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數千警察為22歲同事送葬,“體制讓人失望”
-
劉程輝曰清、曰慎、曰勤
最后更新: 2022-01-30 11:47:11【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
當地時間28日,美國紐約第五大道上空飄著雪花,幾十輛警用摩托車閃著紅藍警燈,穿過數千名身穿制服的警察匯成的深藍色的海洋。“通常街道上繁忙的景象不見了,氣氛肅穆而安靜,只剩下警車駛過的嗡嗡聲響。”
這天,紐約市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葬禮,送別上周遭槍擊身亡的拉丁裔年輕警察——22歲的杰森·里維拉(Jason Rivera)。此前在處置一起家庭糾紛的電話報警時,里維拉和另一名27歲的同事威爾伯特·莫拉(Wilbert Mora)突遭黑人槍手“伏擊”身亡。此時,距離里維拉進入警局僅僅過去14個月。
《紐約時報》28日報道:數千人哀悼一名“改變世界”的警官
綜合《紐約時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9日報道,里維拉的葬禮在紐約市標志性建筑圣帕特里克大教堂舉行,出席人員包括遇害警察家屬、紐約州州長凱西·胡赫爾(Kathy Hochul)、紐約市長及其他州、市級官員。
28日午后,身穿深藍色制服、戴著白色手套的警察抬著里維拉的靈柩進入教堂。而在教堂之外,統一制服的數千名警察在大雪中整齊地聚集在一塊,傾聽著教堂內政府官員及家屬的致辭。
28日紐約市舉行聲勢浩大的葬禮,送別遇難警官里維拉(圖自社交平臺,下同)
里維拉是紐約殉職警察中最年輕的,14個月前剛剛進入警局。葬禮上,他的遺孀多米尼克·盧祖里亞加(Dominique Luzuriaga)忍不住啜泣,她聲音略顯嘶啞地說道,失去了丈夫,她的內心感到無比空虛。
“我不敢相信你離開了我。當我看到你裹著床單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聽不到我和你說的話,我崩潰了,”盧祖里亞加在悼詞中說,“雖然我有成千上萬的警察兄弟姐妹,但沒有你,我是最孤獨的。”
她還直指,無論是警察,還是民眾,大家都不再感到安全,“這個體制一直讓人失望”。
今年新上任的民主黨籍紐約市長埃里克·亞當斯(Eric Adams)曾擔任紐約市警察局局長,他在悼詞中再次誓言,要與奪走這位年輕警官生命的“無謂暴力”作斗爭。
亞當斯說,當他想到自己的職業生涯與里維拉的相似之處時,他感到一種“特別的痛苦”。
“當我想起他的時候,我不禁回想起我的生活,”亞當斯把遇難警察譽為英雄,并為這起事件向警察的父母道歉。
《紐約時報》22日關于槍擊事件的報道
據美媒此前報道,當地時間21日下午6時許,紐約警局接到了一名女子撥打的報警電話。這名女子稱,她當時正在和47歲的兒子拉肖恩·麥克尼爾(Lashawn McNeil)爭吵,并遭到對方口頭威脅,她希望警察能盡快趕到他們位于哈萊姆區的公寓里進行調解。
接警后,里維拉、莫拉及另一名同僚到達了女子住所。然而麥克尼爾起初拒絕調解,一直躲在走廊盡頭的臥室里不肯出來。于是,里維拉和莫拉便沿著一道狹窄的走廊慢慢靠近臥室,邊走邊喊著麥克尼爾的名字。
突然,麥克尼爾在沒有發出警告的情況下,舉起黑色手槍“伏擊”了兩名警察,當場打死了里維拉,并導致莫拉重傷。
莫拉最后不幸于25日被宣布死亡,而槍殺警察的麥克尼爾被現場的另一名警察擊中兩槍,經過3天的搶救后,于24日身亡。
槍殺兩名警察的黑人男子麥克尼爾(圖自NYPD)
遭麥克尼爾槍殺的兩名警察里維拉(左)和莫拉(NYPD圖)
26日,莫拉的遺體被送往曼哈頓的一家殯儀館,數百名警察聚集在那里默哀。當護送遺體的車隊駛過街道時,現場出奇地安靜,只有直升機盤旋的聲音。
亞當斯在推特上寫道,“莫拉是紐約最優秀的警察,他的死不會白費。紐約警察局的各位:我知道你們和你們的家人今天所感受到的痛苦,但我也知道,你們的城市與你們站在一起。我們將永遠這樣做。”
26日,莫拉的遺體被送往殯儀館,數百名紐約警察為他送行(圖自《紐約每日新聞》)
加上這兩起事件,僅上周紐約就發生了四起襲警槍擊案。《紐約時報》寫道,這殘酷的事實提醒著人們,即便是報警電話這樣的日常警務,也可能引發致命的暴力。
美國約翰杰伊刑事司法學院教授、在紐約市警察局工作了23年的資深人士基思·泰勒(Keith Taylor)表示,21日的槍擊事件揭開了家庭報警電話中最糟糕的噩夢場景,這是警察工作中常見的一部分任務,但可能在瞬間變得危險。
“你不知道有什么事情是自己沒有掌握的,當你走進別人家的時候,有很多事情你都摸不準,”泰勒說。“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日常的報警電話就足以造成致命后果,這也就是說沒有一通電話是普通的。”
