機點火降低,進入近火點50公里的大橢圓軌道。
② 分離:在距離地面100多公里處,實現軌道器和著陸器分離。不妨把此時的時間作為進入大氣的起點,自此開啟約9分鐘的著陸。
兩器到達安全距離后,軌道器立即點火,抬升軌道進入中繼軌道(環繞軌道)。軌道器升軌同時,也實時拍攝監測著陸器的下降過程。
③減速:兩器分離后,有三個減速過程。分別是氣動減速、傘降減速、動力減速。
一、氣動減速,靠大氣摩擦減速。此時展開配平翼,隨著防熱大底和大氣不斷摩擦,飛行器速度逐步降低,此階段為純氣動減速段,消耗將近90%的速度,超音速減速傘打開。
二、傘降減速,超音速減速傘打開,此時高度約11公里,減速傘使用的是盤-縫-帶設計傘。此時著陸器將先后拋掉防熱大底和背罩輕裝著陸。
三、動力減速,在著陸器同背罩分離同時,發動機點火,對地雷達隨機開機,著陸緩沖機構(四條著陸腿)展開。
④ 懸停:通過調整發動機推力,使著陸器在高度100米時,速度為0,達到懸停的目的,著陸器下方的對地相機同時拍攝下方圖像,自主分析并選擇相對平整適宜著陸的點。著陸器調整姿態,前往著陸點,并開始下降。
⑤ 著陸:通過著陸腿的緩沖機構抵消剩余的動能。著陸器緩緩降落在火星表面,此時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都非常小,通過著陸腿的緩沖抵消剩余的動能,類似與人從高處跳下時的下蹲。
著陸過程中遭遇了哪些嚴峻挑戰?
天問一號任務一次性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步,著陸是其中最復雜、最難的部分。
著陸過程,是著陸巡視器從進入火星大氣層到降落到火星表面的過程,整個過程大約9分鐘。雖然時間短暫,卻是整個飛行任務中的一道頂級難題。
挑戰1:信號延時—超過10分鐘
軌道器和著陸器的分離決定任務成敗。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非常遙遠,信號單程時延10分鐘以上。地面無法進行實時測控干預,探測器會自主執行預先注入的指令,并自行判斷指令執行的效果。一旦發現問題,必須在極短時間內進行自我診斷,排除故障。
挑戰2:剎車難控—歷史成功率50%
人類迄今共實施47次火星探測任務(含2020年7月的3次發射任務),成功或部分成功的僅25次,成功率剛過50%。而對火星著陸任務,目前共實施22次,算上此次,僅成功10次,中國此次火星探測任務在世界航天史上亦是創舉。
挑戰3:險點難料—智能化要求高
著陸受火星大氣的影響,如果突然火星起沙塵暴那樣極端的氣象那有可能造成嚴重后果。此外熱防護、降落傘,減速也是重要風險點。
降落過程,目前中國尚未在外太空使用過降落傘,這是中國首次以降落傘的方式軟著陸到地外行星。這個著陸過程與地球通信的延時很長,因此對自主性、智能性、實時性的要求更高。
減速過程要求非常精確,減速控制如何足以決定任務的成敗,如果速度沒降下來,那著陸器就砸到火星表面,砸了一個坑不說,祝融號也會壞掉,前面的努力都會白費。
另外姿態控制也很重要,如果沒控制好,著陸時“四腳朝天”那就麻煩了。
相比地球和月球,在火星表面著陸更加復雜?;鹦潜砻嬉不\罩著大氣層,但大氣密度僅為地球的0.6%~0.7%。航天器在進入火星的過程中,一方面無法單純依靠大氣降低到安全速度,同時又必須考慮空氣摩擦產生的熱量沖擊。
從目前火星地貌影像看,火星地形復雜程度超過月球,與地球、月球的地形很不一樣。
開展巡視探測工作的過程中,祝融號也將面臨地形、能源、路況、沙塵、通信等各種挑戰。
著陸點為什么選烏托邦平原?
