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國底氣在哪里?
本文刊載于2023年11月29日《科技日報》第5版“深瞳”,原題為《不負“一流”使命 闖出科技期刊中國路》
一部科技期刊史,見證壯闊科技史。自1665年英國皇家學會創辦世界上第一本科技期刊《哲學匯刊》以來,科技期刊便成為科技大事件的重要推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更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
正因為如此,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被置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突出位置。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文獻和數據平臺,發起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鼓勵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國期刊、平臺上發表和開發利用。這為我國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指明了方向。
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引領我國科技期刊由大向強,我們的“底子”如何,“底氣”何在,具備怎樣的“底蘊“,又該如何加固“底層”?科技日報記者為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第十八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優秀期刊展示現場。科技日報記者 劉莉 攝
底子:世界科技期刊前列增添許多中國身影
“我國已成為期刊大國,但缺乏有影響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這是2019年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開篇語里作出的判斷。
隨著幾年來的實踐,人們已經發現,世界科技期刊前列增添了許多中國身影。數據分析公司科睿唯安2023年公布的《期刊引證報告》(JCR)顯示,中國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達到44.1,蟬聯世界影響因子百強期刊。《電化學能源評論》《分子植物》《園藝研究》《先進陶瓷》等多個中國科技期刊位居本學科領域影響因子全球第一。近幾年SCI收錄的期刊總量增長了不到4%,而中國進入SCI期刊數量增長了25%。
受訪者供圖
然而,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離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已經不遠了呢?
“世界一流期刊必須是能夠持續、集中地刊登某一個學科或多個學科的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科研成果的載體,其論文必須對學術、技術、產業等某個方面或某幾個方面產生重大影響,能夠引領某個領域,甚至對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產生較大影響。”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曾對世界一流期刊的內涵和外延作出這樣的表述。就客觀情況看,我國的科技期刊在“重大影響”和“較大影響”方面還有不小的差距。
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3)》(以下簡稱《藍皮書》)統計,2022年中國作者發表SCI論文總數,是中國SCI期刊發表論文數的19倍多。這意味著大量中國作者的成果發表需要依靠海外科技期刊,我國科技期刊對一流成果的承載能力還遠遠不夠。
同時,《藍皮書》也顯示了當前我國科技期刊出版“小而散”的處境。截至2022年底,中國科技期刊總量為5163種,分屬于3218個主辦單位。77.13%的主辦單位僅主辦1種科技期刊。這些飄散四處的星星之火,尚需匯聚以成燎原之力。
如今,在國際上,科技期刊向大型出版機構集中已成明顯趨勢。為了提升市場占有率,國際大型出版機構不斷強化集群化發展。以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為例,截至2022年,其旗下的《自然》子刊就有65種,幾乎覆蓋了所有的學科領域,同時還以每年3種子刊的速度擴張。
近年來,我國科技期刊的集群發展在平臺加持下已顯加速之勢。截至2023年,中國科學院主管主辦期刊已達到400余種,自有的SciEngine平臺技術建設和資源集聚初具規模,包含近450種期刊、39萬余篇論文,總下載量超過3800萬次。中華醫學雜志社搭建運營的“中國臨床案例成果數據庫”已覆蓋來自全球30余個國家的讀者。
受訪者供圖
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群,還期待更多“高原”的崛起,教育部科技委學風建設與科學傳播專門委員會委員、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理事長張鐵明說:“目前國內的科技期刊建設滯后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期刊對于國家科技創新的支撐和服務作用還有很大差距,這也是期刊人正在努力改變的現狀。”