在2014年,紐約市也發生過兩起類似的“伏擊”事件。當時布魯克林區華裔警察劉文健(音譯 Wenjian Liu)和其搭檔拉斐爾·拉莫斯(Rafael Ramos)正坐在無線電車里,一名槍手走近他們并突然開槍,致兩人身亡。這起案件在當時還曾掀起針對“黑人的命也是命”的“警察的命也是命”運動。
美媒評論道,時隔超過六年的兩起案件,無論當事人的處境如何不同,在外界看來都與他們所處的社會和政治動蕩不無關聯。
24日,亞當斯公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公共安全計劃,應對紐約市不斷激增的槍擊事件。他形容槍擊案是“對紐約市的襲擊”,也是對這座城市的兒童和家庭的襲擊,他呼吁各方團結一致“拯救這座城市”。
總人口約為900萬的紐約,去年報告了488件兇殺案,比2020年增加4.3%。根據紐約警察局的統計數據,截至1月16日,各行政區的槍擊事件與去年同期增加了16%。
2020年弗洛伊德事件的發生,進一步加劇了全美各地反對警察暴力和種族歧視的抗議活動,針對警方暴力執法的示威此起彼伏。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數據顯示,隨著美國國內針對警察的暴力事件數飆升,去年被害身亡的警察數量達到73人,此前一年僅為46人,這一數字創20年來的最高紀錄。
福克斯新聞網28日統計過一個數字——僅在過去不到48小時內,美國就有至少6名執法人員遭槍擊。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分析稱,美國警察的軍事化和激進化導致了大量誤殺事件的出現,而其引發的抗議活動,又再次引來警方的暴力鎮壓。這種惡性循環,正是導致美國國內警民對立持續、騷亂難以平息的根本原因。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責任編輯: 劉程輝 
-
與兩名聯合國專家遇害案有關,剛果(金)51人被判死刑
2022-01-30 10:27 非洲之窗 -
英國要在北約搞“大動作”
2022-01-30 10:14 烏克蘭之殤 -
日本稱朝鮮試射彈道導彈:飛行最高高度達2000公里
2022-01-30 08:20 朝鮮現狀 -
哈薩克斯坦為何能迅速挫敗帶“顏革”背景的“未遂政變”
2022-01-30 07:41 -
美國新增確診29萬例、死亡2027例
2022-01-30 07:36 美國一夢 -
兩架運-20赴湯加運送救災物資后返部歸建
2022-01-30 06:51 -
哈薩克斯坦總統:我們將繼續研究中國,學習中文
2022-01-30 06:37 -
俄烏沖突“打”到克羅地亞政壇去了
2022-01-29 22:46 歐洲亂局 -
韓國教授聲稱要“發起運動”,在春節英文譯法中去掉“Chinese”
2022-01-29 22:30 三八線之南 -
俄烏首腦將在北京會面?克宮:不完全排除這種可能
2022-01-29 22:13 烏克蘭之殤 -
馬斯克:我出5000刀,把這個跟蹤我的推特關了
2022-01-29 20:28 美國一夢 -
燒火車、堵鐵路...印度一場招聘引發的抗議,沒那么簡單
2022-01-29 20:25 印度驚奇 -
世衛日籍高官遭舉報:種族歧視下屬、向日本泄密
2022-01-29 20:24 -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被英國大學打上了“性別預警”
2022-01-29 17:59 不列顛 -
美國副國務卿紐蘭:對俄強硬派,曾給烏克蘭顏色革命者送餅干
2022-01-29 17:55 美國一夢 -
澳總理警告侃爺:不打疫苗,別來開演唱會
2022-01-29 17:20 -
“因為新冠,500萬英國患者被迫拖延治療”
2022-01-29 16:37 新冠肺炎抗疫戰 -
“面對立陶宛、中國,德國的表現'不道德'”
2022-01-29 15:21 -
日本執意為強征勞工礦山申遺,韓國政府:深表遺憾
2022-01-29 14:54 -
白宮炫耀拜登經濟數據,y軸被嘲
2022-01-29 14:25 美國一夢
相關推薦 -
-
受中國影響,澳企要在稀土加工業務上發力了 評論 4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58“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92“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42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