著陸點選擇需要綜合科學與工程2方面進行考慮,以盡可能的降低工程風險,并提高科學探測價值。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首選著陸點位于火星烏托邦平原,是火星上最大的平原,其表面下可能有大量的水冰儲備。在科幻系列《星際旅行》中,烏托邦平原就是星際聯邦的主要造船基地。
如果有一天,太空機構將人類送上火星,水將是一種至關重要的資源,因為它既可以維持宇航員的生命,也可以分解成氫和氧作為火箭燃料。
飛往火星的宇宙飛船不太可能攜帶足夠的水、氧氣和氫氣,完成往返火星的整個旅程。
火星車上搭載了6種科學設備,包括可用來拍照導航的地形相機及雷達、測量火星氣象的氣象儀、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等,為完成火星表面巡視探測和科學研究保駕護航。祝融號預計在火星表面工作90多天。
那么,著陸器著陸后,軌道器干啥去了?
軌道器降軌,變身“火星遙感衛星”。火星表面巡視探測任務結束后,軌道器將降軌到橢圓形的遙感任務軌道,又變身為“遙感衛星”。
它將繞火星飛行約1個火星年(約2個地球年),完成火星全球遙感探測任務,同時兼顧祝融號火星車的中繼通信。
預計著陸后的第8個火星日,中國首輛火星車將緩緩駛下著陸平臺,在烏托邦平原上軋下第一道印記。
(人民民日報客戶端、科普中國等)
- 原標題:天問一號探測器在火星烏托邦平原著陸
- 責任編輯: 于文凱 
-
“祝融落火”,NASA發來賀電!
2021-05-15 09:32 航空航天 -
劉鶴主持會議,討論面向后摩爾時代的集成電路潛在顛覆性技術
2021-05-14 20:31 政策風向標 -
天問一號將于15日凌晨至19日擇機著陸火星
2021-05-14 17:46 航空航天 -
衛星批量生產時代來臨
2021-05-14 07:53 航空航天 -
網信辦征求意見:汽車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應在境內存儲
2021-05-12 18:32 -
警局被勒索,華盛頓20名余警察信息遭泄露
2021-05-12 16:59 -
技嘉產品遭多平臺下架,但大陸廠商需直面問題
2021-05-11 21:27 大公司 -
盾構機駕駛技術,了解一下?
2021-05-10 09:28 中國品牌日 -
已再入大氣層,絕大部分器件燒蝕銷毀
2021-05-09 11:06 航空安全 -
我國成功研制62比特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號”
2021-05-08 22:20 科技前沿 -
華為丁耘:攜手共進,點亮1000座5G智慧工廠
2021-05-08 17:12 華為 -
哈工大團隊詳解微納機器人如何首次主動靶向治療腦膠質瘤
2021-05-07 07:48 科技前沿 -
80%高科技企業失敗的原因,在技術以外
2021-05-06 08:18 中國經濟 -
研究了20多年翼龍和恐龍,很多人羨慕,我覺得羨慕是應該的
2021-05-02 08:47 -
武漢智慧城市“一碼互聯”榮獲2021數字中國創新大賽一等獎
2021-04-30 13:40 智慧武漢 -
天和入軌!獨家揭秘“太空母港”飛天路
2021-04-30 11:56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
2021年一季度中國手機市場排名出爐:vivo第一,同比增長79%
2021-04-30 11:25 -
“留光”1小時!我國科學家刷新世界紀錄邁向“量子U盤”
2021-04-25 22:28 科技前沿 -
中國將論證建設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統
2021-04-24 12:21 航空航天 -
祝融號!中國首輛火星車有名字了
2021-04-24 10:08 航空航天
相關推薦 -
外媒緊盯:中方又要出手? 評論 18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評論 97促消費為什么沒有起色?這與搞創新不矛盾 評論 175中國首次實現!“領先馬斯克的星鏈” 評論 29215死!新年首日,“恐襲”疑云籠罩美國 評論 174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