底氣:中國已經具有國際一流的稿件源和作者群
2022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首次突破3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首次突破2.5%,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連續4年超過6%。夸父探日、青藏科考、微納衛星、量子傳輸、質子治療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如今我國不僅是國際前沿科技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
“夸父一號”示意圖。衛星研制團隊供圖,新華社發
“中國已經具有國際一流的科技稿件源,這將為建設世界一流的學術期刊提供稿件源和作者群基礎。”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楊衛對此充滿信心。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2023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各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論文數量首次升至世界第一,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及被引用次數均排在世界第一。這表明,我國科技論文質量已經發生躍升。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有可裸眼觀察遺傳轉化的植物通用性便捷報告系統;面向經濟主戰場,有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有降低電磁污染的新型導熱屏蔽復合材料;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有針對抗新冠病毒候選藥物篩選實驗性研究成果……我國科技期刊正在快速抓住這些一流成果評鑒和記錄的主動權。
受訪者供圖
國家對科技期刊的政策支持,帶動和引導了一批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相關部門先后推出“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項目”“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等一系列專項財政支持項目。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創新部部長劉興平在2023年中國期刊高質量發展論壇上指出,2018至2022年,經過五年的發展,我國國際學科排名進入Q1區(前25%)的期刊增加了99種,學科排名居于前5%的增加了45種,排名學科前三的增加了28種。其中,15種期刊學科排名位居第一,4種期刊影響因子超過30,進入全球百強。
曾經“借船”出海的期刊,也在探索歸國自主“造船”之路。2022年12月,多次蟬聯本領域影響因子世界第一的《先進陶瓷》,結束了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長達11年的合作,轉為依托清華大學出版社自主研發的學術期刊數字化國際出版平臺SciOpen。
“要辦就辦世界一流!不是關起門來辦一流,而是到世界上爭一流,這是我們共同踐行的辦刊理念。”清華大學出版社副總編兼期刊中心主任石磊告訴記者:“清華大學科技期刊群目前有45種期刊,出版內容已覆蓋清華大學60%的‘雙一流’學科,在信息科學、納米科學等領域已經形成一定的出版規模、品牌特色和國際影響力。我們要把內容集群化和平臺智能化結合起來,努力為國家高水平基礎科學支撐平臺和開放創新生態體系建設作出更多貢獻。”
一流學科、一流期刊和一流科學家,正在形成協同發展的紐帶關系。“中國海洋大學擁有12個ESI前1%的學科,每個學科領域在我校海洋特色學術期刊群中,都有至少2種學術期刊提供學術支撐,形成了特色優勢學科與學術期刊融合發展、相互支撐的關系。”中國海洋大學期刊社社長楊立敏介紹道,正是這樣的“通力合作”,才使得創辦《海洋生命科學與技術(英文)》4年來,影響因子就達到5.7,在海洋與淡水生物學領域全球排名第五。
來自湘江兩岸的例子也可以成為印證。中南大學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地采選冶材”有色金屬學科體系鏈。翻開其《中國有色金屬學報》的紅色封面,一頁長長的編委名單映入眼簾。
“創刊至今的32年時間里,這份名單中已經產生很多院士。現在,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的院士幾乎都在這份名單上。世界一流的學科群和科學家,給了我們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底氣。”中南大學出版社副社長楊保華說。
底蘊:中國科技期刊正處于科技回答時代之問的重要時期
1898年,居里夫婦發現了新元素釙,兩人合寫了論文《論瀝青鈾礦中所含的放射性新物質》。他們在投給法國科學院《論文匯編》發表之前,就已經把原稿寄回祖國,用波蘭文發表在華沙的畫報月刊《斯維阿特羅》上,讓她的同胞能第一時間看到成果。
1926年,清華國學研究院和美國弗利爾藝術館,就李濟、袁復禮主持的山西夏縣西陰村田野考古發掘達成協議,約定論文要用中英文撰寫并在中美兩國學術刊物上發表,這在當時難能可貴。科學家對祖國的熱愛深深地投射在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上,科學家精神深嵌在科技期刊的骨子里,今天依然在賡續。
