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為核四留一線生機 臺媒批民粹:年輕人沒吃過苦一味反體制
關鍵字: 核四臺灣反核四民粹臺獨停建核四核四公投臺灣反核電高電價臺灣能源破壞體制臺灣核四臺灣反服貿學運占領“立法院”議場24天才剛平息,反對建第四核電站(即核四)又在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絕食抗議后風起云涌。這場夾雜著藍綠惡斗、民進黨內較勁、國民黨中生代競逐的“混戰”,在馬英九27日拍板全面停工后并未畫上句號。
不少島內輿論擔憂地稱,數以萬計的反核人士27日占領忠孝西路,這種以民粹要挾當局的手段,“使臺灣儼然陷入革命前狀態,令人既感憂慮,更覺痛心”。有臺媒批評反服貿和反核四帶有反政府意味,反核四民眾并不愿承擔電價提高的代價。臺灣媒體人直言“沒有經歷過艱苦日子的現代年輕人以破壞體制為主觀意識。”
臺媒調查,反核四民眾過半不接受高電價。
臺當局:停工不等于停建
國民黨27日舉行縣市首長會議,馬英九、“行政院長”江宜樺與15名黨籍縣市首長達成兩點共識:一是核四一號機不施工只安檢,安檢后封存,核四二號機全部停工;二是“行政院”承諾盡快召開全臺能源會議,以確保未來供電無虞。
不過在野黨和反核團體持續要求當局說清楚停工是否等于停建。28日上午,“行政院長”江宜樺召開記者會,否認執政黨的共識意味著停建或立即廢除核四。他說“不是停建核四,也不是廢除核四,是希望替下一代保留一個選擇的空間”;目前核四只有兩部分工程繼續做,“已經發包延續性工程和安檢需要補強部分”,其他暫停施工。
針對民進黨所提“核四公投特別條例”公投門檻是否降低的問題,江宜樺稱,只要涉及當局的都是具有重大爭議的議題,包括核四、廢除死刑、性交易除罪化設專區等,“行政院”認為不應該分別去制定“公投特別條例”。
香港《大公報》分析稱,自2004年至今,民進黨一直要求降低公投門檻,此例一開,勢必后患無窮,“日后若有人不同意政府的政策,便發動公投,由于門檻過低,很容易就通過;如果另一些人不同意公投結果,又發動另一場公投。臺灣將永無寧日”
4月27日,臺灣“廢核行動平臺”發起的“停建核四,還權于民”游行癱瘓交通。
民調矛盾:反核電、也反高電價
所謂電廠封存是指完工或接近完工的電廠,將發電機等核心機具拆卸保存,或維持小功率運作,讓機具不會變形、銹蝕或阻塞。“中央社”稱,根據美國經驗,重新啟封一個機組需要540億元(新臺幣)。
馬英九在網上發文稱,臺灣98%的能源都依靠進口,無法與其他國家或地區連接購電;封存核電,“基本精神就是要為下一代保留一個選擇權”。
島內工商界憂心忡忡。“經濟部次長”杜紫軍稱,如果臺灣完全廢核未來每度電價預估上漲四成,勢必難逃限電。臺灣《天下》雜志28日民調顯示,近六成民眾贊成停建核四,但反核民眾中有五成不愿意接受高電價的代價。
《中國時報》質問稱,核四說停就停,若導致臺灣經濟停滯不前,反核者能負責嗎?又拿什么負責,“還是雙手一攤喊爽后,又把惡果留給全民埋單?”
反思“民粹”:年輕人沒吃過苦,一味反體制
更令島內憂心的是,這些挑戰公權力的行動不只導致社會動蕩,也使臺灣陷入不安定狀態,資深媒體人阮大正28日撰文稱,臺灣民粹源于媒體、政客和學者的不斷渲染,以及臺灣社會的一再縱容。構成因素除日據時期的日本浪人文化外,也與李登輝、陳水扁當政時推行“去中國化”所炮制的“海島小國思維”等有關,導致從來沒有經歷過艱苦日子的現代年輕人以破壞體制為主觀意識。文章說,當世界都在調整與大陸關系時,“臺灣民粹”卻逆風潮而動,“自宮于世人贊佩的華夏文化共同體,阻礙經濟多機遇”。
《中央日報》網絡版稱,這些抗爭并非單純的反服貿與反核四,還帶有反政府和“臺獨”的意味,他們所采取的的手段已經不是游走法律邊緣,而是公然違法,“在民主社會里,反核和擁核都可以充分表達主張,但若一味以暴力要挾,以民粹恐嚇,只會使臺灣民主解體,社會永無寧日。”
香港中評社稱,馬當局創造了壓力一大就退縮的模式,核四退了,服貿還在“立法院”,接下來如果還有人絕食反服貿或者其他公共政策,要如何處理。
“反服貿”學運領袖林飛帆坐在反核四民眾中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鐘曉雯
-
以新防長放話:喘息?沒門 評論 16為避免海外“相殘”,這些中企正在行動起來 評論 35涉華問題,歐洲三大芯片商罕見集體發聲 評論 117特朗普又要退?“大家都看向中國” 評論 141“共和黨拿下眾院,特朗普將擁有超級執政權力” 評論 210最新聞 Hot
-
怕特朗普再次阻撓?WTO想“提前任命”這個重要職位
-
德國提前大選時間定了,“朔爾茨失去了德國人民的信任”
-
以新防長放話:喘息?沒門
-
特朗普又要退?“大家都看向中國”
-
涉華問題,歐洲三大芯片商罕見集體發聲
-
“忠誠、對華強硬”…又一批重要人選曝光
-
沙特王儲罕見發聲:這是種族滅絕
-
“共和黨拿下眾院,特朗普將擁有超級執政權力”
-
“反華急先鋒”將成美國國務卿?
-
他不清算了?
-
美國押注這條鐵路挑戰中國地位,但…
-
澳最新民調出爐,“人們看破了‘中國威脅’的迷霧”
-
日本政府回應這一幕:吃了感冒藥
-
評論運動員外貌,美國解說員被無限期停職
-
“俄羅斯與伊朗這一步,值得驕傲”
-
“特朗普還沒上任,美國在這里已落了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