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風:中國核電崛起之謎——“華龍一號”的技術從何而來?
四
由于對核潛艇工程的高度保密(其程度甚至超過航天)、理解復雜技術的困難以及行政管理體制的不合理,核動力院的業績一直鮮為人知,它也一直處于一種邊緣地位。在中國至今仍未擺脫的大工程行政分包體制下,人們看到的只是處于行政等級上層的“總包”方,而看不見真正負責開發核心技術的組織。
例如,秦山二期建成后,負責土木建筑的總包院技術負責人成為院士,而核動力院負責核島系統設計的總師閔元佑卻當不上。我們在2006年6月訪談閔總時,他的手總是在抖——那是因開發秦山二期核反應堆承受巨大壓力而落下的病根。今天,核潛艇艇體的設計師被媒體尊崇為中國的“核潛艇之父”,但為潛艇開發了核動力系統的人卻依舊默默無聞(這是奇怪的,因為核潛艇之所以被稱為核潛艇,就是因為潛艇的動力源是核反應堆)。在十幾年前各行政主體紛爭不斷的階段,核動力院曾經想走一條為所有客戶供應核島系統的市場化道路,結果是中核集團撤換了有獨立見解的院長,予以懲戒。
在“軍轉民”最困難的時期(1980年代至1990年代前期),到一院視察的國防科工委領導對所見所聞潸然淚下。回到北京后,他要求九院派人去一院學習。九院是誰?就是“兩彈”元勛鄧稼先帶出來的團隊——中國核武器研究設計院。讓這樣的單位向一院學習,可見核動力院的事跡有什么樣的分量。
根據2006年7月20日《環球時報》(第8版)的報道,印度從1991年開發核潛艇以來的15年間,花了100多億美元,因為實在難以完成核動力裝置的建造,不得不向俄羅斯租借核潛艇。相比之下,中國對核動力院前40年的全部投資還不及購買一個外國核電站的錢,而被餓得骨瘦嶙峋且經常受氣的核動力院卻為中國核海軍貢獻了關鍵技術、裝備和中國自主發展核電的技術基礎。
也是在那個時期,到核動力院視察的國家科委主任宋健也流了淚,他在一院干部大會上說:“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將不忘你們的偉大貢獻,你們受委屈了!”
今天重提往事,是因為伴隨中國核動力成長的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不可遺忘,何況這種精神恰恰符合技術開發的邏輯。事實上,改革不合理體制的技術邏輯和市場邏輯都可以說清楚,只不過本文不是地方。當我們十幾年前訪問時,核動力院的第三代總師隊伍已經成長起來,整個技術團隊也越來越變成以四川籍人員為主的狀況。屈指一算,該院的第四代總師們今天也應該開始擔綱。希望年輕一代繼承前輩的精神,希望今天的中核集團領導們善待核動力院,也希望核動力院的領導們善待前輩。
五
“華龍一號”的技術源頭到底在哪里,本文已經解釋清楚,雖然這個源頭比一般人想象的更久遠、更復雜。2018年2月20日,央視新聞頻道播出一個探訪四川909基地[注:1965年,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在四川夾江的大山中建立了代號為“909”的核動力研究基地]的節目,通過高星斗、吳觀和等幾位老人的回憶,非常簡要地回顧了建造第一個陸上模式堆的歷程。節目還提到,模式堆的廠房已經被拆除。數年前,年輕一代工程師們拆除屏蔽墻時,在鉛塊底下發現了一句字跡模糊的話:“孩子們,辛苦了。”不知道是誰寫的。一位出生在夾江的后輩工程師說:“看得哈哈大笑,老一輩可能知道我們要干這個活,提前給我們寫下這句話。”前輩們當然知道這些設施在完成服役后會被拆除,也許他們當時建得太牢固,所以幽默地留給“孩子們”這句話。
圖為909基地,上面寫著: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標記為144號屏蔽墻鉛塊格中的“孩子們,辛苦了”
我們普通人可能以為,只要建起核設施就算有核能力了。其實不然,只有能把退役的核設施安全地拆除并處理掉核廢料,即完成核設施的全部生命周期,一個國家才算真正擁有核能力。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已經退役,而核動力院也已經以自己的整套退役技術,安全、干凈地處理完相應的所有核設施。從這個意義上講,前輩的話其實也是對“孩子們”的囑
托。
“孩子們”也沒有忘記父輩。我們引用一位當年被父母從北京帶到909基地的人在回憶童年往事時寫下的一段話:
35年后,我已有了自己的孩子。回想初到基地的時光,心中卻總有一種莫名的感傷。是的,當我被爸爸牽著手,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我的命運在懵懂中已完全被改變了,這里成了我的第二故鄉。我的父輩們,當年一腔熱血,來到這片“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基地,為的是“三線建設”,為的是讓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覺。他們似乎沒有想過孩子的未來,而我們也就在他們的忽略中,在這閉塞又單純的環境下長大了。回想起我們的成長,回想起我們基地的變化,我甚至無法理解他們當時那義無反顧的舉動。但我不能不從心底里敬重我的父輩們——那些為我國核動力事業發展“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老知識分子、老工人……