港珠澳大橋已開通5年,不僅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通奠定基礎,更創造出世界工程技術領域多個第一。“聚焦高鐵、橋梁等‘中國超級工程’的學術論文,或許引用率不是很高,但它記載了我國一線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成果和研究進展,解決了一些世界性難題,國際上是非常關注的。”楊保華告訴記者。
港珠澳大橋。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立足國情、面向世界,提升質量、超越一流。”翻開《意見》,第一部分寫著這樣16個字。當科技發展正在回答時代之問,科技期刊又該怎樣呈現?科技期刊能否從成果發布交流平臺升級為支撐國家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平臺?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辦的《分子植物》正在嘗試把中國的科研成果和中國元素共同制作成雜志封面,推動中國的科研成果和文化同時走向世界。《中國科學院院刊》作為中國科學院高端智庫的“名片”,為中國科學院的發展、國家宏觀戰略與決策的制定發揮了導向和支撐作用。《航空學報》走進一線科研機構,圍繞“卡脖子”技術策劃出版“大飛機專刊”“空間機器人專刊”等幾十個重磅專刊或專欄,獲得業界高度認可。《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組織了“港珠澳大橋”“智能建造——白鶴灘、烏東德水電站”“天眼(FAST)運行維護中的關鍵技術”等專題或專刊,探索高校學報“開門辦刊”之路。《煤炭科學技術》走進國家能源集團、山東能源集團等生產一線,開展煤炭科技大講堂、科技論文寫作培訓活動100余次,助力生產一線科技成果產出……
受訪者供圖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的中國道路正在慢慢鋪就,也牽動著更多思考。中國科學院院士、古鳥類學家周忠和研究員在《科學通報》刊文指出,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中文、英文期刊各自承載不同功能,應當明確自身定位,并充分考慮哪些具體研究具有區域、文化的獨特性。
楊保華認為,科研工作堅持“四個面向”,我國科學家解決的很多本土問題都是世界性難題。期刊核心競爭力應該由其發表論文的原創性、創新性、前沿性決定,而不是由語種和國別決定,這是我國中文和英文科技期刊都應該保持的態度和定力。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秘書長劉筱敏告訴記者,開放、交流是科學與生俱來的本質屬性和文化基因。數字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方法可以跨越語言障礙。我國中文和英文期刊都需要進一步增強對國內外學者的吸附能力,匯聚更多優秀科研成果,健全自主可控的學術交流渠道,進行全球范圍的傳播,讓科研成果惠及全球發展。
“我國的科技期刊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比起我們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時代使命、科學使命、國家使命,還是任重而道遠。”在2023上海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大會院士圓桌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細胞研究》前主編裴鋼談道。
底層:同向發力不斷夯實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礎
記者在采訪時,多位期刊界人士談了自己的體會: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當務之急是提高期刊的編輯素養和編輯的科技專業水平;基礎是一流人才支撐和動能激勵機制;關鍵是創新前沿關注和選題視野;重心是科學表達和平臺傳播;要害是評價的專業性和影響力;本質是創新成果的引領力和論文發表的吸附力。
第十八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優秀期刊展示現場。科技日報記者 劉莉 攝
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442種英文科技期刊中,403種依賴海外平臺出版。“單刊與國際出版集團合作,大多處于依附地位,在研發、銷售等高附加值環節沒有主動權,難以獲得規模化發展效益。”有科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錢九紅坦言。
“單純靠逐步創辦新刊來增加辦刊數量的方式效率低、成本高,難以實現快速規模化發展的目的。”她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從國家層面推動科技期刊的集團化、集約化發展,加大對出版單位集群化、集團化發展的政策支持,鼓勵跨地域、跨部門辦刊,支持期刊出版單位找準定位,探索構建資源深度融合發展的創新模式。”
“好的機制創新,就會讓道路走得更寬闊一些。”《園藝研究》主編程宗明建議,一流科技期刊培養編輯人才不僅需要期刊發揮能動性,更重要的是健全的激勵機制和廣闊的成長空間,讓期刊編輯人員更有歸屬感。同時,中國科技期刊要兼顧學術聲譽和商業價值。此外,他期待能夠提高我國科技期刊在科研成果評價中的應用。
《園藝研究》自2018年起,開始嘗試利用社交媒體建設學術社區,打造建立在高質量期刊基礎上的學術生態圈。5年后的今天,該期刊已經建成一批成熟的學術交流社群,通過學術交流社群招募云實習編輯等舉措,探索逐步引導科研人員從“讀者—作者—協同工作人員”的身份轉變和流動。
受訪者供圖
“我們編輯部6個人,做著3本刊物。人手緊張,我們就創新機制,吸引大家自建自治。”程宗明介紹。
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社長魏均民一語道破當前的發展瓶頸:“優秀的期刊出版人才,尤其是復合型期刊出版人才、優秀英文編輯相對不足。”據《藍皮書》分析,我國刊均從業人數集中在4—7人區間的期刊占45%。
我國期刊編輯往往不僅要做前端的選題策劃,還要兼顧后期的宣傳,從頭做到尾。楊保華指出,“沒有專業化的人才分工、完善的人才體系,編輯個人的專長優勢就很難發揮出來”。人才是基礎問題,中國科技期刊要面臨的考驗還很多。
在11月23日公示的2023年度卓越行動計劃優秀人才案例遴選匯編項目擬入選案例中,優秀主編人選不乏梅宏、饒子和、王恩哥等中國科學院院士,記者還欣喜地看到《科學通報》《森林生態系統》《工程》等期刊的優秀管理人。卓越項目孵化的期刊人才底層架構漸成體系。
中流擊水時更需“弄潮”。新時代科研范式的變革,更需期刊人從整體、開放和系統的維度共同營造期刊生態。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秘書長張昕認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文化自信尤其是創新文化自信的體現,而創新文化自信正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精氣神”。據了解,于11月29日在南京召開的第十八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將圍繞“開放 信任 合作——科技期刊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主題,進行深入探討。
不負“一流”使命,在關注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上闖出科技期刊中國道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中國的科技期刊正朝著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目標蝶變。
(科技日報記者 王學武 劉莉 劉若涵 王爍)
- 原標題:不負“一流”使命 闖出科技期刊中國路
- 責任編輯: 林鈴錦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盼港澳航天員進駐祖國空間站
2023-11-29 10:19 航空航天 -
中國空間站第一組全構型工作照發布
2023-11-28 16:58 航空航天 -
中國首顆高精度地磁場探測衛星投入使用
2023-11-28 15:02 航空航天 -
朝中社:朝鮮加快“萬里鏡-1”號偵察衛星微調進程
2023-11-27 18:54 朝鮮現狀 -
如果未來20年“機器人女友”成為現實,人類能收獲AI愛情嗎?
2023-11-27 17:41 -
高林:發展人工智能應堅持“智能向善”
2023-11-27 15:03 人工智能 -
劉伯超:真誠希望中美雙方深化人工智能技術交流與合作
2023-11-27 15:03 人工智能 -
突破“卡脖子”難題,我國首次成功研發!
2023-11-27 14:59 中國精造 -
我國首張,初步建成!完整覆蓋國土全境
2023-11-27 10:33 航空航天 -
95后天才少年曹原將赴伯克利任教,曾發現石墨烯超導角度轟動國際學界
2023-11-27 09:26 -
代表世界最高水平!這一核心裝備研制成功
2023-11-26 18:36 -
中外合作獲得高精度月表化學成分分布圖
2023-11-25 19:17 -
金正恩觀看偵察衛星拍攝的首爾等重要目標地區圖片
2023-11-25 07:21 朝鮮現狀 -
“墨子”發現潛在威脅小行星!
2023-11-24 13:14 航空航天 -
全球首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今日下水,為什么要沉入海底?
2023-11-24 10:48 科技前沿 -
首只全流程國產克隆貓降生!克隆技術全流程國產化意味著什么?
2023-11-24 06:54 -
顏寧回應當選中科院院士
2023-11-23 15:25 -
名單公布!46人當選2023年兩院外籍院士
2023-11-23 13:41 -
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顏寧入選中科院院士
2023-11-22 17:19 -
華為:已為全球9000萬偏遠地區人口提供聯接能力
2023-11-21 18:02 觀網財經-科創
相關推薦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20“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81“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46“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10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評論 125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