讓我們記住本章在講述中國核動力工業史時提到的那些名字,雖然我們應該記住更多的名字。他們以及領導了他們的開國元帥和將領們,才是傳說中的“中國核潛艇之父”——不是一兩個人,而是一個群體。他們也是中國核電技術的奠基人。
在觀察者網刊出的上述央視報道的文字版下方,有一個網友是這樣留言的:“沒什么可驕傲的;尤其是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多少國外先進技術。自力更生,其實就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但是,是否先進,就一定不是。”如果他是真心這樣想的,那么就有道理可講(如果是噴子,則另當別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沒有白白得到過任何一項“國外先進技術”,不僅要付出,有時甚至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而且不同工業或企業引進技術的效果經常呈現天壤之別(拿至今還以組裝外國品牌為主的汽車工業對比一下核電,就可以明白其含義)。引進效果迥異的原因正是本書理論主題證明的邏輯:技術引進的效果取決于中國工業的“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的來源是自主開發;沒有自主開發或自主開發努力不足的工業或企業,不是被外國企業控制,就是干脆滅亡。因此,中國今天能夠走多遠,是因為昨天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中國明天能夠走多遠,也取決于今天付出多少努力。至于以為躺著不動就能從天上掉“餡兒餅”,那是癡心妄想。
這就是中國核動力院的歷史所證明的道理。為什么當引進路線不能兌現自己的承諾時,中國的核電發展沒有踉蹌(其實反而更好)?為什么當美國要制裁中國核動力工業時,中國只是輕蔑地“呸”了一聲?原因就是中國有那樣一支隊伍。用不著懷疑:如果中國的航空母艦將來成為核動力的,那么其核動力系統也只能由繼承前輩精神的那支隊伍干出來。而且,他們一定干得出來。
還是在上述央視播出的節目中,曾經親手參與建造中國第一個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黃士鑒(時年79歲)在回顧歷史時,面對記者的鏡頭淡然地說:“我們干了一件事,當年就是這么默默無聞,現在回過頭來又覺得它驚天動地,走過來了,而已。”
黃士鑒(79歲)
面對這樣的精神,核動力院的歷史已經成為一種超越某種具體技術成就的符號,象征著中國今天力量的來源以及明天必須堅持的方向。
永遠的“909基地”,永遠的“核一院”,永遠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 原標題:中國核電崛起之謎:“華龍一號”的技術從何而來?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吳立群 
-
連續被做空后又被同行起訴,跟誰學麻煩不斷
2020-04-16 16:46 大公司 -
醫院內上演“全武行”,眾籌平臺亂象不斷
2020-04-16 15:58 大公司 -
為物流企業等降50%成本,傳化支付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2020-04-16 15:27 產業萬象 -
京東披露最新股權結構:劉強東投票權78.5%,同比微降
2020-04-16 13:26 大公司 -
“再轉賬就報警”,口罩材料廠家被逼成這樣...
2020-04-16 10:14 新冠肺炎抗疫戰 -
陷入真假羅生門,羅敏“萬里目”電商難救趣店
2020-04-15 15:36 大公司 -
兩個月內,跟誰學第二次被做空
2020-04-15 15:17 大公司 -
私有化“得逞” 聚美優品將正式從紐交所退市
2020-04-15 11:32 上市公司 -
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嚴重,蘇寧預虧4-6億元
2020-04-15 11:27 大公司 -
美日呼吁企業撤離中國,企業卻“用腳投票”
2020-04-15 10:18 新冠肺炎抗疫戰 -
125億美元!軟銀創下上市15年來最高虧損記錄
2020-04-14 18:03 大公司 -
傳美國第一大院線申請破產,控股方萬達出面辟謠
2020-04-14 14:48 商業 -
全球累計下載20億次的TikTok:流量和風險并存
2020-04-14 14:21 大公司 -
廣東餐飲協會回應:期待美團17日前給出有意義的回復
2020-04-14 13:33 大公司 -
曾經的“400億妖股”暴風集團,現在找不到人做年審
2020-04-14 11:23 大公司 -
B站深綁索尼:再造游戲印鈔機外,需好好拜師Aniplex
2020-04-13 17:51 大公司 -
海信裁員、格力損失200億,家電業全力自救
2020-04-13 17:47 大公司 -
一邊等救濟,一邊爛地里
2020-04-13 17:36 新冠肺炎抗疫戰 -
沒繃住,美緊急授權大量KN95口罩
2020-04-13 17:01 大公司
相關推薦 -
外媒緊盯:中方又要出手? 評論 18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評論 97促消費為什么沒有起色?這與搞創新不矛盾 評論 175中國首次實現!“領先馬斯克的星鏈” 評論 29215死!新年首日,“恐襲”疑云籠罩美國 評論 174最新聞 Hot